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有助于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緊密結合,實現良性互動。從規模和結構兩個方面的分析表明:陜西高校與經濟發展并沒有實現相互促進和良性循環,而是造成了較高的人力資本存量與落后的經濟發展并存的現象。鑒于此,今后迫切需要把陜西高等教育發展的重點從規模擴張轉移到規模與質量并重上來,加快學科專業結構的調整。
關鍵詞:陜西高校;區域經濟;協調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F1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8)06-0059-05
新增長理論揭示了人力資本特別是專業化人力資本對一國或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而作為專業化人力資本生產和供給主要部門的高等教育,對知識的積累、技術的進步和專業化人力資本的培養和提高作用甚大。因此,發展高等教育是明智之舉。但經濟社會的存在決定了高等教育的內容和發展方向,高等教育不可能離開經濟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因為不論是人才培養還是科研創新,歸根到底,都要通過融入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來實現其最大功能和核心價值。[1]
華南理工大學任兆璋教授在對廣東省經濟增長與高等教育相關性進行研究時發現,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與本省經濟發展水平相關程度很高。[2]對陜西省的研究也得出類似的結論:對1995-2004年陜西省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數與陜西省GDP兩者作簡單的皮爾森(Pearson)相關分析,得出二者的相關系數為0.9842,可謂高度相關,這說明陜西省的經濟發展水平與高等教育之間同樣存在著很大的相關性。既然相關分析得知經濟發展水平與高等教育有很大的相關性,那么陜西省社會經濟的較快發展,是否給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足夠的物質基礎;陜西省高等教育的可喜發展,是否推動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呢?
一、陜西高等教育規模與經濟發展水平的協調性分析
(一)指標選擇和分析方法
選取2004年全國31個省市區的截面數據(見表1),即以人均GDP作為經濟發展水平的衡量指標,以每10萬人口高等學校在校生人數作為衡量高等教育規模的指標,然后進行回歸分析,探析兩者之間存在的內在規律,進而探究陜西省經濟發展水平與高等教育規模的協調性。
(二)回歸分析
采用簡單的多項式回歸,對2004年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人均GDP和每10萬人口高等學校在校生人數進行計算,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2004年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與高等教育規模之間存在著較強的相關性,相關系數均達到0.8左右??梢姡瑑烧叽嬖谥^高的一致性,即人均GDP越高,高等教育規模越大;高等教育規模越大,人均GDP越高。亦即:經濟發展水平與高等教育規模是互動發展的。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會對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展產生重大影響,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會為高等教育規模的發展提供堅實雄厚的物質基礎,經濟的低度發展和落后則可能起到阻礙作用。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發展同樣會影響甚至決定著經濟發展水平的進一步提升。沒有一批高等院校快速而有效的發展,沒有強健高教體系的支撐,就不會有持續發展的社會經濟,也不會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3]
(三)協調性分析
進一步地,根據表2中經濟發展水平與高等教育規模的函數關系,分別計算出2004年各省市區每10萬人口高等學校在校生人數和人均GDP的估計值及其偏離系數。然后根據偏離系數及相關數據的大小將全國部分省市區劃分成以下四種類型(見表3)。

分析可知,約有15個省市區,其經濟發展水平與高等教育規模的關系是協調的,但也有不少省市,其經濟發展水平與高等教育規模的發展是不協調的,陜西省便屬于此類。其每10萬人口高等學校在校生人數和人均GDP的偏離系數都很大,分別為1.0876、-0.6306,屬于嚴重不協調。具體來說,2004年陜西省每10萬人口高等學校在校生數2 114人,居全國第4位,僅次于北京、天津、上海,高出全國平均水平694人;但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落后,人均GDP只有7 757元,在全國排倒數第5位,在西北五省區中也僅高于甘肅??梢?,對陜西來說,兩者的發展是嚴重不協調的。
一般來說,高等教育越發展,經濟發展受到的正向推動力越大。而陜西省高等教育規模較大,發展較快,經濟卻相對滯后。出現這種不協調的狀況,原因是多方面的,與產業發展基礎有關,與市場化程度有關,與經濟發展環境有關,也與高校和產業關聯度不高有關。
二、陜西省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協調性分析
一般認為合理的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要與經濟結構中的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相適應,與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一)指標選擇
這里產業結構方面的指標采取的是1994-2004年陜西省第二產業的產值數據,并將其作為參考數列。高校學科專業結構方面的指標,主要采用1994年及其以后的高校學科門類在校生統計數字,并以此作為比較數列,來說明高校學科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之間的關系。又因為1994-2000年分為10大學科門類,2001-2004年管理學從經濟學中分離出來,構成11大學科門類,故分為兩個階段進行對比分析。
(二)關聯度計算
運用關聯理論[4],以第一階段陜西省第二產業產值和哲學在校生人數為例進行簡單計算,其簡化公式為:
序列差,△1(k)= |X^(0)(k)-X(0)(k)|
兩級最小差,△1(min)= min min|X^(0)(k)-X(0)(k)|
兩級最大差,△1(max)= max max|X^(0)(k)-X(0)(k)|
計算關聯系數,y1(k)= [min min|X^(0)(k)-X(0)(k)|+ρmax max|X^(0)(k)-X(0)(k)|]/[|X^(0)(k)-X(0)(k)|+ρmax max|X^(0)(k)-X(0)(k)|]
