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農村勞動力轉移在提高勞動生產率方面的作用形式是通過農業部門與非農部門之間的勞動生產率之間的差異實現的。由于非農部門勞動生產率高于農業部門,因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正是勞動力從低生產率的部門向高生產率的部門轉移,所以,在勞動力的部門轉移過程中必然伴隨生產率的提高。陜西省整體農業發展水平不高,正因為如此,農業部門勞動力向非農部門轉移有著更為積極的意義。文中1978-2005年間的陜西省內勞動生產率分析印證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在提高勞動生產率方面的積極作用,同時為加速這種勞動力的移動提出了一定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勞動力轉移;經濟增長;勞動生產率;陜西省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8)06-0040-05
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是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過程中出現的必然現象。西方經濟學家在這方面做了相當多的論述。自1954年劉易斯的《勞動力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發表后,費景漢和拉尼斯等西方經濟學家對劉易斯的勞動力轉移理論進行了進一步完善和補充。他們認為,農業剩余勞動力向現代部門轉移應以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和農業剩余的增加為前提。在此基礎上,他們提出了勞動力轉移對經濟結構轉變的三段理論。運用西方經濟學家關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的理論,我國經濟理論在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問題上也產生諸多研究成果,國內從1983年開始關注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普遍認為剩余勞動力的流動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杜鷹等在《走出農村——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實證研究》一書中指出,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轉移的快慢,從根本上取決于農業相對非農產業勞動生產率的差距。[1]鄒農儉認為,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動力無非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城鎮對農村人口的吸引力,二是農村對勞動力的排斥力,但與西方國家相比,吸引力與排斥力具有嚴重不對等性,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農村偏低的收入、單調的生活方式、落后的生活環境對勞動力的排斥力。[2]這些觀點多是從定性的角度論證勞動力轉移在提高勞動生產率和促進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但是,我國的經濟學理論在對生產率提高進行定量研究的論證并不多見。
陜西省農業發展水平并不高,目前整體上仍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階段。隨著農村勞動力絕對數量不斷增加,城市化過程中耕地面積不斷下降,以及機械化規模化的農業經營模式的大力推廣,這些因素使得陜西農村人地矛盾日益尖銳,迫使農業勞動力向城鎮非農產業轉移流動,使勞動力由生產率較低的農業部門向非農業部門轉移提高生產率。在這樣的情形之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給陜西省的經濟發展帶來了不可小覷的作用。但是,勞動力轉移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具體是多少?本文通過建立一個定量測量的模型對該問題進行了估算。
一、勞動力轉移貢獻的測算模型
勞動力轉移效益即為勞動力再配置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屬于資源再配置效益或結構轉換效益問題。勞動力在不同部門之間的轉移,是以不同部門間的勞動生產率不同為前提的,勞動力從低效率部門向高效率部門轉移,勢必提高勞動力的總體效率。因此測量具有不同邊際生產率的部門之間勞動力轉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就要比較生產率總增長率與生產率部門增長率的加權平均數,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勞動力再配置或轉移效益。[3]
為了能夠集中考察農業剩余勞動力從低效益農業部門向高效益工業與服務業部門轉移所帶來的資源再配置效應,我們將中國產業部門只劃分為兩個部門,即農業部門與非農業部門,于是社會總勞動生產率可分解為農業部門與非農業部門勞動生產率的加權和,權數為農業與非農業部門各自的就業比重。
顯然,dy/y表示整體經濟的增長率,dy1/y1表示農業部門生產率的增長率,dy2/y2表示非農業部門生產率的增長率。這樣,整體經濟的增長率就分解為兩部分:第一個括號內的內容表示由農業和非農業部門由于各個部門因自身的生產率增長對整體經濟生產率帶來的影響,并由它們的加權平均表示;而dr1、dr2分別表示的是隨時間的變化農業和非農業部門從業人員結構的變化,因此第二個括號內的部分表示的是生產率保持不變時從業結構變化對經濟帶來的影響。
根據上面建立的模型可知,用整體經濟的增長率減去第一部分,即由于各部門生產率變化對經濟增長帶來的影響,就會得到由于不同部門從業結構變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也就是由于勞動力轉移對經濟帶來的影響。
