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意識形態和非正式制度,以便為它提供合理化的支持和人們行動規則及基本框架,進而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發展。“陜西現象”的形成在于人們還沒有形成與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意識形態和非正式制度,改變“陜西現象”的必要途徑是革新舊的意識形態和非正式制度,為此要充分利用這個時代和中國經濟大變革所提供的優良條件,以反思和教育促進改變,以政府行為和輿論引導改變,在發展中完成改變。
關鍵詞:陜西現象;意識形態;非正式制度;革新
中圖分類號:F120.3;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8)03-0014-06
一、陜西現象的說明及現有研究簡述
陜西是著名的科技大省、文化大省、資源大省、教育大省,但經濟發展卻長期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形成著名的“陜西現象”。 [1] 1978年,陜西人均GDP在全國各省中排第21位,為全國平均水平的77.5%,1980年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列第21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相同,排第16位;到1998年陜西人均GDP僅高于西藏、貴州、甘肅,排倒數第4位,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0.4%,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列倒數第28位,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5%,排第28位;到2005年陜西人均GDP在全國各省中排第23位,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70.4%,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列第26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3.1%,排第29位。改革開放以來,陜西省無論是整體經濟水平還是居民生活水平,在全國中的相對地位都惡化了,近年來整體經濟雖有所改善,但仍未回復到改革初的地位。與此相關的是市場化發展不足,樊綱和王小魯[2]根據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非國有經濟的發展、產品市場的發育程度、要素市場的發育程度、市場中介組織發育和法律制度環境五個方面的指標對全國除西藏外的30個省、市、自治區的市場化進程進行排名,1997-1999年和2000-2002年兩次排名,陜西均位于第22位,在最能體現經濟市場化活力的非國有經濟發展的排名方面,1999年陜西排名第23位,2002年則下滑到第25位。
“陜西現象”一經提出,立刻在經濟學界引起重大反響,因為按照新古典經濟學和新增長理論關于經濟增長源泉的理解,陜西不缺資源、勞動力、技術、人力資本,為何經濟增長依然乏力?上官鳴[3]從經濟結構角度指出陜西輕工業與重工業比例失調、輕工原料輸出與輕工產品輸入比例失調,兩個失調對“陜西現象”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王俊熙[4]從人力資本存量結構角度出發,提出人力資本存量結構、知識結構、區域分布結構與經濟結構、市場需求結構存在較大失衡使陜西人力資本不能發揮出促進經濟增長的效應;常永華[5]利用灰關聯分析方法,得出制約陜西省經濟與科技發展的主要原因是科技貢獻能力和科技產出能力較低所致;白永秀[6]認為是觀念滯后——大量存在的與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相悖離的自然經濟觀念、小商品經濟觀念、計劃經濟觀念阻礙了陜西發展;還有一些學者從外資引進、經濟地理因素等方面加以論證。
市場經濟是逐利經濟,在利益的引導下,資本、人力資本將投向最稀缺、最能獲利的地方,而陜西之所以經濟結構和人力資本結構不合理、投資效益低下長期存在,正是由于市場經濟發育不充分所致,而中央政府統一供給主要正式制度的情況下,陜西市場經濟建設仍落后于其他大部分省份,主要原因正是在于觀念落后以及與此相匹配的非正式制度不合時宜,而不是正式制度的缺陷,英格爾斯指出:“痛切的教訓使一些人開始體會和領悟到,那些完善的現代制度以及伴隨而來的指導大綱、管理守則,本身是一些空的軀殼。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缺乏一種能賦予這些制度以真實生命力的廣泛的現代心理基礎,如果執行和運行這些現代制度的人,自身還沒有從心理、思想、態度和行為都經歷一個向現代化的轉變,失敗和畸型發展的悲劇結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善的現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進的工藝,也會在一群傳統人的手中變成廢紙一堆?!保?]為此我們基本贊同白永秀教授的判斷,但問題是:在中國改革已進行了近三十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基本建立,陜西人的思想觀念為何還不能實現根本轉變?思想觀念是如何影響經濟發展的?“陜西現象”是如何出現并被強化的?如何創造條件以實現舊觀念的根本轉變?本文試圖從制度經濟學角度對上述問題進行解答。
