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堂課是一種特殊的課堂教學類型。當教師面臨突然到來的聽課者時,怎樣保持教學計劃不受影響?怎樣讓隨堂課綻放出教師教育智慧的光芒?建構隨堂課教學模式的意義何在?下面,我用自己的實踐回答這些問題。
一
2008年4月初的一天,我照例到理科班準備上課。看到教室過道上有不少著正裝的外地老師,提著聽課椅,看來是準備要聽課的。我校是開放學校,隨時都有人聽課,所以見慣不驚。果然學生告訴我,有人聽課,我說,沒人來聽政治課的。順便瞟眼一看,這批聽課者,個個都衣冠楚楚,隊伍也較龐大。“那更不是聽政治課的了”,我心里想。很快,預備鈴聲響起,我正要跨上講臺,聽課的老師們徑直走到教室門口,我想他們是走錯了教室,忙上前禮貌地打招呼,并準備給他們指點正確的教室位置。意外的是,他們自我介紹是香港來的,說就是到這個教室聽課。我想我是聽錯了,解釋道:“這是理科班的政治課啊。”言下之義,是你們不可能在理科班耽誤時間吧。當明白無誤確認了他們的要求時,我立即熱情地引領一行人在教室安坐下來,頭腦里也忙不停地轉著:“怎么上好這堂課呢?”
就這堂課本身,我是有預案的,但現在上課的條件變了,有十幾位香港朋友端坐在教室后面,聽內地的中學政治老師講課。準備的教學內容是不可更改的,但教學步驟顯然要作一定的調整。我想,起碼要讓香港朋友通過這堂隨堂課,大致能了解到內地政治課教學和高中學生的一般情況。
經過頭腦的迅速檢索和整理,很快,我就有了授課的三大步驟:第一,告之學生這堂不尋常的被聽課的原由,告之聽課者理科班開設政治課程的背景;第二,讓學生了解這堂課主要的知識學習與香港有關系,教師講授的重點是突出我國在國家結構形式方面對世界政治學理論的貢獻及實施“一國兩制”的意義;第三,作為教學互動的重點,是讓學生與香港朋友對話交流。
二
以下是香港同行聽我的隨堂課教學的基本過程。
1 我是這樣將學生引入教學情景的。
同學們都看到了,老師是剛剛知道,這一批聽課的客人是來自美麗的香港,請同學們歡迎。(熱烈的掌聲)
遠道而至的香港的客人,今天是專門來聽我們理科班政治課的。(學生笑)由于老師事前不知道此事,因此,這堂課也就是典型的隨堂課。可能香港朋友不知道,內地在高中二年級就實行文理分班,理科班雖然在高考不考政治,但是,政治課程是開設了的。
今天的教學內容真是太湊巧了,與我們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香港很有關系,其具體內容是《政治常識》中“我國的國家結構形式”。
這樣,我一下子抓住了學生和聽課者的注意力,進入了教學的主體部分。
2 我主要采取指導學生讀書、對話、討論、講授的形式進行課堂教學的。
本堂課對學生認知能力的要求有兩個層次:第一,國家結構形式的共性和個性,以及“一國兩制”的主要內容,本部分內容屬于常識,僅需要識記;第二,“一國兩制”的產生及其意義,屬于理解和運用層次的要求,也屬于思想教育的內容,是教學的重點,特別需要教師的著力點撥。
首先,通過設問、對話、講授,引導學生認識新知識。
教師:同學們知道“國家結構形式”是什么嗎?(結果無人知曉,學習興趣被激發起來)
教師:國家結構形式與前面學習的國體、政體一樣,是客觀存在的事物,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家結構形式。它指的是國家的整體與部分、中央與地方之間相互關系的構成模式。同學們知道美國有多少個州?美國的中央政府與各個州之間的行政關系是怎樣的?夢之隊NBA最近賽球所在的州有自己的中央政府嗎?