二、陜西省總體經濟狀況
為研究陜西總體經濟狀況,須首先搜集陜西省不同年份農業和非農業部門的就業結構及產出結構情況。為此,收集了1978-2005之間不同年份農業和非農業部門勞動力人數和不同年份農業及非農業的GDP值,并由此計算出農業人口比例、非農業人口比率以及不同部門所占的GDP比重,見表1。
人口數據表明,在改革開放后1978-1999年之間,農業人口和非農產業人口絕對量的增長上和總體人口規模趨于一致,呈現穩定增長的態勢;在結構比率上農業人口呈現穩步下降趨勢,而非農產業人口呈現逐漸上升趨勢,二者差距從1978年的70.6%下降到1999年的55.6%,差距縮小了15個百分點;而在1999-2005年間雖然總體人口規模在擴大,非農產業從業人員數量也在增加,但是,農業人口絕對數規模卻在縮減。因此,必然會出現農業人口比率下降而非農產業人口比率上升,二者之間差距從1999年的55.6%下降到2005年的49.3%,僅僅7年的時間就縮小了6.3個百分點。從GDP數據顯示,農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份額在逐漸下降,而二者差距擴大的速度越來越快,非農產業越來越成為國民生產總值構成的主體部分。
在上述數據基礎上可以得到陜西省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及不同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其中勞動生產率由該部門產值與該部門就業人數相比得到。為了比較兩部門生產率的差異,在得出各部門生產率的基礎上,同時將非農業部門生產率除以農業部門生產率,這個比值體現出各年份農業部門和非農部門勞動率差異度。[4]
顯然,全社會勞動生產率一直在穩步提高,而且不管是農業部門還是非農業部門,其生產率水平都呈現穩定的增長趨勢,這都是國家產業政策更加合理以及科學技術水平提高的結果。從二者在1985年以后比值逐漸擴大的趨勢可以看出,非農業部門生產率的增長速度要遠遠快于農業部門的生產率增長速度。
三、勞動力轉移對陜西經濟影響估算
為了初步衡量不同時期各部門勞動生產率增長率差異,同時為了便于不同時期的比較,取相同長度時間區間。為簡便起見,分別取10年和5年的指標研究。
(一)勞動力轉移對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增長的影響
在表1的基礎上可以得出全社會以及農業和非農業部門勞動生產率增長率。同時,根據文中第一部分所建立的模型,可以將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分解為兩部分:由于不同部門勞動生產率提高所導致的全社會整體生產率的提高;由于勞動力由生產率較低的部門轉移向生產率較高的部門所帶動的生產率增長,見表2。
(二)勞動力轉移對GDP增長的影響
在前面所有數據的基礎上,將GDP的增長進行分解:一方面由于總體勞動力規模的擴大所引起的部分增長;另一方面社會生產率的提高也帶來GDP的增長,而生產率的提高中有一部分是由于勞動力轉移的結果。因而將這兩步分析的結果綜合起來就可以得到勞動力轉移對GDP增長所帶來的貢獻率,見表3。
1978年之后,農村的率先改革首先將大批隱性農業剩余勞動力變為顯性,從而增大了勞動力轉移的壓力。在此基礎上,農村非農產業迅速發展起來,從而帶動了較大規模的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因此1980-1985年勞動力轉移貢獻百分比較為突出,在這期間,勞動力轉移所帶動的生產率增長率為15.4%,占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增長率的19.3%;GDP增長的大部分動因是生產率的提高,由勞動力增加所帶來的GDP增長僅僅為6.7%,生產率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為88%,生產率增長中勞動力轉移對GDP增長貢獻達到17%。
1985-1990年,農業就業人員比重繼續下降,并繼續向非農產業轉移勞動力,而非農產業進一步增長。但這一時期宏觀環境有所惡化,既經歷了中國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同時還受到中國首次市場“疲軟”的影響。陜西省也難以避免地受到這種經濟狀況的影響,因此經濟增長質量較差,總勞動生產率增長緩慢,尤其是農業投入的減少使得農業部門勞動生產率增長率甚至有所下降,農業所帶動農業生產率增長率與非農業生產率增長率之間差距前所未有之大。勞動力轉移所帶動的生產率增長僅為4.6%,占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增長率的4.5%;勞動生產力轉移對GDP貢獻僅為3.7%。
1990年以后,中國經濟進入到了一個較快的發展時期。1992年鄧小平南巡,為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契機。同時由于宏觀經濟環境的改善,尤其是1996年、1997年中國經濟“軟著陸”的成功,特別是1999年國家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很多政策開始向西部傾斜,所有這些因素使得總勞動生產率有了較大提高。由于這一時期城市改革步伐加快,尤其是農村鄉鎮企業的迅速崛起,非農產業的發展速度開始高于農業。1990-1995年間非農產業的生產增長率達到134.4%,農業的生產增長率也達到99%,到1995年非農產業生產率為1990年的2倍還多,而農業的生產率也達到1990年的近2倍;而勞動力轉移對GDP貢獻在1990-1995恢復正常水平、1995-2000有所增長,之后基本上保持著一個不變的水平。
四、陜西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相關對策分析
