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榆林市發展“一村一品”特色農業,具備得天獨厚的土地、生產、品質、規模、生態優勢,在“一村一品”發展過程中,十分注重特色產品的培育,有效地提升了產業優勢,品牌效應初步顯現,高效生態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初具雛形,經營活力增強。但也存在以下問題:品牌意識薄弱;中介組織的作用發揮有待提高;務農人員的總體素質偏低;科技作用有待加強;經濟強勢有待培育。因此 ,要使榆林市“一村一品”順利發展就必須統一規劃,加快品牌培育,推進科技興農,拓寬融資渠道,抓好典型試驗示范體系,增強“一村一品”發展后勁。
關鍵詞:一村一品;特色農業;榆林
中圖分類號:F32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8)06-0014-04
榆林位于陜西省最北部,地處毛烏素沙漠和黃土高原過渡地帶。轄l區11縣,土地總面積 43 578平方公里,總人口353萬,其中農業人口291萬,占全市總人口的82.5%。礦產資源富集,是正在建設的國家能源化工基地。但是,在以能源工業為動力的跨越式發展進程中,榆林還面臨著南北發展、城鄉收入、產業結構“三大失衡”的突出問題,其中2006年三次產業之比為7∶68∶25,表現為一產弱、二產強、三產小,非能源產業特別是農業產業發展滯后。[1]解析“三大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在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浪潮中,廣大農民沒有參與進來,不能分享工業化成果,農業仍以傳統生產為主,主導產業規模化程度低,勞動生產率低,產業鏈條短,導致農村經濟整體發展滯后。
如何創造性地解決好“三大失衡”問題,使占榆林總人口82.5 %的 291.7萬農民早日實現小康目標,審視市情特點,應該以“礦產資源富市,特色農業富民”為指導,深入研究,示范探索,大力推進“一村一品”,帶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
一、榆林市大力發展“一村一品”的自然條件
“一村一品”是農業和農村經濟專業化、規模化發展,促進現代化農業迅猛發展的新型模式。[2]它是以行政村為區域單元,依托區域經濟學與農業生態學基本理論,挖掘當地資源優勢,通過“一戶帶多戶,多戶帶全村,一村帶多村,多村成基地”發展思路,培育形成特色產品業為中心鏈的產業集群,從而帶動區域經濟與資源環境和諧發展的重要舉措。[3]作為區域特色顯著、農耕底蘊深厚的榆林市發展“一村一品”特色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一)土地優勢
榆林屬我國北部獨具特色的農牧交錯地區。農業人均占有耕地5.6畝,居全省第一,特別是北部風草沙灘區,地廣人稀,土地平坦,地下水源豐富,適合機械化耕作和現代化經營。從土地類型看,地形地貌多樣,土壤類型豐富,為不同特色產品生產提供了適宜的土地條件,是雜糧、雜豆、雜果、薯類和紅棗等農產品優生區。
(二)生產優勢
榆林屬溫帶干旱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總體特點是光照充足,氣候干燥,雨熱同季,四季分明,特別是光熱資源屬全國高值區,晝夜溫差大,有利于植物營養積累,農業生產潛力巨大。2007年,榆林的高產示范田經國家、省資深專家和權威部門實地測產認定,玉米單產突破1 100公斤,創百畝連片全國單產最高記錄;馬鈴薯單產突破萬斤大關,創全國單產最高記錄,這些載入我國農業發展史冊的紀錄,充分證明了榆林農業生產的巨大優勢和發展潛力。
(三)品質優勢
歷史上,榆林就是傳統雜糧、雜豆、雜果優生區,經過長期物競天擇和人工培育,孕育了備具特色品質的地方名優產品。紅棗、羊肉、羊絨、大明綠豆、小米、蕎麥等特色農產品品質優良,市場旺銷,受到消費者的青睞。2007年舉辦的“中國#8226;榆林國際蕎麥節”,認定榆林大明綠豆、蕎麥、谷子、糜子等12 類作物 48個品種為名優小雜糧品種,認定榆林為綠豆、蕎麥、谷子、糜子等12類小雜糧作物優勢產區,評選出了小雜糧系列產品金獎 9個,確立了榆林小雜糧在國內外的重要地位。
(四)規模優勢
榆林18項特色產業面積、產量居全省第一。飼養羊775萬只、馬鈴薯面積20萬公頃、紅棗11萬公頃、小雜糧21萬公頃、雜交玉米制種0.6萬公頃,是陜西重要的畜牧業基地和小雜糧生產基地,是國家級雜交玉米制種基地,2006年出口創匯1億美元,居全省首位。
(五)生態優勢
榆林屬高海拔區域,平均海拔1 000-1 500米。 環境污染輕,農業生產區域基本具備藍天、綠水,凈土等綠色無公害生產條件,打“綠色牌”的條件充分,優勢明顯。
二、榆林市“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的發展成效