學生議論紛紛,但不能明確說明問題。
教師及時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學生逐漸梳理出美國在國家結構形式上的若干特點(如:從法律體系看,除有聯邦的憲法外,聯邦組成部分也有自己的憲法;從國家機構的組成看,除有中央政府外,聯邦各組成部分也有自己的中央政權機關;從公民的國籍看,聯邦公民同時也是聯邦成員國的公民,等等)。由此,學生了解了國家結構形式之一:聯邦制。(學生非常有興趣)
其次,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和相互討論,具體了解和認識我國的國家結構形式。
教師提問:我國的國家結構形式與美國、俄羅斯等國家相同嗎?然后要求學生在閱讀教材后討論:我國的國家結構形式有哪些特點?我國采用的哪一類國家結構形式?
學生非常配合,很快得出結論:我國實行的是單一制。因為,從法律體系看,全國只有一部憲法;從國家機構的組成看,全國只有一個制定法律的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只有一個中央政府——國務院,從公民的國籍看,公民只有一個國籍。
教師繼續請學生議論:聯邦制、單一制的國家有哪些?學生高興地參與。
再次,教師啟發學生思考問題,重點講授鄧小平對世界政治理論的創新與貢獻和“一國兩制”的意義。
教師:既然我國實行的是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形式,為什么還有個別地區享有特別高的自治權利?比如香港、澳門。
學生們高聲說道:那是“一國兩制”嘛!
教師特別追問:在世界的歷史中,有過“一國兩制”嗎?我國為什么要實行“一國兩制”?是誰提出實行“一國兩制”?實行“一國兩制”改變了我國的國家結構形式嗎?實行“一國兩制”對世界的影響是什么?
這一連串的提問發出后,教師停頓了半許。觀察到有學生在喃喃自語;也有不少學生大聲回答是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有學生遲疑的發問:現在我國是聯邦制了吧?
教師肯定學生在積極思考問題,然后重點講述:從理論上看,“一國兩制”是一項了不起的創新,也是中國對世界政治理論的一大貢獻。中國要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主權和領土的歸屬問題,卻又涉及到現實中兩種不同政治制度的分歧問題,沒有經驗可借鑒。只有因時制宜,創立一種新的國家結構形式的模式,這就是“一國兩制”。
從現實來看,“一國兩制”順應歷史潮流,有益于人民,有功于民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教師給學生講了一個小插曲:20世紀末,臺灣臺北明道中學的教師到我校友好訪問。他們在與我校教師座談時談到,臺灣和大陸都是同根同宗的,大家都是同胞。臺灣和大陸統一是大勢所趨。不過,臺灣同胞最害怕武力方式,那樣,老百姓可就遭殃了。由此可見,我們實行“一國兩制”,不傷民心,不損國力,顧及了各方面的利益,這也是中國對世界的貢獻。)
在講述過程中,教師穿插了一項學生的活動,問同學們是否知道鄧小平在與撒切爾夫人談判香港回歸問題時,是怎樣堅持維護國家主權的?學生都說自己知道,教師請一位學生復述一代偉人鄧小平那震撼世界的話語:“在主權問題上,沒有商量的余地!”學生們一個勁地鼓掌。
最后,教師把講述上升到哲學層面:沒有“一國兩制”,我們就不可能真正關注香港十年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沒有“一國兩制”,我們也不太可能在今天的教室里,近距離地見到這么多的香港朋友。(學生又鼓掌)從“一國兩制”的實踐中,我們更能體會哲學意義上的“新生事物”的內涵(學生回憶“新生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有強大生命力、有發展前途的事物);我們還能體會到一個重要的哲學觀點“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兩個哲學觀點學生掌握過);我們還期待國家用“一國兩制”的方式解決臺灣問題……為此,我們有必要學習“一國兩制”的基本知識,了解香港、澳門是如何行使高度自治權的;并且還要辯證地看待“高度自治”,它不是完全意義上的自治,而是直轄于中央政府的自治。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實行“一國兩制”沒有改變我國的國家結構形式,我國仍然實行的是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形式。
由于香港回歸已近十年,學生對“一國兩制”基本上是熟悉的,學生通過讀教材和相互議論,思維一直很積極;而老師講授針對性強,輕重有別,梳理知識脈絡清晰,整個過程如行云流水,教學計劃很快順利完成。
3 靈活使用新的教育資源,學生與香港朋友交流對話。
教師啟發學生:今天,我們對教材知識的學習,都是書面上的,同學們一定希望,多了解一些香港的現實情況。而香港朋友近在咫尺,機會和條件太好了。下面,同學們可以就自己所關心的問題,向香港朋友提問,也懇請香港朋友,給予學生以解答。(課堂頓時活躍起來)
學生A問:香港回歸十年了,這十年有什么變化?比十年前好嗎?
