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資源依賴型企業過度依賴于對自然資源的采掘和加工的盈利模式,易于導致資源的無序開發和低水平利用,從而對周邊的自然環境、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同時,競爭趨同導致的低效益又制約了企業的投資和研發能力,從根本上制約著資源依賴型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升。從可持續發展理念出發,通過構建“多元利益相關者”構成的治理結構,在廓清產權關系的基礎上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實現資源依賴型企業經濟增長與生態和諧的“雙贏”目標。最后,提出構建西部資源依賴型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治理指標體系。
關鍵詞:資源依賴型企業,治理機制,評價指標,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8)06-0055-04
一、引言
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由資源依賴型向環境友好型的轉變,對企業的傳統治理理念提出了挑戰。十七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資源依賴型企業的特征在于其盈利模式是直接建立在對自然資源的采掘和加工上,因此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高于其他企業。由于自然資源,特別是不可再生資源的日趨減少,同時也由于采掘和加工過程中對自然資源和人類生存環境的破壞等問題的不斷加劇,對資源依賴型企業的治理就成為備受關注的對象。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主要討論影響企業法人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制度安排。具體來說,公司治理體制決定著誰有權做出投資決策、做出何種類型的投資決策以及如何分配投資所產生的收益。[1]建立在新古典經濟理論基礎上的資源配置觀所依據的是市場控制(market control)型的公司治理體制。在這種體制下,資源開發企業在追求市場利益最大化動機的驅使下很容易造成對資源的無序開發和低水平利用,由此產生的外部性效應可能對周邊的自然環境、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同時,競爭趨同導致的低效益又制約了企業的投資和研發能力。本文提出生態型治理的理念主要是希望通過構建由多元“利益相關者”構成的治理結構,在廓清國有資源產權關系的基礎上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和諧的“雙贏”目標。
二、資源依賴型企業治理機制的構成要素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一)資源依賴型企業治理機制的構成要素
廣義的企業治理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外部治理,即市場對企業的治理關系,如產品市場、資本市場、人力資源市場對企業行為的影響,并通過優勝劣汰機制激勵和約束企業及其經營者;二是內部治理。是指用來規范企業內部不同權利主體,即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理層各自權、責、利關系的一組制度安排,并形成各方之間的制衡關系。資源依賴型企業的利益相關者還包括企業行為可能影響到的利益群體的代表,如企業周邊地區的居民代表。
一個有效的公司治理機制由以下三方面內容構成[2]:
1.治理主體,即由誰來治理。現代企業理論認為,治理主體就是企業的“利益相關者”。他們是與企業利益相關聯的團體或個人,包括股東、債權人、經營者、企業職工以及企業的環境利益相關者等。資源依賴型企業對環保的投入是利潤的減項,但如果缺乏對環保的投入,由此造成的環境損失實際上是對環境利益相關者權益的侵犯。因此,廣義的治理主體應包括環境利益相關者的代表在內。通過構建由“多元利益相關者”構成的治理結構,形成利益制衡機制,確保治理目標的公正、合理。
2.治理客體,即治理的對象。企業治理機制著重解決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責、權、利關系,尤其是剩余索取權和企業控制權的配置。由于每個利益相關者無法在事先準確判斷其他相關人的行為,為了避免其他相關者為增進自身利益而可能產生的偷懶、欺騙等影響他人利益的行為,確保合作關系的長期穩定,每個利益相關者必須有監督、約束其他人的權利。因此,剩余索取權與決策控制權的合理分配構成了企業治理的現實內容。對資源依賴型企業來說,企業生產過程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也是企業治理的對象。
3.治理手段。對企業的治理機制來說,要達到合理分配剩余索取權和控制權的目的,還必須有相應的組織和決策程序作保證。從組織機構看,有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經理層、工會和環境利益相關者團體等;決策程序則包括表決程序、利益分配程序、人事任免程序、重大決策聽證會制度、環境損失問責制等。當企業的決策可能涉及到環境相關人的利益時,環境相關人的代表應該與地方政府、環境監管機構的負責人通過聽證會制度、環境損失問責制等機制進入公司治理。
