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時,關于設立防災日的呼聲愈來愈高:不僅2008年5月12日以來有包括四川網民在內的不少全國各地網民在呼吁,而且繼6月27日和7月8日分別由中國政法大學“抗震救災中的公共應急法制”學術研討會的有關專家和太原市的有關政協委員先后提出將每年的5月12日定為“全國防災日”之后,2008年7月16日的《人民日報》又刊登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商銀行安徽省分行行長趙鵬關于將每年的5月12日定為“全國防災日”的建議。
筆者認為,將每年的5月12日定為“全國防災日”的建議是非常明智的建議。如果我們將5月12日定為“全國防災日”,并通過防災日所在的周,在校園、社區、家庭、單位、公共場所等舉辦防災訓練、演練以及演講會、展覽會、防災物品展銷會,組織參觀和模擬體驗等活動,交流經驗,普及防災知識,增強防災意識,熟悉防災業務,提高對災害的應對能力,不僅能使我國公眾在安全意識及能力建設上得到定期的深刻“洗禮”,而且能使我國每年預防災害的科技投入更大,使我國國家機構每年抗災救災的人員、財力、物資儲備都能保障充分,國人就能進一步做到遇災不驚慌、救災不亂陣。
另則,筆者認為,設立“全國防災日”還是一種務實、理性和人性化的現實選擇。如果說“哀悼日”可以激發舉國上下共同的民族情感和生命意識,那么“防災日”則可以凝聚起更多層面、全方位社會對我們這個災害頻繁、災難損失巨大的國家常懷居安思危的憂患“共識”。若從這個角度來看,設立“全國防災日”的意義確實重大。
然而,筆者認為,旨在增強公眾面對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及凝聚防災減災共識的“全國防災日” 當屬應急法制范疇,其設立的提出及其操作皆應依法進行。為此,筆者建議,在我國防災減災等應急法律尚不完善的情況下,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完善相關法律。如若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早在1997年就出臺的防震減災法有關應急救援、恢復重建等方面作出重大修改,到時即有必要增設一條由全國人大常委會依法決定“國家設立防災日”的相關規定。
筆者提出這個建議是有根據的。如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每年九月的第三個星期六為全民國防教育日的決定,就是根據《國防教育法》第十二條關于“國家設立全民國防教育日”的規定所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若在國家相關法律中沒有明確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即無法作出設立“全國防災日”的決定。
為此,筆者建議,在全國人大常委會逐步完善應急救災法律這個間隙過程中,以及在其作出設立“全國防災日”的決定之前,有必要由省級人大常委會先行作出設立“防災日”的決定,并率先在本行政區域內組織施行。
從法律依據方面來說,現行憲法和地方組織法都有相應的原則規定。如憲法第一百零四條關于“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討論、決定本行政區域內各方面工作的重大事項”和地方組織法第四十四條第四款關于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行使“討論、決定本行政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衛生、環境和資源保護、民政、民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項”的職權的規定,都可作為省級人大常委會作出設立“防災日”決定的相關法律條款依據。因為設立“防災日”不僅屬于本地行政區域內的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衛生、環境和資源保護等方面的重大事項,而且屬于本地行政區域范疇內對災害應急救援和災后恢復重建等方面的重大事項,所以省級人大常委會率先作出設立“防災日”的決定確實是有法可依的。
如果這樣可行的話,筆者倒想建議最好由四川省人大常委會率先作出設立“防災日”的決定,并率先在本省行政區域內組織施行。
筆者作為可在省人代會開會和閉會期間依法向省級國家機關提出議案和建議的省人大代表,有責任擬以《關于建議省人大常委會作出〈設立“四川防災日”的決定〉的議案》形式在省人代會閉會期間率先領銜聯名提出,或在明年初的四川省人代會上依法領銜提出。
(作者系四川省和廣元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城環資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