榆林市自然資源優勢位列全省首位,優質馬鈴薯、玉米制種、名優小雜糧、名優小雜果、無公害大漠蔬菜、養羊種草等農業產業規模、產量均居全省前列,發展“一村一品”不僅具有獨特的資源優勢,而且經過近年的開發建設,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目前,榆林市有“一村一品”模式的專業村200多個,達到省級標準的“一村一品”專業村有100個,發展模式主要有:農村能人引導型、專業組織推動型、傳統工藝創新型、龍頭企業帶動型。主要涉及糧、菜、果、畜及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方面。2006年“一村一品”村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平均達4 000元左右,比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高出1 197元。
(一)產業聚集加快
各地按照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的要求,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以專業大戶和龍頭企業為主體,通過“一村一品”帶動產業聚集,初步形成了一批區域特色明顯、市場覆蓋面廣、競爭力強的農業主導產業。目前,政府規劃的“四區一帶”產業布局確定的九大特色產業基地、四大主導產業和九個重點特色農產品已初具規模,“北種、南豆、東棗、西薯”的特色產業格局初步形成。其中紅棗、羊肉、羊絨、大明綠豆、小米、蕎麥等特色農產品產量均比5年前增長 50%以上,有的實現翻番。
(二)品牌效應顯現
以“一村一品”為依托,通過開展標準化生產和質量體系認證,榆林農產品品牌建設有了長足進步。其中定邊馬鈴薯2007年獲得地理標志認證,已注冊的農產品品牌有榆薯牌馬鈴薯、一定牌辣椒、橫山大明綠豆、巨鷹灘棗、米脂香米、五谷園小雜糧、榆林豆腐等100多個,同時一批傳統名特優農產品如龍洲蔥、府谷海紅果、楊虎臺蒜、橫山羊肉、榆林白絨山羊、榆陽色草灣香瓜、定邊爐饃、子洲黃芪、綏德石雕、吳堡蠶桑等發展勢頭良好,知名度和競爭力日益增強,正在成為地方傳統特色品牌,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三)高效生態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初具雛形
“一村一品”作為嶄新平臺,擴大了農業科技需求,加快了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在“一村一品”主導產業的成長過程中,各地十分注重把傳統產業與現代科技進行有效嫁接,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和應用,著力加快良種良法推廣步伐,著力提升產品品質,大力開發優質專用農產品、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近年來,隨著雙溝覆膜、立體栽培、集雨窖灌、標準化生產等先進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先后形成以定邊、靖邊10萬畝蕎麥、30萬畝脫毒馬鈴薯,橫山30萬畝大明綠豆,清澗、佳縣30萬畝紅棗,榆陽、神木6萬畝大漠無公害蔬菜等為主的高效生態農業標準生產基地和子洲、靖邊先進農業技術示范園。2006年認定無公害生產基地30個,認證無公害農產品8個,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2個。初步形成了高效生態農業生產基地。
(四)經營活力增強
按照“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思路,各地圍繞主導產業,創新經營體制,著力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全市現有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1 600多個,其中省級重點龍頭企業 4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 41家,中介組織 168個,農村經紀人5 000多人。逐步形成“龍頭企業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農戶”的產業化格局,經營活力明顯增強。大明綠豆、紅棗、玉米制種、外向型蔬菜等產品的商品率達90%以上,大明綠豆出口日本、韓國等國際市場,出口量占到全國總量的 10%左右,占日本綠豆市場份額的27%,年創匯 2 000多萬美元。 以“巨鷹”、“東方紅”為品牌的紅棗系列產品,占國內市場份額20%,羊絨產量占省內總量的80%,羊肉占省內市場份額 40%。2006年起榆林雜豆獲得了歐盟市場準入許可。隨著榆林特色農產品產業化開發的不斷推進,特色系列產品的市場份額將不斷提高,市場開拓前景廣闊,農產品附加值明顯提高,農民在農產品加工、流通環節的收益不斷加大,增收步伐明顯加快。
