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讀到一篇文章《野村教畫》,講的是日本一個著名畫家野村教孩子們學畫的故事。
這位名叫野村的老太太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畫家,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她幾乎年年參加日本東京油畫大展,舉辦個展15次,還得過“文部大賞”。
可是她教孩子的方法卻非常簡單。每次上課,她先問孩子想畫什么,然后鼓勵他們:好好畫吧!在孩子們畫畫的過程中,她有時會走到他們的身邊,略加指導,但絕不會在畫上修改;有時她會毫不干預,直到孩子畫完。對孩子的提問,野村老師都會耐心細致、周到地解答。每當孩子畫完了畫,她會在畫的背面或者鄰頁上寫下各種各樣的表揚,角度不同,但溫暖而真誠。
在野村老師的悉心指導下,作者的小侄女朵朵畫起畫來極有分寸。她畫了一幅畫:一只咖啡杯,灰色的小杯小碟,四周不遠不近、不密不疏地點了一些彩色點子,杯子就在這樣的點子中安安靜靜地散發出感人的藝術氣息。如果放在國內的兒童畫班里,老師可能會批評:“太小了!構圖不行啊!”野村老師卻在畫的反面寫道:在朋友的陶藝展上買了一個咖啡杯,朵朵小朋友畫出了自己的感受。
讀完這篇文章,細細品味,不禁暗暗佩服野村老師的“不教而教”的教育智慧,面對孩子稚嫩的手筆,她沒有過多的“精心”指導,更沒有將自己的成人化想法完全強加于孩子身上,而是小心翼翼地保護著孩子們那份童真、童趣。她的“不教而教”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尊重孩子們的感受,培養他們的興趣,引導他們用自己的手畫出心中的感受。想想我們的日常教學中,有多少時候真正尊重了學生的感受呢?就拿教師和學生都頭疼的作文教學來說吧,為了讓學生在考試中作文能夠得高分,教師在寫作前就為學生們設置了許多條條框框。比如中心明確呀,條理清晰呀,語言生動具體呀,重點突出呀……許多學生如履薄冰,視作文為畏途,天長日久,創作欲望蕩然無存,只能被動應付,迎合教師的口味,習作中多了一份老成,卻失去了最可貴的童真童趣。如果我們能夠少用成人化的思維去看待學生的習作,多尊重孩子的真實感受,多傾聽他們的心聲,少一點條條框框,多一些自由表達,孩子就會多一份興趣,多一些表達的自信,甚至會把文學創作作為自己一生的追求。
在這篇文章里,我理解了野村老師“不教而教”的方法,領悟了她“無為而為”的智慧,更懂得了她對繪畫、對孩子們的滿腔摯愛!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都市吳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