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加強人文科學研究
德國為了加強人文科學研究,聯邦教研部長提出了“人文科學自由空間”計劃,并將2007年確定為“人文科學年”。到2009年聯邦教研部將計劃通過項目資助方式,為人文科學研究投入6 400萬歐元。
該計劃的目標是使德國成為人文科學尖端研究的重要場所,給人文科學學者從事自身研究的時間。為加強與世界各國和地區的交流與合作,聯邦教研部將設立人文科學國際研究學院。
聯邦教研部長沙萬稱,在“人文科學年”中將開展“人文社會科學——人類的ABC”和“科學對話”活動,并舉辦朗誦、展覽、競賽等形式多樣的活動,使德國民眾更多地了解人文科學研究的成果與作用。
除此之外,聯邦教研部還將人文科學主題第一次納入歐盟第七個研究框架計劃,并加強自然科學和工程學與人文科學之間的跨學科研究。
(中國駐德國使館教育處/閆瑾)
德國人文社會科學享譽海外
德國2007年科學年的主題是“人文科學”。德國洪堡基金會秘書長喬治·許特在接受《德國之聲》記者采訪時指出,德國人文、社會科學在國際上享有良好聲譽。與其他國家相比,德國能提供很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機會,在海外也設有頗具影響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機構,而且學者交流頻繁。
2007年的“人文科學年”是德國第八個科學年,也是第一個以非自然科學和工程學學科為主題的科學年。為進一步加強德國人文、社會科學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吸引力,聯邦教研部長沙萬和德意志研究聯合會提出設立人文、社會科學國際研究院計劃,該計劃得到學界的廣泛支持。
根據洪堡基金會對其近5年來資助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獎學金生的統計,對外國學者最具有吸引力的德國9所大學依次是柏林自由大學、慕尼黑大學、海德堡大學、科隆大學、柏林洪堡大學、圖賓根大學、波恩大學、法蘭克福大學和弗賴堡大學。洪堡基金會一半的人文、社會科學獎學金生在這9所大學學習和研究。來自歐洲和北美的洪堡獎學金生中人文、社會學學者所占比例達到40%~45%,這有力促進了德國與這些國家的文化溝通和相互了解。對外國學者最具吸引力的專業領域分別是哲學、歷史學、法學和語言學(包括德國語言文學)。其次為神學、考古學以及藝術、音樂和戲劇等。這些學科規模不大,但國際學者交流頻繁。許特秘書長認為,德國在經濟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發展領域令人不甚滿意,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吸引力有限。相反,美國和英國在這些領域處于領先和主導地位。
(中國駐德國使館教育處/閆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