答:回歸之前,香港老百姓的心情就如同剛才你們老師講的臺灣同胞的心情一樣,是害怕、恐慌,甚至有些人跑到國外去了,包括把錢也放到國外去了。但現在返回率很高。
剛回歸時,遇到很大的困難,包括亞洲金融危機,再后面的SARS等,當時的有些做法不太湊效。
最近幾年,情況好些,現任行政長官治理的方法比較好。總體來說,香港在進步。
學生B問:香港的中學生與我們有什么區別?
答:香港中學生上課比較活躍。(學生笑)但是,較之大陸中學生,香港中學生的吃苦精神差一些,原因可能是生活條件好一些。
今天看到你們是較好學校的高中生,(學生笑)還想看看較差學校的中學生是什么情況。明天我們就要去四川阿壩州松潘縣的川主寺鎮的一所中學看看。
學生接著說,川主寺是紅軍長征走過的地方。
香港朋友會意地點頭微笑。
學生c問:你們怎么看香港到內地招收大學生?
答:香港到內地招收的大學生都是很優秀的。香港學校沒有開設政治課,所以內地的學生談論經濟、政治、哲學,比香港學生厲害;不過,內地學生的外語就比較差,與香港學生比有相當的差距。
老師借勢說道:同學們要在外語方面多花功夫喲,要追趕香港的學生。
學生們還問:香港人知道我們成都嗎?臺灣對香港有什么影響?
……
還有學生用粵語提問,香港同行非常高興。
在愉快的對話中,隨堂政治課結束了。
三
隨堂課,是教學課型中的一種,每位老師都可能遇到或經歷過隨堂課。那么,隨堂課有規律可循嗎?回顧以前我曾經上過的隨堂課,結合這次香港同行聽的隨堂課,我認為可以尋找到一種普遍性的東西,并通過建構教學模式將其表現出來。“將一個‘原型’產品(或教學實例),嘗試性地建構為一模式,研究這一模式的優劣,揚優去劣,加以修改,方能創造出一個‘新型’的產品(或教學實例);從一個問題的求解中,得到個別的模式,使之抽象為更一般的模式,從而創造性地解決更多的類似的問題……。”教育建模的理論對我是很有啟發的。
香港同行聽隨堂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也僅僅是個案。但是,這一節特殊的隨堂課包含有一般意義上的隨堂課的特征。唯物主義辯證法告訴我們: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是離不開普遍性的。我們完全可以將這一次隨堂課的經驗,總結提升為一種理性的認識,一種可以普遍適用的教學模式。
根據教學建模的理論,筆者從五個方面對隨堂課進行了疏理和總結。
1 建構隨堂課教學模式的目的。為應對沒有準備的聽課,教師運用教學智慧,既執行教學計劃,又讓聽課者自然融入教學過程,從而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當然,讓聽課者融入課堂應該根據具體情況而定。香港同行的聽課過程中,參與到了教學活動中,融入到了學生學習的情緒中,是很恰當的。
2 隨堂課教學模式的基本過程。創設教學情景—明確學習內容——按計劃教授知識——靈活開展教學活動(學生與聽課者教學互動)。
3 隨堂課教學模式的基本特征。
第一,教案的計劃性與靈活性要相統一。臨時出現了聽課者,而且是比較重要的聽課者,教師上課必須要考慮聽課者的因素,這也叫課程文化中的“人化”。它需要做到“目中有人”,對聽課者應有一種起碼的尊重。同時,教師要在一瞬間作出反應,要改變部分教學程序,臨時增加學生能適應的教學內容,最好做到教學預案與教學靈活性的結合不出現痕跡。
