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設立諾貝爾獎的瑞典,注重的是提高整個社會的水平。它更重視不讓社會出現落伍者,而不是培養個別天才。
“認為弱肉強食的美國社會不好的人請舉手。”教室中的學生齊刷刷地都舉起了手。這是日本《時代》周刊記者采訪斯德哥爾摩市郊的一所基礎學校(相當于小學和初中)時,向那里的六年級學生提問時的情景。這樣的反應讓該刊記者感到吃驚。他又問:“為什么不好?”一個男孩回答說:“因為強者不顧弱者的社會是不平等的社會。”
始終強調團結合作
在瑞典,團結合作的重要性一直被廣泛強調。瑞典有基礎學校、高中和大學。眾所周知,諾貝爾獎就是瑞典人設立的,獲得該獎的應該說都是天才。但是瑞典的教育卻以提高整個社會的水平為宗旨,它更重視不讓社會出現落伍者,而不是培養個別天才。
在瑞典,幾乎所有家庭中的父母都工作,孩子從1歲多開始就被送進了離家很近的幼兒園。據說,幼兒園在培養孩子自主性的同時,也自然而然地讓他們知道了團結合作的重要性。瑞典的學校基本沒有入學考試,一個人能進入什么學校是由平時的學習成績決定的。高中的升學率達到98%。各學校學費全免,孩子的學習基本上不受家長收入水平的影響。
在斯德哥爾摩市一家非常普通的幼兒園,這里生活的72名1~5歲的孩子被編入4個班內。園方特意讓大點的孩子和小點的孩子生活在一個班里,以此培養他們的社會協作能力。
幼兒園中有19名保育員,其中15名為女性,4名為男性。據說在瑞典有很多沒有父親的家庭,所以男性保育員的作用很重要。
失業并不意味失敗
當孩子進入實行義務教育的基礎學校后,校方通過讓他們與學校附屬的殘疾兒童班的孩子進行交流及參與班務會的工作,培養他們的團結合作意識,讓他們知道什么是民主社會。
教學是討論式的。比如八年級學生討論的題目有“應不應該有死刑制度”、“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等。在這種教育下,瑞典人都知道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在瑞典人的眼中,失業者并不是失敗者,人們對失業者沒有不好的印象。失業者本人也不會有特別的羞恥感。
成人學校改變人生
瑞典全國各地有許多成人學校,這些成人學校在幫助失業者重新就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原則上20歲以上的人才能進成人學校,在這里學習也是免費的,學校還為學生支付生活費。進入成人學校學習的有各種學生,如30歲左右想上大學的人;為重新就業想掌握專門知識的失業者;講不好瑞典語的移民以及曾一度放棄了學習的中途退學者等。
進行這樣的再教育當然需要社會成本,但是大多數瑞典人對此并沒有異議。
瑞典的國民支持高福利政策。在美國那樣弱肉強食的競爭社會里,只有極少數人能成為富翁,而大多數人則被視為失敗者。在瑞典人看來,這樣的社會太殘酷了。在瑞典,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人都會以某種方式得到回報。
(摘編自《青年參考》)
責任編輯 鄧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