二、意識形態、非正式制度及其與經濟增長互動性的理論分析
(一)思想觀念與制度的關系和非正式制度的變遷
1.思想觀念本身并不是制度。在制度經濟學家眼中,制度主要是一種行為規則、行為規范,而思想觀念是個人在實踐中形成的對世界、人生等方面穩定的看法,是人們行為的先導,當一個社會中全部或大部分人擁有相同的系統化、理論化的思想觀念時,就構成了這個社會的意識形態。單個人的或一時的思想觀念并不能影響經濟社會的長期發展,只有當某種思想觀念被理論化、系統化為意識形態并被一個人群長期接受和繼承時,才對經濟社會的發展造成根本性的影響。意識形態還是制度形成和維系的基礎,青木昌彥[8]認為制度是共有信念的自我維系系統,是由有限理性和具有反思能力的個體構成的社會的長期經驗的產物;制度也許存在于人們意會的理解之中,也許存在于人們頭腦之外的某種符號表征之中,但在任何情況下,某些信念被參與人共同分享和維系,由于具備足夠的均衡基礎而成為制度;一些沒有正式化的實踐只要參與人認為它們是內在狀態的相關表征,就可以看作是制度,而當參與人對它們的信念動搖了,它們就不再作為制度存在。
2.一定的意識形態來自于對社會經驗的總結和對以往意識形態的繼承,意識形態的變化來自于新的有別于以往的社會經驗和其它意識形態的沖擊。馬克思指出“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9]人們在改變了的社會、經濟的條件下形成新的經驗和觀念,進而系統化、理論化為新的意識形態;在開放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外部的意識形態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交流而傳入,內外兩種意識形態為爭奪主流位置必然進行交鋒,其結果或是二者走向融合產生新的意識形態,或是一方驅逐另一方,為避免被驅逐,雙方分別對自己進行完善,從而使各自產生不同與以往的新特點。但無論是人們感知新變化、形成新經驗、理論化為意識形態、推廣新意識形態,還是內外意識形態的交鋒與融合,都不可能通過戰爭或暴力手段在短期內加以實現,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完成。
3.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制度變遷的原因在于制度失衡,不同制度類型的變遷方式是不同的,一般認為非正式制度有自我實施性質,具有較大的路徑依賴性,而且在制度結構中占據主體地位,諾斯認為正式制度“即使在最發達的經濟中也只是決定選擇的總約束中的一小部分,人們行為選擇的大部分行為空間是由非正式制度來約束的?!保?0]非正式制度的變遷速度較慢,“從變革的速度來看,正式約束可以在一夜之間發生變化,而非正式制約的改變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10]正式制度具有強制實施的性質,因而在掌握權力的少數人通過制度設計或引進可以在短期內實現強制變遷,但正式制度的引進移植受到非正式制度的強大約束,“即使能從國外借鑒良好的正式規則,如果本地非正式規則因為惰性而一時難以變化,新借鑒來的正式規則和舊有的規則勢必產生沖突。其結果,新借鑒來的制度根本無法執行。”[11]而非正式制度并非總是能移植的,“一種非正式規則,尤其是意識形態能否被移植,其本身的性質規定了它不僅取決于所移植國家的技術變遷狀況,而且更重要的是取決于文化遺產對移植對象的相容程度?!保?2]思想觀念或意識形態對經濟的影響主要通過非正式制度。而意識形態和非正式制度的變遷都具有路徑依賴性和滯后性的特點,它的變遷不僅取決于行為主體對變遷的收益和成本的計算,更重要的是取決于一個群體的學習能力、舊意識形態和制度的厚度和穩定性。制度厚度是新經濟地理學近年提出的一個概念,意指:(1)強烈的制度存在,包括企業、地方當局、商業協會、金融制度、發展機構、工會、研究與創新中心、自愿團體;(2)在各種制度間產生高度的相互作用,促進相互合作、交流及反射網絡的形成,在地區制度安排方面,產生顯著的同構;(3)制度厚度取決于主體結構,通過聯合建造和集體存在,將部門主義和制度之間的沖突降到最低;(4)上述三方面導致一種涵化和集體動員,使各部分圍繞特定的議程、項目或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的共同目標,形成共同感。這些因素的結合就反映了地區的制度厚度的程度與性質。[13]
(二)意識形態、非正式制度與經濟增長的互動性
諾斯指出:制度和意識形態共同決定經濟績效。[10]而經濟績效反過來又是影響一定制度與意識形態強化或變遷的原因。
