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校負債運行是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普遍現象。由于負債償還期的集中到來,許多高校面臨資金緊張甚至入不敷出的局面。本文就高校負債的成因與風險,如何化解正在形成的財務危機,應吸取怎樣的教訓等幾方面進行探析。
【關鍵詞】 高校負債;成因;建設
高校負債運行,是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普遍現象。高校借款主要來自銀行貸款,隨著償債期的集中到來,目前許多高校普遍面臨著財務緊張,入不敷出的局面。高校負債發展的成因與風險何在,如何化解正在形成的財務危機,從中吸取怎樣的教訓,這些都是我們應當加以思考的問題。
一、高校負債現狀
在爭建一流大學的熱潮中,全國高校的商業貸款額在不知不覺中積累成了一個巨大的數字。高校的借款主要來源于商業銀行,隨著償債期的集中到來,各高校的財務狀況日趨吃緊,那些花錢如流水的好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據2007年8月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司發布的《上半年社會事業發展情況和下半年政策建議》中作出的判斷——“據人民銀行統計,截止2005年底,全國高校貸款余額大約2 001億元。”而且當時新的貸款還在不斷產生,許多高校債務除銀行貸款外還通過工程方墊資、外單位投資、應付賬款、拖欠民工工資等多種形式存在,不在人民銀行的統計之列。因此,估計高校債務遠遠不止2 000億元。從目前情況看,很多高校負債在10億元以上,普通高校平均貸款5億元左右,有的學校每年貸款利息就上億元,學校每年學費收入的大部分將用來償還巨額銀行貸款利息。隨著國家調高銀行利率,一些學校甚至連利息都還不起。為了還貸,一些高校不得不壓縮學生經費、辦公經費等正常的學校運行支出。而償還巨額本金十分困難,且形成巨大的財務風險,如再籌資風險、資金周轉風險等。很多高校的校長如坐針氈,每天不得不為“錢”發愁。
二、負債的成因
(一)“擴招”是高校負債的起因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我國高等教育消費長期處在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1999年6月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以后,高等教育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新時期,也是高校負債發展的“黃金時代”。1999年擴招后的5年間,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了23%,在校學生數量的急劇膨脹,隨即帶來了學校軟硬件配套設施不足的問題,于是大規模的基礎建設和新校區建設便成為必然的選擇。在建設資金不能滿足高校快速發展所需資金的情況下,銀行貸款資金的注入,突破了高校發展中的資金“瓶頸”,為高校快速擴張開辟了一條重要渠道。
(二)政府投入的嚴重不足使高校負債成為必然
盡管高校規模的擴張帶有政府指令性,但也迎合了高校的價值追求,一些高校面臨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挑戰,各高校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為適應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高校除不斷擴大辦學規模,還要提高辦學質量與效益,改善辦學條件,加大對硬件和軟件設施的投入,改善校內基礎建設,引進高層次人才,加強師資科研隊伍建設,以提高學校綜合辦學實力來參與競爭,并在競爭中發展自己,而高校超常規、跨越式的發展離不開經費的投入。自擴招以來,國家對高等教育的經費投入總額雖然年年增加,但是增幅不大,并且由于在校生規模增加得更快,生均經費呈下降趨勢。高等教育作為公益性事業,擴招后面對政府財政投入的嚴重不足、學費不能持續增長、教學評估標準上調、辦學成本上升等多重壓力下,促使高校只有負債搞建設,負債謀發展。
(三)“銀校合作”為高校負債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在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之后,我國經濟遇到了增長下滑和通貨緊縮的雙重困境。在當時有效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各大國有銀行也面臨著為巨額存款資金尋求出路的壓力。有政府信用在背后支持著的高校無疑是他們眼中難得的優質大客戶。高等院校具有良好的發展空間、收益穩定、賣方市場優勢明顯的朝陽性基礎產業特征,具有穩定的生源所帶來的經濟收入和穩定的財政撥款,與企業比較而言,銀行對教育的投入,具有風險小、收益高的特點。因此,高校與銀行的這種價值訴求的高度互補是高校負債運營得以進行的重要前提,可以說金融體制的改革為高校融資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四)過分依賴“國家信用”,缺乏財務風險意識
高校在學生的市場需求、財政撥款嚴重不足情況下,認為高等學校由國家出資興辦,為國家培養人才,通過貸款購建的資產也屬國有資產,因此沒有科學考慮發展規模,不顧自身償還能力,盲目貸款,不但造成資源和資金的浪費,也給學校發展帶來了沉重的包袱。銀行在對高校貸款的過程中簡化審批程序,如既不需擔保、也不需抵押,看中的也是高校背后的“國家信用”,缺乏應有的風險意識。
三、化解策略與建議
(一)確定高校負債的主體,規范高校、銀行、政府三大主體的權責