(二)影響資源依賴型企業治理機制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1.資源依賴型企業激勵、約束機制不對稱造成對資源的不合理開發。激勵機制是市場經濟中調動經濟主體從事某種經濟行為至關重要的一種機制。[3]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企業實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極大地增加了企業在剩余財產分配中的權利。但由于與資源采掘相關的產權關系未能理順,尤其是對資源依賴型企業來說,礦產等自然資源的終極所有權歸國家所有,而實際所有權則分散掌握在各級政府和部委手中;存在于終極所有人與資源開發企業之間的多層委托鏈,容易形成各種形式的承包、轉包關系,極大地弱化了所有權對開發企業濫用資源行為的制約作用;同時由于在資源管理領域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利益分配不清,誘發地方保護主義行為。這些都是造成資源依賴型企業激勵、約束機制不對稱,導致資源無序開發的體制根源。
2.廓清資源產權關系以及限制政府權力在資源開發中的濫用是資源依賴型企業治理的制度保障。經過20多年的改革,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已經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但國有資源領域的產權制度改革仍相對滯后。一方面,由于資源的行政性壟斷致使石油、煤炭、礦產等資源性行業成為“暴利”產業;另一方面,由于資產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導致資源產權交易體制中的權力“尋租”。政府權力在交易對象搜尋、交易后的監督、產業進入或退出、收入的分配等過程中都有極大的介入,有的環節甚至是決定性的。絕對的權力導致稀缺資源管理領域成為腐敗案件高發區,也造成資源配置的低效率。因此,只有從根本上轉變政府在管理資源方面的職能、限制政府權利、減少對企業的超經濟保護,引入市場化的資源配置機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源依賴型企業的低效率。
3.自然資源定價機制不合理扭曲了資源依賴型國有企業的治理行為。由于缺乏市場競爭機制的約束,國有礦山、國有銀行、國有土地和其他國有資源的價格形成機制仍然是非市場化的,行政手段配置資源的結果要么是壟斷高價,要么是低價轉讓國有資源。因此,在國有資源管理這個先決條件暫時無法徹底改變的情況下,治理優化過程中必須嚴把資產評估關、信息透明關、資產定價關和資金到位關。根據西方產權變遷的經驗,產權交易過程,首先是從尋求一個最適宜的產權投資者開始,然后再逐步演化出一系列的約束“局內人”的行為規則。結合我國實際,可考慮在保持國家對戰略資源絕對控股的條件下,構建多元化的產權主體,引入積極的戰略投資者是優化企業治理的現實選擇。
4.企業利益和社區利益的矛盾也制約著資源依賴型企業治理機制的優化。資源是自然環境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資源的過度索取或破壞性利用必然會影響到生活在該區域居民的利益,如土壤的破壞、水源污染以及生存環境的惡化等。為了保障環境相關者的利益,資源依賴型企業治理機制中必須要有社區利益的代表者參與。
5.資源依賴型企業的發展應兼顧國家利益和地方利益。研究表明,我們雖然已經初步解決了企業資產和土地產權的改革問題,但還沒有解決地下(和空中)資源的產權問題。問題的實質是:全民所有的資源開采權即資源事實上的所有權,還是無償分配的,而不是有償獲得的;同時,資源溢價產生的超額收入,更多地是通過資源稅等方式收歸國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已經成為開采和利用資源的制度性障礙。由于沒有很有效地兼顧地方利益,導致地方政府在資源保護中的積極性不高;加上有些地方官員在企業入股,導致利益分配結構扭曲,更造成資源依賴型企業治理的混亂。
三、西部資源依賴型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選擇
在連續20多年穩步增長的基礎上,我國西部資源依賴型企業正面臨日益嚴峻的環境和資源約束。國家近年來提出的樹立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等一系列新理念,為我國資源依賴型企業解決環境與資源約束指明了方向。
1.依靠科技進步,提升企業發展層次。西部地區工業生態的初級化必然導致地區發展戰略對資源索取的過度依賴。這種發展模式完全依賴于自然資源的基礎性支撐,在資源日趨枯竭的情況下必然是不可持續的。反映在企業的治理模式中,就是企業,尤其是私營中小企業對資源不負責任的濫采行為,不僅影響到資源的長遠利用,也導致自然生態的惡化。因此,西部地區資源依賴型企業必須提高技術水平,依靠科技進步,合理開發資源、善待環境,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走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高效率、可循環、少排放的生態型企業成長道路。
2.實施制度創新,更有效地提升資源價值。國有資源產權主體的模糊不清是資源遭到破壞性開發的主要制度障礙。在所有企業都可以低成本開發資源的情況下,資源的配置必然是缺乏效率的。所以,資源開采權的取得要實行公開招標,引入競爭,由若干家有一定資質的公司開展競爭,以形成透明、公開的價格,這樣才能夠更有效地提高資源開發的價值。所以,資源管理制度的創新是遏制國有資源浪費和流失的有效舉措。
3.改進盈利模式,探索多元化經營渠道。自然資源的儲量是有限的,西部資源依賴型企業不能完全依賴資源求發展。因此,資源依賴型企業應未雨綢繆,探索多元化經營的渠道。逐漸減小資源收入的比重,擺脫單一的資源盈利模式。為此,要加大企業治理中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的力度。
