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是科技大國和人才強國,其教育發展與人才培養方略值得研究。近年來,德國發布了一系列宏觀教育改革方案,強調人才培養規格和質量標準,注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并加強對在職人員的繼續教育。
一、高校學制改革
隨著歐洲政治、經濟一體化進程的發展,要求教育、學術體系一體化的呼聲也越來越高。1998年5月25日的“索伯納聲明”(Sorbonne Declaration)和1999年6月19日的“博洛尼亞聲明”(Bologna Declaration)要求歐洲各國引進簡單明了并且相互可比的學士和碩士學位體系,引進歐洲學分轉換體系,促進歐洲各國在質量保證方面的合作等。2003年9月19日的“柏林公報”(Berlin Communique)決定在2010年建成歐洲高校共同體。鑒于此,德國傳統的本碩一體的學位體系讓位于學士、碩士兩級學位體系。目前,除了醫學、法學等個別學科由于特殊性而沒有開始學制改革外,德國高校已經開設了2 985門學士課程和1 945門碩士課程。學士階段的學習時間一般為3~4年,碩士階段為1~2年,合計不超過5年。
二、高校學費改革
新世紀之初,在大學教育經費面臨重重困難,德國大學“高齡”畢業生在人才市場越來越失去競爭力的情況下,政府不得不考慮改變其實行了近50年的高等教育免費制。2005年,德國憲法法院裁定高校收費不違反聯邦憲法,這為德國高校向學生收取學費開啟了綠燈。不過由于德國教育主權在各聯邦州,各聯邦州政府出于其政治信仰等原因,對高校收費與否、如何收取等作出了不同的決定。已決定終結“免費教育”的聯邦州有巴符州(從2007年秋起)、巴伐利亞州(從2007年夏季學期起)、下薩克森州(從2006年秋起)、北威州(從2006年秋起)以及薩爾州(現行的法律已經允許收費),學費的額度一般控制在每學期500歐元。在那些尚未決定收費的聯邦州,如果
學生未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學業,則需要交納學費。
三、精英大學計劃
德聯邦政府于2005年啟動的精英大學計劃的目的在于打造德國的世界一流大學,發展高校尖端科學研究,提高尖端科研水平。它是未來若干年德國教育與研究發展的強有力保障,是聯邦政府鼓勵創新政策的一項重要措施。德國精英大學建設的主要內容包括如下三個方面:博士生院(Graduiertenschulen)建設、精英科研平臺(Exzellenzcluster)建設以及精英大學(Zukunftskonzepte,未來理念)建設。經過歷時兩年、前后共兩輪的激烈角逐,共評選出9所精英大學、39個博士生院和37個精英科研平臺。精英資助計劃從2006年開始,為期5年。到2011年,入選的精英大學、博士生院以及精英科研平臺將共可獲得19億歐元的支持,其中,聯邦政府提供75%的資金,州政府提供25%的資金。根據計劃,每個博士生院年均可獲得約100萬歐元的經費;每個精英科研機構年均可獲得約650萬歐元的經費;每所精英大學年均資助額為1 300萬歐元。
四、德國聯邦教研部推出職教改革十大方針
2007年,由沙萬部長任組長的德國聯邦教研部職業教育創新小組公布了職教改革十大指導方針,旨在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銜接、讓更多年輕人得到培訓機會并提高職業教育的開放和國際競爭力。職教改革的十大指導方針是:增加學校式職業教育的比例,提高職業教育和培訓的多樣性;重新調整資助結構,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更多職業教育和培訓機會;改進學校教育和企業培訓之間的關系,保障企業培訓崗位;強化就業原則,提高職業教育的靈活性;擴大職業基礎培訓,有效利用職業培訓資源;加強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銜接,使職校畢業生擁有接受更高層次教育的機會;為年輕人提供職業技能更新的“第二次培訓”機會;促進歐洲各國職業教育和培訓的開放、流動和相互承認;加強“雙元制”職業教育在歐洲的可比性,挖掘其在國際教育市場的發展潛力;為面向未來的職業教育政策奠定基礎,加強職業教育界與經濟界、科學界和政治界的合作。
(作者單位:中國駐德國使館教育處)
責任編輯 謝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