則第一階段第二產業產值與哲學在校生人數的初值化數列為:
參考數列:{1.00,1.21,1.40,1.54,1.69,1.91,2.16};比較數列:{1.00,1.32,0.34,0.74,0.95,1.81,1.53}。
經過兩級最小差(0.00)和兩級最大差(1.06)的計算,最后計算關聯系數如下:
y1(k)={1.0000,0.8281,0.3333,0.3985,0.4173,0.8413,0.4569 }
計算關聯度:
R1=1/7{1.0000+0.8281+0.3333+0.3985+0.4173+0.8413+0.4569}=0.6108
同理,可以計算其他學科與第二產業產值的關聯度。結果如下:
第一階段:1994-2000年,各學科在校生人數與第二產業產值的關聯度分別是:0.6108、0.6401、0.7333、0.6615、0.6926、0.551、0.6664、0.6490、0.5903、0.7371,按大小排列:r10>r3>r5>r7>r4>r8>r2>r1>r9>r6,即醫學、法學、文學、理學、教育學、工學、經濟學、哲學、農學、歷史學。
第二階段:2001-2004年,各學科在校生人數與第二產業產值的關聯度分別為:0.5435、0.6216、0.8288、0.5762、0.6234、0.8053、0.8917、0.8836、0.7594、0.8669、0.5451,按大小排列:r7>r8>r10>r3>r6>r9>r5>r2>r4>r11>r1,即理學、工學、醫學、法學、歷史學、農學、文學、經濟學、教育學、管理學、哲學。
(三)結果分析
縱觀第一、第二階段,陜西高校各學科在校生人數與第二產業產值的關聯度大小的位次排列:醫學由第1位降至第3位,法學由第2位降到第4位,文學由第3位降到第7位,理學由第4位升至第1位,教育學由第5位降至第9位,工學由第6位升至第2位,經濟學由第7位降至第8位,哲學由第8位降至第11位,農學由第9位升至第6位,歷史學由第10位升至第5位。即隨著時間的推移,理學和工學與第二產業產值的關聯度加大,超過了第一階段的醫學和法學。說明隨著陜西省工業化階段的進一步深入,作為主導產業的第二產業,對理學和工學所培養人才的需求加大,因而要求高校擴大對理學和工學人數的招生,加大相關人才的培養。
(四)協調性分析
上述分析表明,陜西省第二產業產值與高等學校各學科在校生人數的關聯度大小不一,且與理學和工學的關聯度較大。根據前者決定后者,后者在自身發展的基礎上服務前者、適應前者的原則,各學科招生情況應該反映這一狀況。那么1994-2004年陜西省高校本科各學科尤其是理學和工學的招生變動情況是否反映了這一要求呢?下面從兩者各自的變動情況,分析兩者之間的協調性。
陜西高校1994-2004年的本科各學科招生比例變動情況如表4所示。其中,哲學的招生比例一直在低水平的基礎上平穩發展,除了1995年和1999年,其余年份的招生比例都低于總招生數的0.1%;法學、教育學、醫學呈現波浪式上升波浪式下降的態勢,而且基本在3%-5%內波動;歷史學緩慢下降,從1994年的1.51%下降到2004年的0.68%;農學是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經濟學平穩下降,直到2001年管理學從中分離出來,急劇下降,而后發展穩定;管理學則是從無到有,高起點發展,招生比例保持在14%以上;工學由平穩到下降,最高時達到52.19%,最低時為34.81%,但仍是各學科招生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學科;文學和理學一直是緩慢爬升的,而且文學的招生比例一直高于理學。

可見,隨著時間的推移,與陜西省第二產業發展關系最密切的理學和工學,其發展并不盡如人意。其中,理學的招生比例波浪式爬升,11年來僅增加了1.64個百分點,年增長率只有2%。而工學的招生比例非但沒有增加,反而下降了16.54個百分點,平均降幅達到了4%。這與第二產業的發展對二者的要求是不相匹配的,更不用說內部的專業設置了。
上述分析說明了陜西省的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與經濟結構中的產業結構是不匹配、不協調的。由此便形成了“高教大省、經濟小省”的局面。從對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的理解中可以更好地體會這一點,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強調了專業化分工的知識積累對人力資本積累的促進作用。教育的專業結構如果與區域經濟的產業結構相互適應,則人力資本積累的“內部效應”和“外部效應”就會相互強化,這不僅有利于“邊干邊學”的人力資本積累,而且更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如果二者不能相互適應,則教育投入的一部分會成為人力資本的專業轉換成本,從而產生資源浪費[5],影響教育經濟效用的發揮。
三、結語
大學是區域經濟、科技、社會發展的發動機,是落后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有助于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緊密結合,實現良性互動。然而從規模和結構兩方面的分析表明:陜西高校與經濟發展并沒有實現相互促進和良性循環,而是造成了較高的人力資本存量與落后的經濟發展并存的現象。
而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深入開展和“十一五”規劃的逐漸實施,陜西社會經濟的發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需要高等教育提供人才保障和技術支持。因而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把陜西高等教育發展的重點從規模擴張轉移到規模與質量并重上來,把結構調整的思路轉移到更加適應生產力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的要求上來,把學科設置的目標轉移到突出特色、提升競爭力上來,是區域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也是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要求。
參考文獻:
[1]綜合信息科.陳德銘省長在全省高等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2006-02-19].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
[2] 劉健,李忠紅,梁紅.論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J].教育與經濟,1999(4):20-21.
[3] 鄒曉平.城市化進程中的地方院校發展[J].高教探索,2005(4):10-13.
[4] 徐國祥.統計預測和決策[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202-206.
[5] 葉茂林.教育發展與經濟增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