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的說法,內涵豐富、新意十足。創造條件要在符合客觀的環境下。不能憑空創造。但現實的資本市場不完善會使我們的目的難以實現,為此必然要加強資本市場建設來解決前進途中的障礙,以
關鍵詞 收入;就業;產業結構;資本市場;金融風險
一、“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的理解
“創造條件”是指多拓展渠道、多提供機會;“更多”意味著覆蓋面更廣;“群眾”就是咱老百姓;“擁有”就是合理合法擁有;“財產性收入”是指各方面的財富,是指家庭擁有的動產(如銀行存款、有價證券等)、不動產(如房屋、車輛、土地、收藏品等)所獲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讓財產使用權所獲得的利息、租金、專利收入等;財產營運所獲得的紅利收入、財產增值收益等。涉及到諸多金融理財方式,必然會涉及到各種投資,除了實業投資等。還包括投資金融產品。涵蓋了儲蓄、債券、保險和股票等。整句話連在一起的意思就是“讓老百姓的財富保值增值,讓老百姓擁有更多的財富。”
報告的這個新說法,意味著老百姓的收入不光來自工資,國家還將創造條件增加百姓的多元化收入。報告的這一提法。有利于增加百姓財富,能使大多數人成為中等收入者。這也正暗合了報告提出的“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的新要求。
二、實現其目的面臨的問題
(一)收入的來源分配及其可持續性
在我們進行投資保值之前,我們必須首先擁有收入,只有創造財富才能談得上如何去投資保值。進一步增加我們的財富。但我們的收入來源面臨著的問題有:
1 就業狀況不容樂觀
就業是獲得收入的渠道,沒有就業的機會怎么能獲得收入。
(1)勞動力自身供給。作為資本作用的勞動力不足,供給自身存在問題。人力資本不夠。益智比較少,勞動力素質不能完全適應市場需要。從總體的教育水平看。我國城鄉勞動力素質處于較低的水平。
我國現在的產業結構存在軟化。指在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體力勞動和物質資源的消耗相對減少,腦力勞動和知識的消耗增大,與此相適應,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的主導地位日益被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所取代。產業結構軟化的含義包含產業內部不斷軟化和軟產業的比重不斷提升。這對勞動力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因此就業難度加大。
(2)產業支撐。傳統產業如農業、采掘業、制造業的就業人數大幅度下降,而第三產業的就業人數幅度提高。勞動力由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轉移,由農村向城鎮轉移。
從現實的情況來看。第二產業受到供給大于需求的影響,生產進一步擴大的難度較大,因此難以吸納更多勞動力就業:另外,第二產業在世界生產技術日益進步的今天,資本排擠勞動力的現象日益明顯。導致第二產業吸納就業的能力相對下降。如果這種推論合理。那么第一產業的勞動力轉移的出路大部分要靠第三產業來消化。與國際標準模式相比,我國第三產業結構偏離度已經超過國際標準模式的水平。這樣,我國的第三產業結構偏差還會進一步超過國際標準模式的水平。甚至向正偏離方向轉變。第三產業吸納就業的空間相對較小。如果沒有新的服務需求出現,第三產業進一步吸納就業的能力難以提高。
總的來說,我國現在產業發展對解決就業仍然有些困難。
2 可持續經濟增長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無論是“他主性經濟增長”還是“自主性經濟增長”。說到底,都是一個持續“投入——產出”的過程。因此,在一定的管理和技術水平條件下,物質資源擁有量及其持續供給能力。是決定經濟能否持續增長的關鍵。中國經濟雖然走上了“自主性增長”的道路。但是其持續快速發展首先遇到了我國可用經濟資源不足的直接制約。
首先,我國資源短缺,人多地少、水少、油少、富礦少,許多重要資源人均占有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資源不足和生態惡化必然成為制約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最大的“硬約束”。
其次,雖然人力資源是決定經濟發展的“第一資源”,但是,由于人口高峰、就業高峰和人口老齡化高峰將同時而至,“人口擁擠及其成本”將制約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到本世紀中葉。我國人口將繼續增加。人口總量高峰、就業人口高峰、老齡人口高峰將接踵而至。人多資源少、就業崗位少、贍養成本高等將成為制約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難題。
