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民族只有最優(yōu)秀的公民才有資格當教師”,兩千多年前的柏拉圖如是說。在中國的古代典籍《禮記》中,也同樣有關于教師的精辟理解:“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可以說,從古到今,人類對于美好師德的追求從未終止過。日前修訂的《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就可以看做是國人在這一方面的最新訴求。
本期特別關注主題“正義與關懷:教師倫理的價值追求”,就是圍繞師德問題而展開的探討。正如勞凱聲先生指出的,教師職業(yè)區(qū)別于其他所有社會職業(yè)的地方,就在于他所面對的對象不是物,而是活生生的人類個體。保護和扶助學生,這是教師職業(yè)必須堅守的精神底線,也是教師職業(yè)區(qū)別于其他任何一種職業(yè)的特征。物的生產(chǎn)可以有次品或廢品,可以回爐,但教育的結果則具有唯一性和不可重復性,因此絕不容許出現(xiàn)次品、廢品。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教師倫理的重要性。從教師倫理的發(fā)展進程看,古代師德側重于“安貧樂道”“謀道不謀食”,現(xiàn)代師德則更為關注尊重、平等、敬業(yè)等基本品質(zhì)。然而,不管古今師德有怎樣的區(qū)別,有一點卻是共同的,那就是對于教師人格的強調(diào)。
白巖松在《人格,最高的學位》中寫道:在北大采訪季羨林先生時,我聽到一個關于他的真實故事。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學期開始了,一位外地來的新生背著大包小包走進了校園,實在太累了,就將大包小包放在路邊。這時正好一位老人迎面走過來,年輕學子就走上去說:“您能不能替我看一下包呢?”老人爽快地答應了。那位新生就輕裝去辦理各種入學手續(xù)了。一個多小時以后回來時,老人還在盡職盡責地承擔著自己的使命。謝過,兩人分手。幾日后是北大的開學典禮,這位年輕的學子驚訝地發(fā)現(xiàn),主席臺上就座的北京大學副校長季羨林先生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包的老人。我到現(xiàn)在都不知道,在那一瞬間,這位年輕的學子的心里是怎樣的地不平靜。但在我聽到這個故事之后,卻強烈地感覺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學位。
2008年12月10日,是《世界人權宣言》頒布60周年。宣言開宗明義,把承認每個人的“固有尊嚴及其平等和不移的權利”視為世界自由、正義與和平的基礎,把信仰自由、言論自由和免于恐懼、免于匱乏的權利正式確立為基本人權。從此,作為評價社會是否進步和發(fā)展的綜合性標尺,作為衡量各國政府保護民權和實行法治的標準,作為不同政治制度、歷史傳統(tǒng)、文化情景下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紐帶,人權逐漸為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所普遍接受和認可。在這個意義上,的確如江平先生所說,發(fā)展是硬道理,人權也是硬道理。
人權的實質(zhì)在于人要過一種有尊嚴的生活。在改革開放取得偉大成就的今天,我們需要把尊重和保障人權作為基本公理來對待,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有一個光明的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