第二,隨堂課教學的主要矛盾、核心內容,應該穩定。對于毫無準備的隨堂課,教師一定要注意,課堂預定的教學內容仍然是這一堂課的主要矛盾,是需要花主要精力去解決的。面對臨時出現的狀況,教師無論作出什么調整,都不應該放棄教學的核心內容。教學仍然要遵循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行。通過講授、討論、讀書、對話等形式,幫助學生掌握教材的基礎知識,仍然是中學政治課教學的基本形式。
第三,充分利用教育資源。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是當前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精神。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凡是有助于創造出學生主動學習和和諧發展的資源都應該加以開發和利用。那么,教師充分利用好隨堂課自然產生的條件性的課程資源,不僅能夠與課堂本身的課程資源形成一種合力、優化課堂教學,而且能夠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地調動起來,學習的主體精神充分體現出來。這樣,課程目標的實現范圍增大了,課程目標的實現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我上的這一節隨堂課,與香港朋友近距離接觸,這是我們教學中一份不可多得的寶貴的資源。充分利用起這份資源,不僅活躍了課堂,還豐富了教學內容。我在授課前,給學生介紹聽課者的身份,也就為學生之后的提問、對話作了鋪墊。學生的提問不是胡亂反射,而是圍繞教學的中心問題、核心知識展開的,這自然就加深了對書本知識的學習。
4 隨堂課教學模式的表述。綜合上面的分析,我們給隨堂課教學模式一個完整地表述:教師針對突然到來的聽課者,隨機改變部分教學程序,在保持教學計劃內容的前提下,臨時增加學生能適應的教學內容;教師要盡量讓教學過程節奏明朗、清晰;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適時靈活使用新產生的教育資源,最終使課堂教學呈現特有的完整性和創新性。
5 隨堂課教學模式實施的評價。要建構任何教學模式,在實施之后,都應該有效果評價,以便從中總結成功與不足之處。一般來說,從宏觀角度講,作為課題研究而建構的教學模式,應該有專家和專門機構的評價;從微觀角度講,一般課堂教學建構的教學模式,應該有教師自己的評價、學生的評價、聽課者的評價。
聽課后,香港同行給校長反饋:“教師厲害哦,將我們一軍,讓學生向我們提問,學生的素質還蠻高的!”這從一個側面說明我的隨堂課是成功的。
從學生的表現來看,課堂上一直處于亢奮狀態;提問活躍、有禮貌;課后仍然與香港朋友交談。課后還有學生告訴我:這堂課看起來簡單,結果有那么多的道理。這說明學生是喜歡這_堂課的。
從教師這方面來看,隨堂課能夠檢驗教師的應變能力和教學創新能力。通過香港同行聽隨堂課,我也再一次超越了自己;通過認真思考總結,建構隨堂課教學模式,我進一步提升了理論研究水平。
隨堂課教學模式的建構為中學政治課教學提供了一種方法,是具有普適性的。但是教學本身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正如恩格斯所說:“‘個別性’‘特殊性’‘普遍性’,這就是全部《概念論》在其中運動的三個規定。其中,從個別到特殊并從特殊到普遍的前進,并非在一種形式中,而是在許多樣式中實現的。”我想,隨堂課也應該是具有多樣性的。
責任編輯 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