1.意識形態作為一種理論化、系統化的思想觀念,提供了一個社會共同的信念。馬克斯#8226;韋伯[14]認為新教倫理在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新教倫理強調的功能主義與禁欲主義的引導下,創造財富與獲取利益成為社會共同信念,與資本增值有關的一切行動合理化了,經濟增長受到激勵,與此同時,一切與財富創造相違背的制度喪失了合理化甚至合法化的基礎,資本主義制度從而得以建立并進一步促進了經濟發展。有關意識形態的作用在諾斯的《制度、意識形態和經濟績效》一文和《經濟史上的結構和變革》一書的第五章中得到更詳細的闡述:(1)“意識形態是使個人和集團行為范式合乎理性的智力成果”?!耙庾R形態是由一種有內在聯系、通觀世界的看法構成?!保?)“意識形態是一種節省的辦法,個人用它來與外界協調,并靠它提供一種‘世界觀’使決策過程簡化。”“意識形態與個人所理解的關于世界公平的道德倫理不可分割地交織著?!保?)成功的意識形態“應當說明現存產權結構和交易條件怎樣成一個大系統中的一部分”;“必須是靈活的,以便贏得新團體的忠誠,或隨著外部條件的變化也得到老團體的忠誠”;“必須克服白搭車問題”,以便使集體行動得以進行。(4)對意識形態的投資也是對制度“合法性的投資”,它能夠降低制度維護和執行的成本。(5)“長期的經濟變革之所以發生,不僅因為……相對價格的變化,而且由于意識形態觀點的演進”,“每當由于不同經驗而大相徑庭的關于我們周圍世界的觀點發展時,企業家便涌現出來?!薄耙庾R形態的不同起源于地理位置和職業的專門化?!薄爱攤€人的經驗與他們的意識形態不一致時,他們便改變自己的思想觀念?!睆闹Z斯的論述中,我們可以整理出意識形態與經濟增長相互影響的機理:意識形態提供了人們行動的世界觀、公平觀和價值觀,共同的成功的意識形態降低了個人與社會協調和集體行動以及制度維護、執行的成本,從而使經濟實現長期增長,經濟增長使個人產生了新的經驗并促進了分工和專業化、經濟交流使處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人和從事的不同工作的人的不同經驗得以交流,進而促進人們改變思想觀念(或意識形態),意識形態的改變反過來又成為長期經濟變革的原因。
2.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一起提供了人們行動的共同知識。制度的基本功能是提供了人們行動的共同知識。 共同知識是哲學和博弈論中用于描繪一個群體對于某一特定事實的認知程度的概念,當“一件事一旦在某一群體中成為共同知識,他對這件事的理解、他認為別人對這件事的理解以及他認為別人認為其他人對這件事的理解等等,都已經達到完全統一,不再有任何層面的不確定性?!保?5]肖特[16]認為在一人口群體中,只有當某種規范或行為習慣成為人口中的共同知識時,它才成為一種制度。作為共同知識的制度提供人們行動的基本框架,使人們對行動的結果產生穩定的預期,理性預期學派認為:人們在形成對未來預期時會有效地利用所獲得的信息,采取行動受到預期的很大影響,而預期的實現又依賴于現在的行動,因此行動和預期是一個相互自我實現的過程,和諧地融為了一體。[17]共同知識使人們對信息解釋有共同的知識基礎,減少了不確定性,從而節約了交流、互動、交易的成本;共同知識使人們獲得了對行動的共同評價基礎,違背共同認知的行動將受到懲戒,任何單獨偏離規則的行動都會使當事人受損,從而使社會有了進行有序競爭和合作的條件,促進了社會分工的發展和經濟效率的提高;共同知識還限制和規范了人們的行為選擇集合與方向,人們要想在行動中獲利,只能采取與集體共同知識要求相匹配的行動,從而抑制了機會主義的行動,當共同知識與經濟發展的要求相一致時,人們追求個人利益的行動必然同時增進社會利益;某些共同知識本身就具有經濟價值,如對貨幣、產權保護的一致同意等。不僅適當的制度構成經濟長期增長的條件,經濟的發展反過來也促進制度變遷,經濟發展改變了要素和產品的相對價格,拓展了制度的選擇集,使現有的制度結構失衡,進而促使人們重新計算制度變革的收益和成本,制度變遷因而得以發生。
3.意識形態和非正式制度不僅通過自身的力量影響經濟增長,還通過約束正式制度的制定和實施效率影響經濟績效。意識形態是判斷正式制度設計與實施公平與否的基礎,如果正式制度的設計符合意識形態公平觀的理念,它將得到民眾的支持,從而能夠降低實施成本并提高實施效率;非正式制度不僅影響正式制度的移植效率,它在一定程度也是正式制度制定和變遷的基礎,非正式制度從哈耶克人類學習的認知科學思路的角度看,是一種集體學習,“集體學習不僅是一種靜態的集合物,而且是一個動態的獲取、積累、篩選和傳遞知識的過程??缭綍r間的集體學習作為一個文化積淀和觀念調整的過程,它不斷改變人們對于機會、選擇和制度合法性的認識,而這正是制度持續變遷動力的源泉。”[18]因此正式制度至少要與非正式制度相兼容才能發揮最大效率,與非正式制度相沖突的正式制度往往造成制度失靈現象。
三、陜西省意識形態與非正式制度的路徑依賴及其轉變
(一)陜西省意識形態與非正式制度路徑依賴的來源
諾斯在描繪過去的制度績效對現在和未來的影響時認為,路徑依賴之所以發生,“正是文化提供了路徑依賴——過去對現在和將來強有力的影響——的精義。任何一代人當前的學習都是在集體學習中所獲得的知識的淵源中進行的,亦就是說,學習幾乎是這樣一種道路的函數,通過這一道路,一種給定的信仰結構對源于經驗的信息和不同時代的個體與社會面臨的不同經驗進行過濾。”[19]文化在兩個層面提供了路徑依賴的依據,一是在意識形態或精神層面上塑造了人的價值觀,二是在行為層面上沉淀成人的習慣、道德行為等。
1.陜西豐厚的傳統文化正是提供這種路徑依賴最重要源泉。傳統文化是與自然經濟相適應的,在價值取向上是重義輕利,在行為上表現為安分知足、重土戀家、求穩怕險、封閉守舊等;陜西是以農耕為基礎的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還是十三朝古都所在地,與其它省份相比有著更為厚重的文化積淀,厚重的文化促成了以此為基礎的占主體地位的社會意識和行為習慣,形成了穩定的非正式制度,這樣的制度厚度加大了陜西思想觀念和制度轉型的成本,從而強化了路徑依賴性。