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否順利地轉移出去已不僅僅是一個農民問題,它已經成為一個包含經濟、政治因素在內的綜合性社會問題,同時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目標能否實現的必要條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從區域上講,建設的重點和難點不在東部,而在中西部;從城鄉上講,建設的重點和難點不在城市,而在農村。農民奔小康,收入是關鍵,農民的收入則來自就業問題的解決。因此,當前的迫切任務就是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只有保證將西部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順利地轉移出去,才有可能使西部地區的農村實現小康。陜西作為西部開發的重點地區,更應該把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作為工作的重點。可以采取的相關對策有:
(一) 開發農業資源
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一部分還是靠農村自身增加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事實上,從長遠看,陜西目前剩余勞動力的數量遠不能滿足開發農業資源的需要,開發農業資源需要一定的物質技術條件和相應的資金。在物質技術條件還不完全具備和資金短缺的情況下,現有勞動力滯留在有限的土地上,超越了其對勞動力吸納限度,也會產生相對剩余現象。[5]因此,政府要增加對農業投人,采取鼓勵開發農業資源的政策,加快農業資源開發步伐。如:以優惠政策吸引農民開發荒山、草坡,改造沙漠、河灘,開墾荒地,利用農業資源;利用當地土地、氣候等資源,大力發展多種經營,為社會提供更多的農副土特名優產品,為剩余勞動力開辟更多的就業門路,提高農業內部對剩余勞動力的吸收能力。[6]
(二)發展鄉鎮企業
鄉鎮企業是農村經濟的支柱之一,也是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的主要渠道。實踐證明,資源型鄉鎮企業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能夠經受住緊縮環境和市場疲軟的考驗。大力發展資源型鄉鎮企業,不僅可以避免農民大規模涌向城市,而且可以降低因環境變化而出現的勞力波動的幅度,起到穩定社會的作用。[7]比如大力興辦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在主要農產品生產基地,發展糧油食品、畜禽肉類產品、乳類產品、果汁罐頭飲料、中藥保健等加工系列,并逐步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轉化,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經濟優勢。
(三)加強技術培訓,提高勞動力素質
現在農村剩余勞力轉移不穩定,一個重要原因是勞動力素質較差,就業適應性過低,這在西部地區更為顯著。從農業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或從事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或從事非農產業的生產經營,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比傳統農業高得多。[8]因此,陜西應搞好勞動力智力開發。應重視農村勞力的技術培訓工作,如加強基礎九年義務教育,減少農民文盲率;推動職業技術教育制度改革,增設資源開發課程,如采取以會代訓、開設技術講座、科技片放映等方式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
(四)建立城鄉勞動力統管制度,發展勞務輸出
勞動部門應當統籌管理城鄉勞動力,把農村勞動力管理納入其工作計劃。有條件的鄉鎮可以勞動服務公司為基礎,組建鄉鎮勞動管理服務機構,積極開展對農村勞動力資源的調查、登記、培訓、職業介紹、管理等,有組織、有領導、有計劃地將農村剩余勞力輸送到城鎮、企業和單位。勞動服務機構可以在中心區域建立勞務市場,及時向農民提供勞務市場信息,組織勞務輸出,避免勞力盲流。[9]改革戶籍管理制度也顯得更加必要,逐步消除城鄉勞動力市場的分割狀況,使得城鄉居民在發展機會面前地位平等,獲得同一的社會身份,同時要做好城市用工制度和城市舊有福利體制的配套改革,真正建立起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大市場。
參考文獻:
[1]杜鷹,張紅宇.走出鄉村——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實證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61-70.
[2] 鄒農儉.中外農村勞動力轉移模式的比較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15-19.
[3] 夏耕.中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轉化研[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09-125.
[4] 李碧宏.重慶市剩余勞動力轉移探析[J].重慶師大學報,2005(4):83-85.
[5] 王小寶.西部地區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思路[J].經濟師,2005(9):130-131.
[6] 王國霞.我國農村問題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研究[J]. 山西大學學報,2007(4):19-24.
[7] 國家統計局.農村剩余勞動力定量研究[J].調研世界,2007(3):18-21.
[8] 張書林.西部地區剩余勞動力轉移模式[J].當代經濟科學,2006(2):95-96.
[9] 李仙娥,王春艷.國外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模式的比較[J].中國農村經濟,2004(5):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