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創建于1906年,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所由國家創辦的華僑學府。她開創了我國華僑高等教育的先河,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已成為我國內地最大的港澳臺僑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被譽為“華僑最高學府”。
一、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概況
作為全國最早開展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單位之一,暨南大學1978年開始招收研究生,由此揭開了中國華僑高等教育研究生培養的序幕。經過近30年的建設,特別是1996年學校邁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行列以來,暨南大學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規模與結構、質量與效益均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已構建了完整的研究生人才培養體系,形成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機制和先進完善的管理體制。學校現有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9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58個博士研究生招生專業,134個碩士學位授權專業,9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和1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學位授權涵蓋文、史、哲、經、管、法、理、工、醫、教育等十大學科門類。目前,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6人,博士生導師176人,碩士生導師657人。在校研究生7 402人,其中博士生1 022人,有來自海外及港澳臺地區的研究生1 149人,是我國內地最大的境外研究生培養基地。
二、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創新機制
作為全國招收內地與海外和港澳臺地區研究生的最早試點和全國最大的境外研究生高層次培養基地,暨南大學經過長期的探索與實踐,逐步構建了獨具特色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即對內招收研究生,全面實施培養機制改革,全面提升培養質量;對境外生實行“兼讀制+面授點”的教學管理模式,注重提高其發展質量。
1. 推行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形成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激勵和保障體系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深化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著力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決定精神,充分調動學校廣大研究生研究和學習的積極性,有效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經過充分調研和廣泛征求意見,學校決定從2007年開始重點面向博士研究生逐步試行研究生培養機制的改革,本次試行改革的具體內容是:設立研究生獎助金計劃;碩博連讀;制定優秀博士生攀登計劃;進行學位論文雙盲評審;對于碩士研究生全面實行計劃內資格逐年評審制。實行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取得以下經驗。
(1)有特色的研究生資助和激勵體系。“獎助金計劃”等資助激勵機制的建立,最大得益者是研究生。這些激勵措施可以使獲得相應獎勵成為研究生的最高榮譽,以鼓勵更多的研究生奮發向上,在學業上爭取做出突出成績。為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提供一個全新的制度保證。
(2)理順“研究生導師、研究生和培養單位”的關系,充分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暨南大學的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充分注意“研究生導師、研究生和培養單位”的內在聯系,切實落實他們的利益,構建起“研究生導師、研究生和培養單位”三者和諧發展、協同創新的制度結構。研究生部制定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總則,做到權力下移,尊重各培養單位的自主權,讓各培養單位根據自己學科的特色,在研究生導師和研究生充分參與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細則,充分調動培養單位的積極性,同時也調動了研究生導師和研究生的積極性。
(3)實行監控,加強管理。對研究生培養過程進行了全程質量監控,強化考核管理,建立淘汰機制,保證研究生培養培優汰劣,建立有利于優秀研究生成長和脫穎而出的培養環境。這一計劃得到企業的支持,碧桂園捐資1 000萬支持學校推動研究生培養機制的改革,使學校培養機制改革水到渠成。
2. “兼讀制+面授點”的境外研究生培養模式
為更好履行國家賦予的特殊辦學使命,1984年,教育部批準暨南大學獨立面向海外和港澳臺地區招生,自主錄取,是全國當時唯一一所開展境外研究生教育試點的高校。20多年來,學校充分發揮自主招生制度的優勢,以面授點為主要依托,以招收兼讀制研究生為主體,全力拓展海外及港澳臺地區的研究生教育。
學校充分利用全世界各地校友會、中國駐外使領館、海外僑社的資源優勢,在港澳臺地區和世界五大洲設立報考點,為海外和港澳臺地區學生報考暨南大學提供便利,并針對境外生生源地的學制特點,實行春秋兩季招生、兩季畢業、兩季授予學位制度。為方便境外兼讀制研究生的日常工作和學習,學校以設立面授點為依托,送教上門,已先后在香港、澳門、新加坡、印尼、美國加州等地設立了10多個面授點,招收兼讀制研究生。同時,單獨為臺灣學生開設會計學、國際關系博士研究生班。暨南大學現有海外及港澳臺地區在校研究生1 149人,成為我國內地境外研究生最多的高校。
