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同樣,創新也是解放思想,擴大開放,推進人大工作發展進步的強大動力。如何創新?筆者以為,重點在于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思維觀念的創新。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人大工作解放思想,首先就要在觀念上勇于開拓和創新。人大工作堅持依法按程序辦事,但這不等于除此之外,人大就不能有所作為、有所創造。否則,人大工作就只能原地踏步,沒有任何變化和發展,就難以適應新的形勢和任務。改革開放30年,從設立地方人大常委會,到貫徹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都是創新的重要成果。沒有創新,人大工作就沒有生機和活力。在實際工作中,一些人自縛手腳,無所作為。這種思維和工作習慣,是典型的思想僵化。法律法規是人制定出來的,并且也不可能規定好所有的行為方式和內容、程序,同時,在制定中也有一個對事物的認知過程。如果有了的東西都不能變,都不能動,就不會有新的創造和發展。此外,法律法規的制定,也是一個創新創制的過程。這里的關鍵在于,不是否定法律法規、不依法辦事,而是在堅持依法辦事前提下,要有創新思維,在法律法規范圍內發揮好主觀能動性,積極創造和大膽汲取新鮮經驗。要自覺摒棄那些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特別是計劃經濟時期的一些固有思維和習慣,以超常的勇氣和開放的心態,敢想敢干,并通過法律程序和途徑,如提出創制和修改法律法規的議案、創新監督形式和方法等,使思維觀念和工作緊扣時代脈搏,符合實踐發展的要求和需要。
二是工作方法的創新。人大工作的關鍵不是職權不夠,而是沒有把憲法和法律的規定用好用足。有不少人抱怨人大職權虛而無用。其實,這是一種認識上的誤區,是對自身行為能力的“自賤”、“自卑”心理,是對人民期望和要求的漠視。按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地方人大有15項職權,鄉鎮人大有13項職權,地方人大常委會有14項職權,可以說,這在國家機關職權中是最強勢、法律地位最高的。吳邦國委員長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指出:“人大監督工作容易搞虛”。為什么“搞虛”?我認為,主要是沒有用好憲法和法律賦予人大及其常委會的職權,搞形式、走程序,點到為止,沒有把握重點和關鍵,沒有把工作做深、做細、做實。這里的問題不是法律問題,而是工作方法問題,工作內涵的豐富和延伸問題。因此,解放思想,開創人大工作新境界,就要在現行法律法規的框架下,根據人大工作特點和規律,結合實際,探索做好人大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徑、新舉措。如,召開人大常委會與“一府兩院”主要負責人聯系會、人大常委會領導定期接待選民和信訪群眾、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實行票決制、公開征集人民群眾對執法檢查及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議題的意見、組織開展工作評議、人民代表大會組織專題審議等。只有這樣,才能把工作做實,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應有的職能作用。
三是工作機構的創新。目前的地方人大,行政后勤部門的機構和人員比較多,大量的精力放在迎來送往、外出考察學習上,而業務和調研部門力量普遍不足,有的區縣人大常委會辦公室有10多人,占機構總人數的一半左右,而多數業務部門則只有1~2人,并且年齡偏大,難以適應形勢和任務的需要。因此,創新,重要的是機構的整合和創新。通過機構調整,人員的合理布局和充實,完善議事決策機制和程序,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增強工作實效。這樣,就需要適時調整、精簡服務性機構和人員,充實完善智囊和專門性機構及人員,如財經監督和司法監督機構,把工作的重點轉到依法履行人大職能上來,集中精力謀大事,重點抓好財政預算的審查監督和對法院、檢察院及行政執法工作的監督,切實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推進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作者單位:重慶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