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以及每一個將來可能選擇教師職業的人應當捫心自問,為什么選擇當教師?當教師究竟意味著什么?
選擇當教師,就意味著必須履行教師的職責,它關系到教師職業的崇高價值,關系到社會尊師和教師自尊的內在依據,關系到教師群體的職業自我意識這樣一些根本性的問題。修訂后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共計六條,內容很豐富,這里我想就當前社會上討論較多的“關愛學生”談談看法。
在我看來,教師職業區別于其他所有社會職業的地方就在于,他所面對的對象不是物,而是活生生的人類個體。這些個體各各不同,但都具有獨特的價值;這些個體起先都是柔弱的,但只要有陽光雨露,就會長成參天大樹。因此,從根本上說,教師職業的神圣就在于它的從弱者出發的意識。傳道、授業、解惑并不等于教師職責的全部,教師的職責首先表現在維護每一個弱小生命的獨特價值,引領他們實現源于精神內部的,具有個性色彩的社會化過程,激勵他們不斷地去追求比當前更高、更完善、更美好的自我。因此保護和扶助弱者的意識也就是教師職業的基本職責。其實教師的這一職責不僅屬于自己,而且屬于整個社會。在人類生生不息的發展歷程中,每一個體都是從一個弱者開始邁開自己的人生之路的,他要經歷各種艱難困苦的磨練、承受各種精神的和身體的辛勞,然后才能服務社會,擔負起傳遞歷史和人類文明的責任。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活動應當成為一種最富有希望和生機的活動,因為教師承載著全社會的期望,凝聚著弱者的夢想。為此,做一名教師,就應以自己的人生,化作蠟炬照亮社會,甘作春蠶溫暖他人,這是任何一個時代教師永恒不變的使命;為此,作為一名教師就應秉承和發揚強大的人道主義精神,實踐“以人為本”的偉大信念,接納并引導來自各種不同背景、具有獨特個性的每一個體,幫助他們由弱者變為強者,以教師博大的情懷托起希望的明天。
保護和扶助學生,這是教師職業必須堅守的精神底線,也是教師職業區別于其他任何一種職業的特征。物的生產可以有次品或廢品,可以回爐,但教育的結果則具有唯一性和不可重復性,因此絕不容許出現次品、廢品。為此教師的職責應包含一種區別于一般歷史眼光的人文關懷,對于少年兒童,教師更應有一種天然的敏感。因為作為弱者的少年兒童更易受到來自外界的侵犯。呵護他們、引導他們,為他們除草滅害,讓他們茁壯成長,這是每一個教師不容回避的社會責任。只有如此,教育才能成為一種歷史的助力,直接或間接地推動人類的進步。
關注孩子們身邊的危險,未雨綢繆地保護好每一個孩子,讓他們健康安全地成長,這是今天擺在教師、學校、教育主管部門乃至全社會面前的共同職責,作為一個中小學教師,這種職責不僅是一種個人的良知,更重要的,由于教師是國家教育責任的具體擔當者,因此這種職責具有公務性質。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在教師隊伍中涌現出了一大批忠于教師職守,甚至舍身保護自己學生的優秀教師,他們永遠是教師的典范。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個別人臨陣逃脫、不履行職責的行為。兩種截然不同的行為讓我們更加感到重申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必要性。有人說,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只有在對自己無害的情況下,才會利他。這是一種推托教師責任的托詞,不僅喪失了作為教師個人的良知,同時也抹煞了教師職責所具有的公務性。為了強調教師對學生的這種具有公務性質的職責,加強對少年兒童合法權益的切實可行的保護,為少年兒童創造一個健康、安全的成長環境,我們必須要有明確的教師職業規范要求。就學校而言,我認為首先應當切實加強教師職業道德的培育,純潔教師隊伍。教師由于肩負著重要的社會使命,因此必須要有嚴格的職業準入制度并且有嚴格的職業道德規范。事實告訴我們,只有嚴格教師的職業道德,才能保證教師隊伍的純潔性,也才能真正為少年兒童營造一個安全健康的生存空間,真正保護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
新頒布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是加強教師專業化建設不可缺少的一環。作為錦上添花,我認為還應有更為具體的行為規范。例如,在對學生進行管理,實施教育懲戒時,以及在發生突發性事件時,對教師的行為都應有更為明確的行為規范要求。通過這樣一些具體的行為規范要求,使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真正落實到教師的日常工作中去。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