榆林市發展“一村一品”的目標是建立示范村,帶動推進村。示范村建設的目標是到2010年,建成運行規范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完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體系;健全與龍頭企業的利益聯結機制,農產品加工規模和深度實現新的突破;培育扶持一批知名品牌;對農民人均純收入、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進行指導、培育、扶持。到 2015年,推進村達到示范村標準,大幅度提升全市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三、“一村一品”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資源優勢突顯,經濟強勢有待培育
榆林區域資源優勢明顯,地方傳統名優產品多樣,但區域特色產業除棗、羊、薯以外,其他產業規模優勢不明顯,且加工能力滯后,產業鏈不長,聚集度不夠,初級產品多,深加工能力嚴重滯后,產業規模與加工能力不配套, 一些地方“一村一品”發展處于自發狀態,缺乏整體規劃和引導,尚未形成品牌優勢和經濟強勢。
(二)品牌意識薄弱
“一村一品”專業村的主導產品規模總體不大,農產品品牌效益難以體現,品牌建設積極性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
(三)中介組織初步形成,作用發揮有待提高
“一村一品”建設過程中,農村經營體制創新滯后,農業和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低,大多數農戶還是單打獨斗,經營效益低,風險高。全市各地現有的農民專業協會在產前、產中、產后服務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的發展依靠能人、依靠大戶、依靠龍頭企業的多,與農民關系松散,帶動能力不強,生存能力脆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農戶帶動能力作用的發揮,不能全方位地解決農戶生產的后顧之憂。
(四)務農人員的總體素質偏低
在農村勞動力持續大量向非農領域轉移的背景下,務農人員的總體素質偏低,接受新技術能力弱,導致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在“一村一品”發展過程中,由于部分群眾思想守舊,加之信貸、保險等政策性金融沒有及時跟進,阻礙了產業規模的進一步擴大。
(五)科技作用有待進一步加強
在“一村一品”主導產業的形成過程中,傳統資源與現代科技雖有嫁接,但科技創新和應用對增產增效提高品質的作用不明顯,農業實用技術尚未得到大力推廣,良種良法推廣的步伐有待進一步加快。
四、穩健發展“一村一品”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發展規劃,促進農村產業升級
實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萬村推進”工程,就是通過科學規劃、政策引導、引導農民推進區域規模經營,實現傳統小農戶生產向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現代農業轉變,提升產業發展能力;引導農民發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開展互助合作,走產供銷一體化路子,實現適度規模與大市場的對接;引導農民轉變觀念,拓寬發展思路,開拓發展空間;引導農民充分挖掘社會、經濟和自然資源潛力,實現從資源消耗型生產向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轉變,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榆林屬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從遵守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的要求出發,認真研究本地資源特點和區位優勢,科學分析國內外市場需求變化,找準產業發展的切入點,確定產業發展的方向,制定“一村一品”發展的總體規劃,構建“四區一帶”產業布局:一是特色林果區。以沿黃土石山區和南部丘陵15度以上陡坡區為主,重點發展紅棗、蠶桑、小雜果產業。二是旱作農業區。以南部丘陵溝壑15度以下緩坡為主,重點發展小雜糧、雜果和黃芪為主的中藥材產業。三是特色種植業區。以定邊、靖邊西部白于山區和各大河、川沿岸為主,重點發展優質馬鈴薯、油料、蕎麥和外向型無公害蔬菜產業。四是特色草畜區。以長城沿線北部風沙草灘地為主,重點發展舍飼養畜和優質農作物良種繁育等產業。五是農副產品加工帶。以210國道為主,重點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和產品運輸業。
(二)加快品牌培育 ,不斷提升“一村一品”的競爭力
