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進入美國高校、研究機構做訪問學者或博士后研究的人員持J-1簽證,該種類簽證在美可以停留3年左右,按規定,研修期滿回國滿2年后才可以重新申請來美簽證。因此,希望在美停留時間超過3年的J-1簽證持有者,需要通過駐美使館教育處審核批準免除回國服務義務后,方可持續停留。
本文根據近3年(2005~2007年)全美持J-1簽證獲準免除回國服務的人群數據,以及駐美使館轄區開具留學回國證明的人群數據,經過統計、整理、分析,研究持J-1簽證來美學者當中高層次人才的滯留和學成回國的狀況,以供國內有關部門參考制定吸引人才政策。
一、2005~2007年全美持J-1簽證獲準免除回國服務人群的基本情況
2005~2007年3年間,從國內持J-1簽證來美的人群中通過駐美使館教育處獲準免除回國服務的人數總計2 300余人,平均每年有760余人成為滯留人員。相比3年以前,情況有所改善,圖1是2001~2007年獲準免除回國服務人群的數量變化情況。
2005~2007年期間滯留下來人群的基本狀況,包括學科分布、年齡段分布、在美地域分布等基本數據狀況分別列于表1~4。
表1是獲準免除回國服務人群的人數、學科領域分布情況。從表1可以看出:有85%以上的人群來美從事科學技術學習或研究;“其它”欄的人群包括了社科類、交換高中、大學本科學生、與外籍人士結婚等。3年間,有2 304人獲準免除回國服務的義務,同時他們獲得了在美國申請工作簽證的機會,或受雇于大學、研究機構,或進入公司工作。在獲得工作簽證之后,他們可以向美國移民局申請綠卡,繼而長期滯留在美工作和生活,或者工作數年后再回國。從他們提供的申請資料分析,大多數人開始滯留時會在原來的工作崗位上繼續工作。
表2是經過統計,得出各年度目前的年齡分布狀況。可以看到:30~40歲年齡段的人群占了2/3;小于30歲的人群在增加。資料分析表明,在40歲以下人群中,除了小部分人還會追求更高學歷外,大部分已經獲得國內的博士學位。如果將40歲以下人群定義為最終工作去向不穩定人群,那么,他們的適應性優勢不如在本地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所以,他們應該是可吸引回國工作的潛在人群。
表3是獲準免除回國服務人群的地域分布情況,該表說明:來美的學者多集中在美國東部以及芝加哥和休斯頓等發達地域,尤其是紐約領區和使館館區,占了將近一半的滯留人群。表中數據還表明:各地域人群的年度比例基本穩定,使館館區獲準免除回國服務人群約占全美的1/5,與使館館區的留學人員總數約占全美總數的1/5的情況基本一致。
表4是將占全部人群2/3的30~40歲年齡段人群學科分布單獨列表,這一人群中的絕大多數已經獲得國內的博士學位。表中數據比例表明,醫學類的人群滯留比例最高,如果將與醫學相關的生物學納入其中,則人群滯留的比例達到2/3以上。說明美國的醫學以及與醫學相關的生物學學科人才的需求旺盛,同時也意味著在美儲備的我醫學以及與醫學相關的生物學學科人才豐富。國內只要措施得當,仍然可以吸引大批的人才回國服務。
二、2007年度全美持J-1簽證獲準免除回國服務人群中具有博士學位人群的情況
我們仔細分析2007年的數據,將獲得國內博士學位人群的情況單獨進行統計和分析,以期了解該人群的實際滯留情況。
2007年度內,全美批準申請J-1豁免的人數達974人,經逐一核對申請資料,統計出由國內培養的博士519人,全部來自科學技術領域,占全部人群的53%;這些博士由高校培養的為371人,是博士群體的72%,畢業于中國科學院和少數具有博士授予權的科研單位的148名,占28%;2004~2006年畢業的468名,占90%;40歲以下的博士460名,占89%。
表5列舉了2007年度獲準豁免博士群體出國前的就業狀態,其中,畢業后直接出國做博士后的人數占半數以上。這些博士有年輕的優勢,也有國內業務人脈少的劣勢,隨著時間流逝,他們在業務能力不斷增長的同時,對國內業務領域的聯系與發展也可能越來越生疏。表6的“比例2”一欄的數據進一步證實,醫學以及與醫學相關生物學學科人才在美國需求旺盛,這類博士人群比較容易滯留下來。表7是2007年度獲準豁免的博士群體的地域分布情況。
三、使館館區2007年度學成回國人群的情況
根據開具“留學回國人員證明”的數據統計,2007年內,在駐美使館館區內回國的留學人員共計有670人。回國人群在美身份及其比例列于表8,從中可以看出,持J-1簽證和工作簽證(多數為持J-1豁免后改變成)的訪問學者和博士后人員占了多數。自費的博士生和碩士生回國人數在逐年增加。
根據了解,多數持J-1簽證來美的訪問學者和博士后人員在1~2年后由于課題原因或個人長遠規劃不確定等因素,會申請J-1豁免,以期獲得更豐富的工作經驗或等待更好的工作機會等。因此,有部分的博士后人員在美滯留3~6年甚至更久后,在國內找到了更好的工作機會之時回國。表9中的數據表明,2007年內使館館區內回國的博士后有86%在美停留時間較久(3年以上),只有少數的博士后人員在美工作1~2年后就回國。
四、對在美高層次人才滯留與回歸情況的分析
分析上述統計和整理的數據信息,針對具有博士學位的高層次人才滯留和回歸情況,大體可歸納出如下所述。
獲準豁免的滯留人群中,國內培養的博士占半數以上,而且基本上在科學技術領域,其中大多數是沒有工作單位的應屆畢業生。他們選擇出國做博士后,有兩方面的目的:其一是進一步提高自身的學術能力,積累求職的資本;其二是等待或尋找將來不管在美國還是國內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這是一個個人趨向不穩定群體,只要國內自主創新體系逐步形成,高層次人才需求旺盛,這個群體的回國人數會愈來愈多。
獲準豁免的滯留人群中,屬于醫學和與醫學相關的生物學領域的人群居多。美國在醫學和與醫學相關的生物學領域國際領先,人才的需求大,因此招募了大量的高級廉價打工者,包括來自中國的博士后群體。建議國內用人單位在招聘生物醫學高層次人才時,高度關注在美的這部分博士后人群。
獲準豁免的滯留人群中,以40歲左右的青年學者為主。他們大多身處博士后研究階段,自身的趨向不甚明了,屬于一個不穩定的群體。這一群體的博士后人員在經過多年研究工作鍛煉之后,比較熟悉本領域研究的前沿趨勢,并掌握較好的研究工作技能,是可用之才。建議國內用人單位瞄準這一群體,并加大吸引力度。
近年來,博士后群體的回國人數明顯多于滯留人數,多數回國的博士后人員在美滯留的時間為3年左右。說明辦理豁免的多數博士后滯留是暫時的,他們中的許多人會在若干年之后選擇回國工作;也會有一些人因為職業選擇和孩子教育等問題的考慮,繼續滯留甚至放棄原來專業轉行。
(作者單位:中國駐美國使館教育處)
責任編輯 謝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