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業整體出售或者非專利技術單項出售時,往往需要對企業的非專利技術進行必要的評估,以便于確定其售價。影響非專利技術評估的因素有使用期限、價值評估、權利限制、收益期限等等;非專利技術的評估方法有市場法、收益法、成本法,應科學予以選擇。在評價過程中,還要注重評估報告的寫作。
[關鍵詞]非專利技術;評估方法;評估報告
非專利技術是指發明者未申請專利或不夠申請專利條件而未經公開的先進技術,包括先進的生產經驗、先進的技術設計資料以及先進的原料配方等。非專利技術不需要向有關管理機關注冊登記,因而不受法律保護,只靠其技術持有者采用保密方式維護其獨占性。只要非專利技術不泄漏于外界,就可以由其持有者長期享用,因而非專利技術沒有固定的有效期。
我國《公司法》第27條規定,“股東可以用貨幣出資,也可以用實物、工業產權、非專利技術、土地使用權作價出資。”這里的非專利技術就是指我國外商投資企業法和其它有關法律中使用的“專有技術”。“專有技術”與“非專利技術”的含義是相同的,可以相互替代(賀紹奇,2005)。從財政部2006年版的《企業會計準則》中可以看出,關于無形資產外延的解釋中這兩個概念是等同的,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通常所說的技術秘密,指從未公開過,未取得工業產權法律保護的制造某種產品或者應用某種工藝以及產品設計、工藝流程、配方、質量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技術知識。從行政法規解釋和司法解釋來看,非專利技術、專有技術、技術秘密是三個等同概念,其內涵與外延并無實質上的差別。但是在實際工作中,由于對這三個概念在理解上的差異,導致了在企業國有產權轉讓中,轉讓標的企業的無形資產通常被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沒有納入資產評估的范圍,從而加劇了大量國有資產的流失。為此,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關于規范國有企業改制工作的意見》以及財政部《資產評估準則——無形資產》第3條也作了類似的規定,即非專利技術、專有技術、技術秘密是三個等同概念。都應該予以評估。
一、影響非專利技術評估的因素
(一)分類
非專利技術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剛剛研究開發的新技術;另一種是行之有效的成熟技術,即已投入生產過程且效果良好。在評估的時候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區別對待,才能更加準確地反映其價值。
(二)使用期限
非專利技術依靠保密手段進行自我保護,不受法律保護。但是非專利技術作為一種知識性技巧,也會因技術進步、市場變化等原因而被先進的技術所替代。一旦被泄密,就會成為一項普通技術,它就沒有任何價值了。所以非專利技術的使用期限應由評估人根據本領域的技術發展、市場要求等情況及技術保密情況進行估計,也可以根據雙方合同規定的期限、協議估計其具體的期限。
(三)價值評估
非專利技術能產生超額的獲利能力。因此,評估時應充分研究、分析非專利技術直接和間接的獲利能力,這是確定非專利技術評估價值的關鍵。簡言之。獲利能力高其價值就大,反之其價值就小。
(四)權利限制
非專利技術包括所有權和使用權。使用權又包括獨家使用權、排他使用權、普通使用權等。不同形式的權利對評估價值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此外,地域限制、自然條件、氣候等特定因素都會對評估值產生直接影響。
(五)收益期限
一般是指非專利技術發揮作用并具有超額獲利能力的時間。由于非專利技術沒有物質實體,所以,其價值不會因其使用的延長或自然力作用而形成有形損耗。然而,價值降低是由無形損耗形成的,即由于技術進步而引起價值減少,這主要由下列三種情況決定:一是更新、更好的技術替代了此非專利技術,使采用這種非專利技術失掉獲利優勢;二是因為傳播面擴大,其他企業普遍掌握了這種技術,獲得這項非專利技術已不需要任何成本,使擁有這項非專利技術的企業不再具有獲取超額收益的能力時,其價值也就徹底喪失了;三是使用非專利技術生產的產品需求大幅度下降、銷售量銳減時,這種非專利技術價值就會隨之減少或喪失。所以非專利技術具有獲得超額收益能力的時間才是真正的有效期限。
我們在進行資產評估時,預計和確定非專利技術的有效期限,可依據下列方法估算:一是非專利技術轉讓合同中商定的有效期限和受益年限;二是采用統計分析法或與同類資產比較得出的預計收益期限。同時應該注意,非專利技術的有效期限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如廢棄不用、人們愛好的轉變以及經濟形勢變化等,尤其是在現在的信息技術時代,無形資產更新周期加快、經濟壽命縮短,所以對非專利技術評估時,對這種情況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與考慮。
二、非專利技術的評估方法
(一)市場法
市場法就是通過市場尋找與被評估的非專利技術資產相類似的技術資產新近成交價格作為參照標準,并在分析兩者之間的同質性和差異性的基礎上,對現行的成交價格進行修正和調整,從而得出被評估的非專利技術資產的交易價格。其計算公式為: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