2.以計劃經濟為基礎的制度遺產是路徑依賴又一來源。計劃經濟的意識形態是唯上是從和平均主義的意識,在行為上表現為“等、靠、要”等,結果是循規蹈矩、按部就班、平平安安。陜西相對發達的國防工業、重工業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在現代又成為維持計劃經濟意識形態和非正式制度的物質基礎。
3.傳統小商品經濟的觀念和制度的遺留。歷史上陜西小商品經濟曾經比較發達,小商品經濟是自然經濟的補充,在整體經濟非市場化的條件下,農民沒有非農化生產的機會、動力和能力,即使人們在漢代早已認識到“以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但農民從事工商業主要不是為了發家致富,而是在自然經濟活動不能滿足人們的基本需要時的一種臨時性行為,雖有部分農民因農商之間收益不均衡現象而棄農就商,“但是這只是他們短期性的打算。一旦他們經商成功,累積了資本,他們又回過頭來,挾其資金購買土地,‘以本守之’”。[20]可見,傳統的小商品經營者是由農民轉化而來,最終的目標是回歸農民(或地主)角色,而且資本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薄弱,在經營上目光短淺、沒有長期的計劃,把商品流通僅視為簡單的交易行為,沒有足夠的服務意識,因而在思想觀念和行為上雖具有一定開拓意識,但在本質上與自然經濟的意識形態和行為是相匹配的。
一定的意識形態和非正式制度只有與經濟增長的要求相適應才能促進經濟增長,否則只能成為經濟發展的障礙,這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共同揭示的基本原理。陜西濃厚的自然經濟、計劃經濟、小商品經濟的意識形態和非正式制度在整體經濟越來越市場化的今天,卻成為經濟增長和市場經濟發展的障礙。
(二)改變陜西意識形態與非正式制度約束的條件與路徑選擇
1.實現陜西意識形態與非正式制度變革的條件。這個條件來自于中國發展的大環境,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意識形態與非正式制度實現變革的同時,也為這種變革準備了條件:首先是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為中國低成本地吸收外來先進文明提供了機遇。其次是信息技術的發展,降低了文化的搜尋成本和試誤成本,也為快速地傳播新觀念、新知識提供了平臺,從而有助于在較短時間內形成新的意識形態和制度。再次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一方面不斷沖擊著人們的舊觀念,另一方面又提高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二者的合力易于使人們采取集體行動變革舊文化、建立新文化。最后是中國共產黨的強有力的領導,長期的榮辱與共和使人民站起來、富起來的業績奠定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從而有利于全社會形成統一的意識形態,也有利于降低制度變遷的阻滯成本和協調成本;一個執意于改革和有遠大志向的政黨長期執政還有利于提高制度變遷效率,降低制度的實施成本。
2.實現意識形態與非正式制度革新的基本途徑。意識形態的深層性、非正式制度的惰性和難移植性決定了它們變革的高成本,對陜西而言,要成功地實現革新:一是積極參與全球化,拓展對外交流的廣度和深度,在對外交流中增進知識、變革觀念、獲取替代經驗。二是積極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本動力和物質條件,市場經濟的創富本性并由此形成的一系列實踐不斷沖擊人們安貧樂道、重土戀家、求穩怕險的自然經濟觀念和“等、靠、要”的計劃經濟觀念,現代市場經濟的穩定發展、永續發展、有序發展理念又對傳統市場經濟中只要個人利益不要整體利益、只要經濟利益不要社會利益的觀念提出變革要求。三是加強新思想、新觀念的傳播,市場經濟制度的產生是文化長期積淀的成果,“制度結構和具有市場理念的個人又是長期歷史發展的產物,認為市場可以在沒有歷史、沒有制度結構和沒有市場理念的條件下形成并發揮作用的想法,是一種天真的想法?!保?1]陜西缺乏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歷史,當然不可能有相應的理念產生,為此要通過理論和鮮活的事例教育人,向他們灌輸現代市場經濟的觀念和知識。四是鼓勵人口流動,雙向的人口流動是稀釋舊文化厚度、傳播新文化的極為有效形式,歷史上北方人口向南方大規模遷移加速了南方文明化的歷史進程,改革開放以后大規模的民工潮加快了農村經濟、社會和思想的現代化。五是在反思與綜合中創新,文化尤其是觀念文化和非正式制度的延續性、繼承性特征,決定文化的革新不可能割斷與舊文化的聯系實現全新的建構,因此在創新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弘揚傳統文化與現代市場經濟相兼容的優秀成份。當前要注重弘揚周文化的以人為本、敬德崇禮的精神;秦文化的法治與效率精神,漢唐文化的開放、進取、競爭、寬容精神,還要弘揚延安精神中海納百川、負重前行、敢為天下先的精神等,傳統文化已在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中高度內化,因而弘揚其中優秀成份是革新意識形態和非正式制度的最經濟途徑。六是政府要強化正式制度制定與實施的科學性和嚴肅性,政府和正式制度作為一種強有力的存在必然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重大影響,“自由放任本身也是由國家強制實施的,通向自由市場的大道,也是依靠大量而持久的統一籌劃之干預而加以打通并保持暢通的”。[22]
