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世界各國研究生教育在滿足少數研究生從事基礎理論研究,重點培養國家重要部門所需要的精英人才外,大多數都要轉向適應本國社會經濟、科技發展需要的應用型研究及開發的高層次人才培養方面來。我國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國”后,應借鑒國外研究生職業教育有益經驗,并根據我國社會經濟、科技發展的特色,從國家宏觀需求和研究生培養單位適應高層次就業行業人才的需要出發,來培養應用型、復合型的研究生高層次人才。
[關鍵詞] 畢業研究生 國外研究生教育 就業前景
目前,許多國家應經濟形勢所需、科技創新所迫紛紛對本國的研究生教育進行了改革。研究生就業時除了一部分從事基礎理論研究外,大多數要轉向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生就業在全球范圍內,呈現一種遠離傳統的高等教育和基礎科研職位,轉向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不同行業應用研究和開發,以及性質不同的甚至非科研職業的趨勢。
一、美國研究生就業——研究生教育結構適應社會經濟、科技發展的需要
美國研究生教育在全球發展最快、規模最大,已經成為世界研究生教育強國。從20世紀30年代起,隨著美國后工業時代的到來,產品生產行業就業人數迅速下降,第三產業尤其是服務行業就業人數快速上升,其研究生教育結構為了適應這種經濟結構的調整,大幅度增加與第三產業緊密聯系的專業學位和應用型研究生,壓縮市場需求小的傳統學科。如大力發展教育學、商學、健康專業及相應科學和心理學等美國社會需求大的學科。
研究生教育及其專業設置與美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和科技發展的迫切需要緊密結合,不僅使美國迅速成為研究生高層次人力資源強國,也在經濟、科技和軍事上成為領頭羊。
二、英國研究生教育——與就業市場緊密結合
20世紀90年代以來,英國部分傳統基礎學科在國內就業市場就業前景不妙,如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與此同時,隨著終身學習和持續的職業發展需要越來越強烈,英國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就業市場受歡迎的學科迅速發展起來。比如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計算機科學和管理學的研究生數量增長迅速,醫學、生物和文科領域學生人數增長也較快,特別是與醫學相關的專業在本科和研究生規模上都發展很快,因為大部分這樣的專業都是新興交叉學科,這些新興行業擴展的就業市場迫使大學本科生為了今后的職業發展而產生了對研究生學歷的需要。英國許多大學升格后也具備了研究生教育和培養的能力,不斷擴大研究生教育,其專業設置和課程安排上更適應市場的變化,在辦學上更具有職業性和靈活性。
英國高等教育隨著本科教育大眾化,對研究生學歷的需求增長較快,特別是碩士研究生,這種快速增長說明了英國研究生教育為了適應本國經濟、科技的發展,特別是就業市場的需要,大多數碩士研究生不以進一步攻讀博士學位和學術工作為目標,他們繼續學業的主要目的就是適應自己職業發展和終身學習的需要。
三、加拿大研究生教育——在升溫中提倡專業教育適應職業發展
近年來,加拿大的研究生教育也正在升溫。面對越來越多的研究生,加拿大研究生專業指南強調,研究生學位并不一定是獲得一份好工作的保證。也就是說,雖然擁有研究生學位的人在職場中占有一定優勢,但這種優勢也因不同專業領域和職位而不同。因此,加拿大的研究生教育強調,選擇專業必須與職業緊密結合,明確所選擇的專業要有職業發展前景。
四、泰國研究生教育——注重學術性的同時也需要能夠解決生產實踐問題
泰國的教育制度是精英主義的,非常注重學術性,教育目標主要是側重使學生升到更高一級的教育機構就讀。當然,生產部門和科研部門也需要一批比本科生層次更高、掌握高深理論和尖端科學的專門人才,希望他們能夠解決和突破科學技術發展的難點和關鍵問題,在生產以及其他領域應用和推廣有關研究成果。
泰國研究生教育重視并強調基礎科學研究,在泰國高等教育界中處于領導角色,對社會變化的需求能做出積極主動的適應,表現為泰國研究生經常參加地方建設性項目,學以致用。
五、我國研究生就業現狀及走向分析
當前,隨著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和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研究生就業矛盾問題已經呈現出來。有效地分析研究生就業現狀,借鑒國外研究生教育發展的成功經驗,同時預測和探討我國研究生今后的就業趨勢,是值得我們研究的一個課題。
“十五”期間,我國研究生的招生人數、在校人數和畢業人數每年都有較大幅度增長。表1中研究生招生數、在學人數、畢業生數3個數據平均增長率都保持在21個百分點以上。按照每個數據平均數和平均增長率推算,“十一五”期間3個數據的平均人數都將至少超過“十五”期間的一倍,畢業研究生更是數倍(見表2),將超過國家2002~2010年研究生規劃中提出的“到2010年……在學的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規模達到碩士研究生120萬,博士研究生15萬。”