最后,過度依賴國外資源、對外貿易、政府投資的經濟增長。將使中國經濟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或風險。
由于國內資源的稀缺性制約,經濟過熱和消費結構升級導致擴張型經濟的增長,必然增加中國經濟對國際資源依賴程度的迅速提高。2003年我國商品進出口總額達到8 000多億美元。已經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66%以上,遠遠超過美國、英國、法國等大國對國際市場的依存程度。如此的“大出大進”,如果在沒有什么能夠帶來更多附加值的技術和知識產權并“惡性競爭”的情況下,必然是“高價進口原料。低價出口產品”。結果換不來多少利益。更讓我們擔憂的是,持續多年的積極財政政策不可能長久。由于償債壓力與日俱增,必然導致財政增收壓力的增加和稅收增長過快。他們遠遠高出同期經濟增長、企業利潤增長和居民收入提高的速度。長此以往。必然對民間資本、居民消費產生“擠出效應”。損害中國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
(二)我國開放資本市場存在引發金融危機的機理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老百姓也積累了越來越多的財富。當前居民儲蓄在15萬億元左右。而隨著股市等金融市場的繁榮。百姓投資理財熱情高漲,到今年10月初,滬深兩市投資者開戶數超過1,2億戶;基金資產凈值總計已超過3萬億元,基金投資賬戶數超過9 000萬個。
資本市場是涉及投資金融領域最直接、最廣泛的場所,能夠為投資者提供增加創造財富的機會,但要積極推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尤其是面對國際市場,一個開放的資本市場更要確保其健康發展。才能使廣大投資者公平、公正地真正共享經濟增長的好處。
而我國開放的資本市場存在引發金融危機的機理。
1 中國股票市場的定位功能錯位
西方發達國家股票市場的功能是評估企業價值。優化資源配置等,而中國股票市場更看重股票市場的籌資功能。導致上市公司質量普遍偏低,投資短期行為盛行。中國企業抑價發行原因。投資者認為上市公司的風險較大。上市不久就增發股票。
2 中國的資本市場缺乏有效的微觀信用基礎及投資組合金融工具
資本市場是風險承擔和收益分享微觀經濟主體化的媒介,西方國家資本市場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金融投資的風險承擔和收益分享越是與微觀經濟主體分散,整個國家的金融系統的風險也越低。
在中國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中,形成以國有控股型上市公司股票為主的股票市場和國家信用支撐的債券市場,微觀信用基礎一直沒有形成。從未從國家層次轉換到分散的微觀經濟經濟主體層次。結果是國家信用隨資本市場的發展規模的擴大而膨脹,國家金融風險隨資本市場發展而發展。
3 中國股市泡沫成分重,多種風險并存
A股市場市盈率在56倍左右。而B股市場也達到16倍的市場市盈率。
三、對策建議
在現在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不能再僅僅關注發展的速度,而要轉向又好又快地發展。我國在發展的過程中已經出現了一些問題。不僅僅是本文中所涉及到的。還有農村、生態問題,政府職能等等。而這些問題是交錯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當前的重點是把握發展規律破解發展難題。
(一)繼續創造和維護公平競爭環境,改進政府管理經濟的方式
創造和維護公平競爭的環境,是政府推進增長模式的轉型最應該做好的一件事情。保護各種合法產權,維護競爭秩序,反壟斷等。都是題中應有之意。政府對產業的管制。要由管項目。管投資甚至管品種為主的“經濟型管制”,轉向以安全,環保,節能,技術標準等管理為主的“社會性管制”(防止和減少企業對社會造成負面外部性),轉向提供高質量的信息服務。(企業有時在宏觀和產業全局上信息不足,當前的問題是政府是否具備或者通過改進能夠具備這種信息優勢。是否有足夠的激勵去做好這件事。)
(二)加強政府的公共服務,改善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
政府公共服務相對滯后,是過去一些年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也是政府職能轉變,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1 先導發展的公共服務門類