大力培育名牌農產品,樹立品牌形象,發揮品牌效應,推動“一村一品”的發展。[4]一是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認真貫徹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加快國家、行業、地方三級農業標準的制定或修訂,確立標準化指標體系,擴大標準化實施范圍,組織創建標準化示范區,推廣標準化生產模式,加強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認證管理,確保“一村一品”的質量安全。二是加快推動品牌建設。制定推進農業品牌化工作的實施意見,培育、扶持一批有較強開發加工能力和市場拓展能力的骨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推進農業品牌化發展。三是要加強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推進特色商標的申報注冊工作,鼓勵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傳統的產品申報名牌產品,提高榆林市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能力。鼓勵有條件的特色農產品進行商標注冊和地理標志認證,加強品牌的宣傳、保護和推廣,提高“一村一品”的信譽度和知名度。
(三)強化科技服務體系,為“一村一品”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以區域主導產業和特色產品開發為重點,建立“一村一品”科技支撐體系。繼續組織實施“農業科技進村入戶示范工程”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有效整合各種培訓教育資源,圍繞當地主導產業開展技術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實用技術水平。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造就一批新農村建設的帶頭人。要特別注意抓好村組干部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骨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經營者、種養能手、農村經紀人、農村專業大戶、農民技術員的培訓,為農村有志青年創造學習條件,培養有理想、有經驗、懂技術、有膽識和有遠大抱負的新型農民人才,為農村“一村一品”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拓寬融資渠道,加大資金扶持力度
為“一村一品”的發展排憂解難,農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機構應通過組織銀企合作,利用擔保、入股、訂單抵押等多種形式,拓寬“一村一品”發展融資途徑,緩解發展“一村一品”的資金制約。同時,爭取財政專項扶持資金,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村保險基金試點工作,通過“政府補一點,保險公司讓一點,農民拿一點”的形式,保障“一村一品”工作的順利實施。分攤或降低“一村一品”資金風險,維護生產的穩定性。積極開展多形式、多渠道的農業保險業務,逐步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與財政補助相結合的農業風險防范與救助機制,提高“一村一品”專業村的抗御風險能力。
(五)抓好典型試驗示范體系,增強“一村一品”發展后勁
要落實陜西省政府提出的“一村一品”、“千村示范萬村推進”工程,通過典型引路,宣傳典型,用好典型,通過“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走一戶帶多戶、多戶帶全村、一村帶多村”的路子以點帶面,著力打造提升一批示范項目,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促進“一村一品”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金柱.打造現代特色農業基地 統籌榆林城鄉跨越發展[R].在陜西#8226;榆林現代特色農業發展論壇上的發言,2007-11-06.
[2] 焦麗艷,胡雨村.江西省建設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的系統研究 ——“一村一品”模式的定位與措施[J].現代農業,2007(1):46-47.
[3] 劉學通.“一村一品”的意義[J]. 中國牧業通訊,2006(23:25-25.
[4] 曹軍會,賈軍戰.陜西省“一村一品”發展戰略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4):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