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對于會計系統信息含量的含義和影響會計系統信息含量的因素進行了探討。指出影響信息含量的因素主要是會計信息所處背景和披露時點。
【關鍵詞】 信息含量;契約背景;交易背景
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已經成為會計理論界的主流觀點。那么,會計這個信息系統應提供什么樣的信息就成為非常重要的問題。當信息被使用,或其對使用者發生作用時,它就具有信息含量(John A. Christensen等,《會計理論》 2006)。信息系統要成為一個運作良好的系統,它所提供的信息要具備的基本特征就是要有信息含量。從信息含量的角度來看,會計目標可以被描述為構建一個有信息含量的會計系統,會計數字的本身精確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夠幫助會計信息的使用人判斷事件的結構。比如,我們假定企業經營有好、中、差三種狀態,由于會計計量遵循的會計準則等的不同,其可能對應的會計收益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和表2所描述的會計收益在數值上明顯是不同的,但是它們識別企業狀態的效果卻是完全一致的,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完全可以根據企業的會計收益清楚地判斷出企業經營所處的狀態是好、中還是差。從信息含量的角度來看,二者是等價的。
那么,哪些因素會影響會計系統的信息含量呢?筆者認為影響信息含量的因素主要有兩個:會計信息所處背景和披露時點。
一、會計信息所處的背景
一般認為,會計信息有兩個功能:評價和交易估價。會計信息使用者可以通過會計信息去評價管理者的經營業績,還可以借助于會計信息來決定是否進行某項交易。這里所指的交易估價并非是對交易標的物價值的精確計量(實際上,也不可能做到精確計量),而是用于幫助使用者去判斷交易是否可行。在評價和交易估價過程中,同一會計信息可能具備不同的信息含量,可用于評價的信息未必會有助于對交易可行性的判斷。相應的,會計信息所處的背景可大概劃分為兩個領域:契約背景和交易背景。
(一)契約背景下的信息含量分析
在契約背景下,企業管理者通過報告會計信息以解脫受托經營管理的責任,并最大限度地為自己謀求相應的經濟利益。企業管理者可以控制的行動有兩個:管理行動的選擇和財務報告的披露。管理者可以決定自己采取高水平的管理行動或是低水平的,可以將高水平的管理行動界定為H,低水平的管理行動界定為L;管理者也可以決定是披露真實可靠的財務報告(以T表示)還是披露不真實可靠的財務報告(以F表示)。為了討論的方便,在這里假定不存在機會主義行為,即假定只有管理者提供高水平管理行動時,才能取得較高會計收益。管理者在作出行動選擇時,有四個方案,即:(L ,T)(表示管理者采取了低水平管理活動,并如實報告,以下依次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