包括基礎教育、科研、醫療、環保、地質、水利等。這類行業的特征是:關系居民基本生活需要和可持續發展;資金規模要求高;需要由政府主導。主要政策著眼點,一是用經濟手段扶持;二是擴大投資來源;三是引入市場機制。
2 先導行業之外的公共服務門類
公共服務門類包括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的生產部門、公共文體設施、社會福利、城市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等。這類行業的特征是:關系社會全面發展和勞動者素質;目前需由國家財政支持或補貼;具有較強的壟斷——競爭雙重性。主要政策著眼點。一是鼓勵集約型增長和競爭環境下的規模化發展;二是降低福利性,同時擴大服務覆蓋面;三是政府由全行業支持轉向重點支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及產業化經營。
這種公共服務,既能促進“公共消費”,也是一種“公共投資”(人力資本投資)。加強公共服務,首先有一個增加投入的問題。隨著經濟發展和國家財力的增強,更多的財政支出投向公共服務,既是必要的,也是會可能的。其次,在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領域,對公共物品、準公共物品、私人物品,政府和市場各扮演何種角色。二者如何有機結合。是需要深入研究和解決的基本問題。否則,很容易在思想上,實踐中陷入混亂。延緩或誤導相關的改革和發展。
(三)被扭曲的要素價格的糾正
在勞動者權益保障,勞動保護和社會保障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說明在體制和政策上存在人為壓低勞動力成本的因素。簡單地說,工資水平可以是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所決定的《所以,在勞動力市場起作用條件下。“提高農民工工資水平”并非政府所能做到的)。但已定的工資克扣不發或少發,則說明政府管理上有問題。要素價格被人為壓低,是資源浪費和誤置的主因。
(四)中國監管制度的稀缺。在某種程度上加大了相關行業的風險
多年來金融監管越談越重要,越提越重視。措施辦法越想越多。可是風險仍是屢控難抑,層出不窮。除體制和制度設計缺陷外,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在于職能定位不準確、不清晰、不持久,且朝令夕改。職能定位不明確的深層原因是我們的監管理念不明確。理念對行為具有引導作用,監管理念的更新是監管制度建設的前提,也是制度變遷和制度創新的基礎。就中國的現行監管體制而言,監管理念的更新和重新定位應做到如下幾點:
1 樹立終極目標理念
明確監管目標只有一個,金融監管必須以維護客戶利益作為終極目標,一切有利于維護金融穩定和有利于維護公眾利益的工作。都應當堅定不移的堅持下去。
2 寬進嚴管理念
金融市場是一個需要激情和創新的地方。美國是監管最嚴謹,最精密的國家。同時也是準入條件最寬松的國家,由此使它的金融業最具有活力。金融行業抬高門檻,不讓企業進來,自然增加了尋租的機會,產生了腐敗的可能。任何一個嚴進寬管的國家,都會出現保護壟斷。保護腐敗,壓抑創新。同時衍生大量的非法地下金融的現象。
3 風險評價理念
現行監管理念是以風險查處為重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監管機構既是救火隊又是沖鋒隊。而風險監管既不是一種事后監督,也不是事后復核,其核心是完善對內控制度的評估,強化對系統穩定性的評價,健全對風險程度的測試。在風險評價理念下,監管者以第三者身份出現,不會疲于奔命,也不會僅局限于每一筆業務的監管。而是立足于宏觀的視角,對金融運行的整個系統進行評價。從而使監管行為具有明確的針對性。持續性和計劃性。
4 資本約束理念
金融監管要強化資本概念,強化資本約束和資本監管。資本充足率是銀行生存的基礎。是銀行進行資產規模擴張的安全依據。是銀行對社會負債規模的警戒線。
5 人本監管理念
知識經濟時代是人本管理,追求的是人力資源的充分開發和利用。把人的潛力發揮到最大。在金融活動中。管好了人,就是管住了風險。要加強人本監管,首先必須了解人性,把群體理性和個體理性有機結合起來,使個體理性不與群體理性相沖突。管不住人,就容易形成內部人控制。另一方面,金融監管活動中的現場檢查,非現場監測和日常行政管理,也主要是以金融機構的活動主體一人作為主要的監管對象。
6 有計劃地構建金融監管的再監督機制
金融監管體制本身也存在制度變遷的挑戰。在現行的經濟模式下,在完善金融監管體制的同時。亟待創設一套銀行監管效率的評價機制。通過對金融監管效率的評價和監督不斷提高金融監管的效率,解決監管者的道德風險問題,也從真正意義上解決制度變遷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