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站在宏觀層面探討會計管理體制,并指出建立政府主導型會計管理體制是我國會計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
【關鍵詞】 會計管理體制; 會計制度改革; 政府主導型會計管理體制
一、會計管理體制及其內容
會計管理體制是指各級會計管理部門之間及其與基層會計核算單位之間在會計工作管理方面的權責關系。從其所涉及的范圍看,會計管理體制包括兩個層面:微觀層面和宏觀層面,微觀層面就是站在企業的角度審視會計管理,具體內容包括:會計人員管理體制、內部會計與財務制度的制定、會計工作的領導體制等。微觀層面的會計管理目標是服從和服務于企業管理,與特定的企業管理和公司治理制度相適應;宏觀層面的會計管理體制,就是站在政府角度審視會計管理,從其具體含義看,主要是指政府對會計管理的監管。主要內容包括:會計工作領導體制、會計規范制定權限的劃分、會計人員的管理機制等。基于篇幅所限,本文僅探討宏觀層面的會計管理體制,具體內容如下:
(一)會計工作的領導體制
從宏觀層面看,全國的會計工作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即:國務院財政部統一領導和管理全國的會計工作,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財政部門分級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會計工作。各級業務主管部門和基層單位在受上級或同級財政部門指導并遵守國家會計法規制度的前提下,有權根據本部門、本單位的實際情況靈活組織會計事務。從微觀層面看,企事業單位的會計工作歸企業管理當局主管。
(二)會計規范的制定權限
在我國,會計行政法規、會計準則和統一會計制度的制定權限主要集中在國務院財政部,各地區、各部門可在財政部規定的前提下制定本地區、本部門的會計制度或補充規定,各企事業單位可在財政部以及地區或部門規定的前提下,制定本單位的會計核算與管理制度。
(三)會計人員管理機制
包括會計人員的業務管理和人事管理。在我國,會計人員的業務管理主要由財政部門負責,管理的內容包括會計人員上崗條件的認定、技術職務的考評、年度資格的審查等。會計人員的人事管理主要由所在單位負責,管理的內容包括職務任免、職務升遷、人事關系變動等。
二、會計管理體制對會計制度改革的制約
由會計工作領導體制、會計規范制訂權限和會計人員管理機制構成的會計管理體制,對我國會計制度的改革具有強烈的制約作用,它不僅決定由誰來制定會計制度,制定何種會計制度,而且影響著會計制度的權威性及其在會計實踐中的貫徹執行。這也正是筆者討論這一問題的原因。
會計管理體制的形成與特定的社會經濟體制緊密相關。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經濟利益主體單一,企業財務與國家財政混為一體,與此相適應,國家對會計只能采取直接管理模式,運用行政手段對所有的會計事務進行統一集中管理。在我國,這種在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政府強制性”會計管理體制,并沒有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而予以改變,而是一直延續到現在。其基本特征是會計工作由財政部統一領導,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由財政部統一制定,會計人員的業務管理也由財政部門統一負責。客觀地評價,政府強制型的會計管理體制在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對于保證我國會計工作的統一性和有序性、滿足宏觀層面上的計劃管理、維護國家的經濟利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然而,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特別是我國加入WTO,這種管理體制的弊端日益顯現。具體表現在:
第一,以政府利益為導向的會計目標不能滿足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各利害關系人對會計工作的多樣化需求,特別是投資人和潛在投資人的要求。
第二,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會計自律機制難以真正建立,會計行業組織的應有作用得不到有效發揮,使會計管理成為政府的孤軍奮戰。
第三,政府對會計工作事無巨細的管理方式,不利于做到“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開放活”。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以來的會計實踐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第四,不符合政府主導與行業自律相結合的會計管理國際慣例。
可見,政府強制型的會計管理體制越來越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規律和會計國際化的趨勢。“政府角色無處不在,行政干預無所不包”的特征逐漸成為會計制度改革和發展的阻力,從一定程度上講,甚至成為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根據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適應生產力水平多層次、所有制結構多樣化、會計信息市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