盡管我國研究生教育的規模發展迅速,可是“在高等教育擴招的背景下,在校研究生規模占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校生的比例依然很低,僅從1999年的2.3%增長到2004年的4.6%。”而有的學者卻認為:我國高等學歷教育規模增長的速度明顯快于我國經濟發展,主要是因為政府的政策因素而非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且已開始超過經濟發展的承受能力,高等教育規模的增長幅度大大高于我國GDP的增長幅度,呈現出擴招起步快、增長不平穩、大起大落的態勢。畢業研究生也出現了總量供大于求,即就業中的“賣方市場”。在就業機會一定的情況下,不僅研究生之間競爭日益激烈,研究生和本科生之間競爭也達到白熱化。從表1中可以看出,研究生“十五”期間平均就業率仍然保持在92.78%,可見總體上來說研究生就業不是困難,只是我國正處在經濟轉軌、產業結構調整、社會轉型等非常時期,這些因素深刻地影響著新增就業崗位的需求,使結構調整中的當代社會,呈現出就業崗位需求有增有減的趨向。
對此,我們課題組設計了“畢業研究生就業現狀及就業前景預測”問卷調查,以中國高校就業聯盟網站作為調研平臺,從2007年5月開始進行為期5個多月的調研。盡管調研的對象是隨機的,不同學科畢業研究生比例有差別,但從有關數據可以得知,研究生的發展規模和就業趨勢存在結構性矛盾,即吸引研究生最多的仍然是傳統的經濟發達地區,工作穩定、工資福利待遇較好的機關事業單位,以至于有接近70%的畢業研究生覺得就業壓力大,找到一份與自己知識結構、水平能力相稱的工作崗位不容易。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高新技術民營企業日益成為高新行業發展主體時,吸收的研究生高層次人才卻不到3%。這種現象使高等院校各個層次的畢業生(包括研究生)這幾年就業持續呈現“孔雀東南(沿海地區)飛”、“一江春水向東(東部地區)流”、“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大中城市)”以及“150個畢業研究生爭搶12名輔導員崗位”的局面。
與此同時,我們課題組與前一個調查表對比設計了“對畢業研究生流向高新企業就業現狀及近期就業前景”問卷調查,在2007年6月~10月對12家高新技術企業進行了實地調查、電子郵件調研和電話訪談。通過分析結果知道:國有高新技術企業占被調查樣本6成多一點,民營高新技術企業將近4成。其中6成企業用人需求平均每年增長10%以上,個別甚至達到了73%,這部分企業各個層次、類型的研究生都需要。有4成企業用人計劃不確定,8成多企業需求的研究生層次都定位在3年制碩士生。可見,企業比較注重研究生扎實的專業基礎,幾乎所有的企業都需要并看重應用型和復合型的研究生,只有個別企業因為發展需要,既要基礎理論研究又要應用研究多種類型的人才。這說明應用型和復合型的高層次人才是企業今后用人主要趨勢。有將近一半的企業認為研究生專業知識與他們所需的創新人才要求粘和度一般,因而研究生培養單位專業設置還需要進一步改革,以利研究生高層次人才培養更符合高端企業發展的需要。大部分高新技術企業用人前景都看好,說明研究生在高新企業就業是今后的主要發展趨勢。
國家經濟轉型后,特別是新世紀初期,迅速發展的高等教育培養了大量的研究生,傳統行業早已吸納不了這么多研究生,而許多新型行業都是屬于技術密集型、信息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的行業,這些行業專業化、智能化程度較高,對高層次研究生人才的吸納能力會更強,需要大量的具有較高技術水平和智能水平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研究生培養單位目前無法滿足這些需求,于是出現了研究生就業結構性矛盾,即:我國研究生人才培養結構和質量與社會需求存在脫節,教育觀念和人才培養模式不能適應現代化建設對人才的需求。表現為頂天(高素質的創新人才)立地(務實的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奇缺,一般性人才膨脹;研究生輕視工農、輕視實踐的傾向比較嚴重,廣大的一線生產機構得不到所需的人才。如果這種矛盾得不到解決,將影響到我國研究生教育的健康發展乃至經濟的持續增長和社會的繁榮穩定。
研究生教育結構調整不僅要考慮到產業結構這一直接因素,還必須充分考慮到國家經濟結構調整這樣一個重要因素。培養的高層次人才類型與規格要與未來幾年內國家經濟結構調整保持一種動態的均衡,以免研究生就業出現“行業失衡”。同時,又要充分發揮研究生教育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功能,促進研究生就業結構的轉換升級,不斷適應高新技術產業大發展的需要。
1. 宏觀角度——研究生就業要適應國家經濟結構調整