四、結語
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意識形態和非正式制度,以便為它提供合理化的支持并提供人們行動規則和基本框架,進而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發展。經濟的發展不僅提出建設新意識形態和非正式制度的必要性,同時也為它準備了物質基礎和經驗素材?!瓣兾鳜F象”的形成在于人們還沒有形成與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意識形態和非正式制度,經濟發展缺乏足夠的動力和環境,從而使資源不能獲得優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經濟增長速度因而遠低于潛在的增長率。改變“陜西現象”的必要途徑是革新舊的意識形態和非正式制度,要充分利用這個時代和中國經濟大變革所提供的優良條件,以反思和教育促進改變、以政府和輿論引導改變、在發展中完成改變。
參考文獻:
[1]鐘京.關注“陜西現象”[J].發展,2003(10):27-28.
[2] 樊綱,王小魯.中國市場化指數——各地區市場化相對進程2004年度報告[R].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3] 上官鳴.對“陜西現象”的思考[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110-114.
[4] 王俊熙.陜西人力資本存量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研究[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5(3):94-97.
[5] 常永華.陜西科技與經濟發展的異動現象及機理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4(4):388-390.
[6] 白永秀.觀念滯后: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以陜西為例[J].唐都學刊,2002(2):5-13.
[7] 英格爾斯.人的現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4.
[8] 青木昌彥.比較制度分析[M].周黎安,譯.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11-16.
[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1.
[10] 諾思.制度、制度變遷和經濟績效[M].劉守英,譯.上海:三聯書店,1994:49-50.
[11] 青木昌彥.什么是制度,我們如何理解制度[M].周黎安,王珊珊,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52.
[12] 盧現祥.新制度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3:256.
[13] 呂拉昌,魏也華.新經濟地理學中的制度轉向與區域發展[J].經濟地理,2005(4):437-441.
[14] 馬克斯#8226;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于曉,陳維綱,譯.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15] 張圣平.偏好、信念、信息與證券價格[M].上海:三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4.
[16] 肖特.社會制度的經濟理論[M].陸銘,陳釗,譯.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16.
[17] 帕特里克#8226;明福德.理性預期宏觀經濟學[M].方福前,劉小波,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4 -7.
[18] 譚崇臺.發展經濟學的新發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282.
[19] 諾斯.動態世界中的經濟理論 [J].經濟譯文,1995(3):1-6.
[20] 趙崗.中國傳統農村的地權分配[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26.
[21] 吳易風.當代西方經濟學流派與思潮[M].北京: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2005:391.
[22] 湯敏,茅以軾.現代經濟前沿專題[M].第二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