4.優化治理結構,提高科學決策水平。資源依賴型企業應引入多元決策主體,在關乎大氣、水源、土地等影響居民生活質量等重要問題的決策上,要舉行有不同利益相關者構成的聽證會,發揮公共決策機制的作用。同時,設計合理的資源稅制結構,理順利益分配關系;優化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資源依賴型企業治理機制中的作用。因此,引入多元治理主體,廓清資源產權以及限制政府權力在資源管理中的作用是資源型國有企業治理成功的關鍵因素。只有從根本上轉變政府在管理資源方面的職能,限制政府權利,減少對企業的超經濟保護,引入市場化的資源配置機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源型企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問題。
5.加強部門聯動,實現公司治理的協同效應。資源依賴型企業的治理涉及整個供應鏈各環節,因此需要建立一個更加寬泛的跨職能、跨組織的合作機制,以形成供應鏈的協同治理效應。跨職能是因為資源依賴型企業治理效率的提高需要市場、運營、采購、銷售和物流等職能之間的緊密配合;跨組織是因為環境治理涉及到整個價值鏈體系中的參與方,需要供應鏈所有參與方的密切配合與合作。
四、西部資源依賴型企業可持續發展治理指標體系的構建
資源依賴型企業治理的衡量指標體系應該是雙重的。治理優化的結果首先應體現在環境質量指標上,實施環保指標“一票否決制”;其次,企業的收益現值最大化。這些指標體系應該是相輔相成的,共同構成如圖1所示的可持續性治理指標體系。

1.環境職責指標。把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置于資源依賴型企業發展戰略中更加重要的位置。從歷史上看,我國資源依賴型企業比較重視儲量、產量和效益指標,資源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問題長期未得到有效關注。西部企業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的成長之路,必須重視森林、草地、濕地和農業用地的保護;同時,西部許多地區屬于水土流失嚴重區、生態保護區、大江大河的發源地等,環境保護的社會效應非常突出。所以,西部地區資源依賴型企業的治理必需以相關的環境職責為第一要務。減少容易造成水污染威脅的江河湖庫和地下水源區以及其他影響當地居民生活的開采活動。
2.環境治理指標。資源依賴型企業一般都存在內部要素和能源的微觀循環,能否對資源的利用和廢物的排放從單純的末端治理,發展到從源頭預防、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并對廢棄物進行資源化處理,是衡量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基本指標。資源依賴型企業只有以清潔生產為導向,用循環經濟的思想設計生產體系和生產流程,并將這個思想落實到勘探、開發、運輸、加工和營銷的各個環節,在企業內部設立清潔生產工藝指標、廢料回收生產技術和控制污染排放指標,才能為資源依賴型企業治理模式的優化奠定基礎。[4]
3.集成治理指標。資源型產業是一個生態鏈,必須加強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工藝集成才能提高治理的有效性。按照工業生態學的原理,通過企業間的物質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縮短產業之間的鏈接縫隙,盡量實現產業上下游的聯合治理,形成產業群落之間的代謝和共生耦合關系,使上游工廠的廢氣、廢水、廢渣、廢熱成為下游企業的原料和能源;同時,采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采掘產業,提高裝備水平,改進生產工藝,提高礦產回采率;提高加工能力,由采掘業向加工業、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發展,延長礦產品產業鏈,提升產業層次,實現產業升級,最大限度地增加礦產品附加值。
4.科技創新指標。科技創新是實現資源依賴型企業多元化經營的根本保證。科技創新不僅會為企業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促進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而且可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進一步拓展了科技成果轉化的空間。
5.管理創新指標。資源依賴型企業的發展,應“立足資源”拓展發展空間。首先,要積極尋找新的資源,盡可能延長資源使用壽命;其次,針對企業缺乏科學管理,技術力量薄弱,粗放經營以及礦產資源無序開采、利用率低、浪費嚴重等問題,強化管理創新。總之,無論是處于衰退的資源依賴型企業還是正處于成長中的企業,都要在充分做好可行性研究的基礎上,加大管理創新的力度,實現資源依賴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瑪麗#8226;奧沙利文.公司治理百年[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7:1-3.
[2] 王曉義.國有企業治理創新的難點及對策分析[J].西北師大學報,2000(3):67-70.
[3] 羅伯特#8226;S.卡普蘭,戴維#8226;P.諾頓.組織協同——運用平衡記分卡創造企業合力[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283-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