今后,根據國務院出臺的《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我國將對以下九大行業加大關注力度:電力設備(尤其是可再生能源設備)、港口集裝箱起重機行業、船舶設備制造、鐵路運輸設備、以3G為代表的通信設備、數字電視、旅游、環保設備、水務等。“對那些國家鼓勵的產業而言,典型的如生物醫藥、機械設備、化工、新材料、航空航天、軍工企業、信息技術和電子等行業將獲得國家的有力支持,從而有助于這些行業中的部分公司持續走好。”分析師表示,屬于鼓勵類的第三產業或服務行業,如零售、環保(循環經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機場、酒店旅游)以及電信服務等,亦存在著明顯的機會,可以持續關注。分析師認為,金融、物流、信息、公共服務等不僅符合節約能源等方面的要求,而且能夠吸納勞動力的第三產業,將得到更多的政策傾斜,研究生就業將會出現巨大的增長機會。相反,對于國家限制發展的行業,如產能過剩或存在著潛在產能過剩的鋼鐵、水泥、有色金屬冶煉、汽車和電力等,這些行業的外延式增長將受到較大遏制,但同時醞釀著并購重組的機會……研究生培養單位在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時,必須對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有很高的理解力,配合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研究生教育結構,滿足經濟結構調整對人才的需要。因為我國第二、三產業就業人員比例在逐年上升,第三產業中除了有部分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外,更多的是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業,這些行業專業化、智能化程度較高,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吸納能力更強。所以,研究生培養單位在積極擴大研究生教育規模的同時,要注意使研究生教育由培養學術型人才,向培養大量高層次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轉變。
2. 微觀角度——研究生就業結構根據行業發展變化進行有效調整
除了在宏觀方面根據國家經濟結構調整來改革研究生培養機制外,研究生培養單位還必須主動地把握就業市場的微觀變化,及時調整研究生培養的類型和規格,使不同專業的研究生按不同行業比例協調發展、順利就業。目前就業市場呈現以下態勢:一是大多數傳統行業如農林牧漁、采掘業、制造業的就業比重降幅較大;第三產業中的部分傳統行業,如地質勘查業、水利管理業、衛生體育和社會服務業、教育文化藝術和廣播電影電視業、國家機關黨政團體和社會團體等,也有明顯的下降趨勢。當然,有些行業在現代科學技術創新下,可以衍生、輻射許多新型行業,也能夠創造一些新型崗位。二是部分傳統行業的就業比重上升:建筑業、批發零售和餐飲業的就業比重都有較大幅度的上升。三是新興行業的就業份額穩步上升:金融業、保險業、房地產業、社會服務業的就業比重明顯上升。此外,還有一些傳統行業就業比重的變化不大: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有關研究表明:目前衰落和消退的職業集中在第一和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也有部分傳統職業消退。美國勞工統計局曾預測,就業的不穩定性和勞動力的流動性有可能成為未來世界就業發展的基本特點。
因此,研究生應面向新興行業發展自己,知識密集型勞動、技術密集型勞動、信息密集型勞動是現在和將來研究生就業的整體走向。
參考資料
1 石鷗等.美國研究生教育結構及其特征研究[J].大學教育科學,2007(2):104-108
2 王璐等.當今英國研究生教育規模和結構的變化與走向[J].比較教育研究,2007(12):61-65
3 趙明玉. 加拿大研究生教育述評[J]. 外國教育研究,2007(7):62-67
4 盧曉梅等. 泰國研究生培養模式及其特點述略[J]. 比較教育研究,2007(9):41-45
5 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戰略報告(2002-2010)[M].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2(5):1-21
6 李瑩等. 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發展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6(1):70-75
7 陳厚豐等. 擴招以來我國經濟結構與高等教育結構的相關性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39-43
(作者單位:華中農業大學)
責任編輯 石 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