日本前首相森喜朗執政期間,他的母校早稻田大學卻不為其捧場,反而在一次民意調查中他被母校評為“最丟臉的畢業生”,據說投此票的校友高達90%。許多大眾媒體認為,森喜朗身為一國首相,卻自身素質不高,經常說錯話辦錯事,自身丑聞接連不斷,民眾支持率曾經降至不足10%,這讓母校的師生們感到非常失望,認為他的拙劣表現為母校丟盡了臉。
幾年前,英國媒體曾對執政首相布萊爾早年就讀過的費特斯學院進行了一次采訪,這家學院在接受采訪時也不因為布萊爾擔任了英國首相,就不揭他當年的短了。該學院可謂實事求是,有一說一,絲毫不美化當年布萊爾在校的“頑劣”表現,也不隨意拔高其學業成績。更令人驚訝的是,英國一名記者也專門據實寫了一篇報道——《布萊爾原是校規殺手》,刊登在一家公開發行的大報上。文章說布萊爾讀中學時,在校是個“有名的搗蛋鬼”,曾獲得“最差6人”的不雅稱號。布萊爾的“頑劣表現”最終讓學校大為失望,學校準備讓他退學,要不是布萊爾女友的父親多次找學校求情,他恐怕早就被學校開除了。那么,“英國首相的名單中也許就沒有布萊爾了。”
在日本和英國出現的母校不給首相面子的事情使我們意識到,作為母校應該對畢業生在校時的表現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作為已經畢業的學生,他的在校表現已經成為歷史,且與他目前的現實表現沒有什么必然的聯系。因此,一個講究誠信的母校對學生原來在校的許多表現,不管好還是壞,都不應該修飾和掩蓋,更不應該隨意拔高和涂脂抹粉。
在如何客觀評價畢業生方面,我們有的學校則做得不那么使人信服。筆者從報紙上看到這樣一則新聞,某位地級市書記,原來是個調皮搗蛋、令許多老師和學生感到無可奈何的學生,作為貴賓參加母校的50周年校慶時,他向母校的老師和領導表示歉意。可那些當年的老師們卻連連擺手說:哪里話哪里話,小孩子做的事現在還提它干什么?有的老師甚至故意給擔任官員的學生臉上貼金,把這個學生當年的惡作劇說成是聰明過人,從小就有過人的主見和膽識。而有的學生盡管在校時表現優秀,對工作也盡職盡責,但因為沒有在社會上得到一官半職,參加校慶時受到冷落。有不少學校的校史陳列室里和校友光榮榜上,出于官本位的思想影響,張掛的都是一些縣級以上政府和企事業官員的照片和簡歷。有資格坐在校慶主席臺上的貴賓也大多是有官銜的。握有實權的政府官員、有錢有勢的企業家,而學校的教師職工和遠道而來的校友,不管你年齡有多大,畢業時間有多早,也只能坐在臺下傾聽。為母校捐款捐物多的和職務級別高的校友會受到母校的特別招待和照顧,這種官尊民卑的做法,讓許多人覺得心理不平衡。
有的學校為了不影響學生的前途,在畢業前夕把學生在校所受的處分,都從其檔案材料中取出,一筆勾銷,使得用人單位對該畢業生的在校表現無從得知,或者無法知道其真實表現。這樣做看起來是關心學生,其實并不能起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掩蓋了學生原來犯過的錯誤。當然,正確的做法可以是保留原來的處分材料,但對那些改正了錯誤的學生,學校不妨可以做個鑒定,在檔案中說明這個學生已經改正了自己犯過的錯誤。這樣做不僅忠于事實,對社會負責,而且也許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更有利。
(作者單位: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人文學院)
責任編輯 石 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