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留學生占德國大學生總數的1/10
根據2007年8月3日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和高校信息系統發表的《科學向世界開放》的統計,外國留學生約占德國高校學生總數的1/10。留學生最大來源國依次為中國、保加利亞、波蘭和俄羅斯。
2006年,德國高校在校生共1 985 765人,其中留學生人數達189 450人,占9.5%,比上一年增加3 000人。如果再把中學階段就在德國就讀、并申請入大學學習的外國學生計算在內,這一比例達到12.5%。2004年,7萬名德國大學生在政府資助下到國外留學,比上一年增加了1萬人。僅歐盟促進高等教育交流的伊拉斯漠斯項目,德國就有2.4萬人獲得資助,是獲資助人數最多的國家。
2005年,共約2.2萬名國外訪問學者來到德國大學和科研機構;約有4 600名德國學者獲得資助,到國外進行學術交流。
(中國駐德國使館教育處/閆瑾)
國際學生市場美國仍居首位,馬來西亞、新加坡和中國成為重要競爭者
英國一個名為無國界高等教育觀察臺(Observatory on Borderless Higher Education)的組織發表了題為“國際學生的流動——模式和趨勢(International Student Mobility:Patterns and Trends)”的研究報告,對幾個國家近十年來派出和吸收國際學生的狀況進行了分析。
報告認為,盡管一些國家在吸引國際學生上有傳統的優勢,但近幾年情況發生很大變化。例如,雖然美國仍然占據國際學生市場的領先地位,但其份額和吸引力都有所降低;德國和法國利用其學費低廉的特點,大力開拓中國等國家的留學市場;澳大利亞在馬來西亞和中國臺灣等地區舉辦各種招生推介活動,國際學生數量不斷增加;馬來西亞、新加坡和中國的地位正在上升。報告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三個國家定義為國際學生市場的“主要玩家(Major Players)”,德國、法國為“中等強國(Middle Powers)”,日本、加拿大和新西蘭為“發展中的目的地(Evolving Destinations)”;將馬來西亞、新加坡和中國定義為“日益顯現的競爭者(Emerging Contenders)”。各國接收留學生情況如表1所示。

報告還分析了這些國家吸引國際學生的不同優勢和做法。例如,法國、德國、日本、中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每年的學費都低于5 000美元,中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生活費最低,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和新西蘭為國際留學生提供了很多預修課程等。
(中國駐休斯敦總領館教育組/查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