三、先進完善的管理架構
早在1987年,暨南大學就正式成立了研究生院籌備處,現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丘進教授當年接手籌備工作,他深有感觸:“那時暨大研究生處同時具有籌備建立研究生院的功能。大家齊心協力,做了不少基礎性和開拓性的工作,不僅本校研究生教育和管理更加趨于規范,而且打通了對上、對外聯系的路子,兩年內學校增加了不少碩士、博士學位點。雖然成立研究生院的初衷未能如愿,但還是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經過努力,1999年,研究生部被評為“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進集體”。
2000年,學校按研究生院的建制設置了招生辦、培養管理辦、學位辦及辦公室四個副處級單位。為加強院系的研究生管理工作,學校相繼在條件成熟的學院成立了研究生管理辦公室(副處級),配備專職干部,逐步構建校、院兩級研究生管理體系,建立了一支由主管校長、研究生部、主管院長、學院研究生管理辦公室、研究生工作秘書組成的管理隊伍,有效加強了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的執行力,促進了學校研究生管理的良性運行。主管研究生教育的紀宗安副校長對學校研究生教育管理隊伍的建設如數家珍:“從最初的師徒傳授,到如今成規模、制度化、保障體系健全的研究生培養體系,暨南大學高度重視研究生的教育和管理,并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完善。目前研究生管理日益規范,管理人員隊伍健全,從學校到各學院都設立了專門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機構,為研究生教育的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做好了鋪墊。”
四、獨具特色的學科專業
暨南大學于1978年在廣州復辦,研究生教育也隨之起步,30年來,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優勢學科專業。
1. 暨南大學的研究生教育與全國研究生教育同步發展,學科建設起點較高
從復辦開始,國家就按照重點大學的標準建設暨南大學,廣泛搜羅人才,在復辦的校園里云集了一大批國內的知名學者和教授,如中外關系史專家朱杰勤教授、著名文藝理論家肖殷教授、經濟學家黃德鴻教授、眼科專家李辰教授、血液病專家郁知非、李楚杰等。他們以精深的學識、高尚的人格、育人不倦的精神,培養和造就了一批高質量的研究生,他們中不少人成為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同時,在這批專家的帶動下,最早的一批學科專業如文藝學、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英語語言文學等碩士點成為國內第一批碩士點。
2. 學校擁有一批省部和國家級的重點學科
暨南大學現有國家重點學科4個,國務院僑辦重點學科8個,廣東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2個,廣東省二級學科重點學科10個。產業經濟學、文藝學、金融學、水生生物學、專門史、華文教育、新聞學、會計學等重點學科已經成為培養研究生的熱門專業和方向,每年報考人數屢創新高。
3. 學校培育了一批優勢學科,引得百花爭妍
暨南大學原副校長、博士生導師饒子教授總結了學校優勢學科三個特點。
(1)在傳統學科基礎上發展交叉學科的新方向,如在文藝學和比較文學的基礎上發展出比較文藝學的新方向。
(2)擁有具有創意的新專業和新方向,有具有專家特色和地域條件的專業和方向。如現代漢語的方言學方向,全國有兩個省的方言是最多的,一個是廣東,一個是福建,這就是獨特的地域條件;學校早期聘請了方言學家詹伯慧教授,這是專家特色,兩者結合使學校的方言學方向具有較強的優勢。
(3)有“僑”字特色的專業和方向,如華文教育、對外漢語,起步早,在文科領域有很大的優勢。
這些學科是暨南大學獨特的優勢,值得繼續拓展,更需要后來者不斷尋找學科的生命力和生長點。
五、構建國際化育人環境
暨南園匯聚了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學生,各種文化交融并存,各種思潮相互碰撞,各種民族風情異彩紛呈,構成了“國際文化聚暨南”的生動景象。學校以崇尚學術、追求卓越的科技文化活動為平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科技文化活動和各類學術講座,如創辦“大學生創業實驗園”,舉辦學術科技節、和“百年暨南講堂”、“名師論道系列學術講座”等活動,拓展學術科技活動空間,延展課堂教學,營造濃郁的學術氛圍。僅2006年百年校慶期間,學校就舉辦了200多場高水平學術講座,開設講座者有李嵐清、王家騏、陳高華、楊義、王蒙、彼得·圣吉、尼克·贊紐克、杜維明等,被眾多學子和媒體稱為“學術的盛宴”。
100年來,暨南大學為世界五大洲117個國家和香港、澳門、臺灣等6個地區培養各類人才20余萬人,其中培養研究生1.1萬余人。他們為祖國統一大業、港澳臺地區的繁榮穩定和國家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暨南大學的研究生教育,在眾多知名學者和大師級教授的精心培育下,如今已是根深葉茂、蔚然成林。他們的學識和品格為研究生的教育和培養留下了豐厚的精神財富,同時培養出一大批各領域的中堅力量。這些研究生逐漸成為相關領域的學術帶頭人,或是走上領導崗位。學校首批招收的專門史博士丘進回憶到:“我的博士學位證書編號是‘暨博1987-001號’,這是暨南大學歷史上第一份博士學位證書。1990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我獲得‘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稱號”。
暨南大學校友、泰國國民議會前主席、前副總理許敦茂先生這樣評價暨南大學的辦學成就及對海外華僑華人社會的貢獻——“中華文化搖籃,海外華裔明燈”。
責任編輯 謝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