《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學校自批準設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資格,高等學校的校長為高等學校的法定代表人。”然而,高校是否具有法人主體地位,法律并沒有清晰的限定。目前理論界和司法實踐都把高校界定為公法人,高校自身并沒有自己獨立的財產,至多只有學校資產的經營管理權,因此,很難成為真正的法人主體。由于學校法人主體地位的缺失,導致貸款行為失范,也就不足為奇了。因此國家有關部門應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規范高校、銀行、政府三大主體的行為。明確高校作為公法人的地位、權責和義務,讓高校真正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二)轉變規制理念,嚴控貸款規模
為了規范直屬高校銀行的貸款行為,教育部、財政部曾聯合發文《關于進一步完善高等學校經濟責任制,加強銀行貸款管理,切實防范財務風險的意見》和《關于進一步加強直屬高校資金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見》等文件,決定從2005年1月1日起建立直屬高校銀行貸款審批制度,對高校貸款額度從嚴掌握。這是政府為了控制高校貸款規模,防范高校發生財務風險所進行的經濟規制。但目前政府的規制仍然停留在“事后”補救的管理模式上,筆者認為,應加強“事前”預警和“事中”動態監控。“事前”根據各高校定位、資產規模、學生人數等確定銀行貸款預警線,并定期對高校貸款的相關信息進行充分的收集(包括貸款的必要性、貸款用途的合理性、以前年度貸款總額和使用效果、分年度貸款計劃、償還計劃的可行性等)據以審批貸款計劃。“事中”實行專家管理、專家負責的管理方法,同時加強問責,以提高管理的實效性,嚴控貸款規模。
(三)政府加大投入,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主渠道作用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和財政收入的大幅度增長,我國已進入建國以來的最好發展時期。國家有能力增加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償還高校因基本建設的欠賬。2007年教育部法規司司長韓進在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回答關于吉大財務問題的提問時也承認,“高等教育規模迅速擴大和政府在這個過程中提供的資源不成比例,政府沒有一比一地用資源來保障高等教育的發展”。所以,我們懇請政府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從中央、地方財政中抽出一定比例逐步地解決高校貸款問題。
(四)銀行有必要采取積極措施,幫助高校共渡難關
“銀校合作”雙方本著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目的,實踐證明是雙贏的。但高校如今陷入還貸的困境,銀行不能單扮演一個“逼債人”的角色,應和高校一起積極爭取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如將高校商業貸款轉為政策性貸款,將短期貸款轉為中長期貸款,降低貸款利率,延長還款期限等措施以緩解高校的還款壓力。
(五)發行教育彩票和教育國債籌集資金用于學校大型項目的建設
每年兩會都有不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有識之士以不同的方式建言政府通過發行教育彩票和教育國債的辦法解決高校建設資金問題,且對其進行了有效地探索和科學論證。人們對教育事業的認識和感情較之其他事業更深刻,其群體意識更廣泛,市場更廣闊。人們購買教育彩票和教育國債的動因與體育、福利彩票一樣多是善舉,因而是可行的,會倍受國民的青睞。
(六)借鑒國外經驗成立專門的基金會,并聘請或委托專業人士對其進行管理和經營
近年來,我國許多高校也開始了廣泛爭取社會捐助資金的努力,一些高校更是將籌措捐贈收入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建立專門機構,由專職人員來執行,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由于受傳統思維的影響,大多數高校特別是地方院校獲得的捐贈較少,且獲得的捐贈基金收益率有待進一步提高。為此,一方面可以采取聘請或委托專業人士對基金進行投資運作,另一方面也可與捐贈方事前就資金的投向共同商定,作出最佳的投資決策以獲取最好的收益。
(七)土地置換
目前,高校自行減輕債務負擔的方法主要是土地置換,即出讓區域優勢明顯的老校區的土地房產,用得到的資金償還新校區建設的貸款。這不僅可以提高學校資產的使用效率,而且可以大大降低多校區辦學的運行成本,同時也解決了高校合并后校區過于分散的問題,在政府的協調下該方法是可行的。但是,希望政府盡最大努力給予政策方面的支持和優惠。
(八)對高校負債問題應站在歷史的高度和發展的角度去分析,不能僅憑個別現象就完全否認高校這些年所取得的光輝成就
事實證明,高校負債發展不是高校孤立的個體行為,也不是高校為自身狹隘利益的盲目行為,而是中國改革開放一段歷史的必然要求,是政府宏觀戰略決策的具體行動。它不僅產生了幾個億的優質國有資產,而且滿足了高等教育擴招的需要,為國家培養了千百萬的高素質人才。因此,我們在尊重歷史,尊重事實的前提下,大家群策群力共同努力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救高校于“財務困難”之中。
【參考文獻】
[1] 陸玉梅,周德才.江蘇省高校貸款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 [J]. 事業財會,2006.5.
[2] 徐華. 反思與前瞻:高校負債發展的功過論析[J]. 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