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晴走出校門后,來到北京一家三星級酒店工作,她的任務是吃遍京城有名的餐館,協助廚師長創造出自己的特色品牌大菜。
作為“美食間諜”,每探完一家,張雪晴都會把令她眼睛一亮的餐館裝修風格、服務形式、菜名、口味、特點和價格等記錄下來。這些寶貴信息反饋給廚師長和經理后,迅速推出了幾道博采眾長又自成一家的招牌菜。味美色香的新鮮菜肴和一流的服務,迅速吸引了大批顧客,蕭條已久的酒店餐廳重新紅火起來。
如今有經濟地圖、軍事地圖、旅游地圖、交通地圖等為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便利,唯獨沒有“私房菜地圖”為大家導吃。
聰明的雪晴將《北京市主城區劃分圖》作為“私房菜地圖”的藍本,先畫輪廓和框架,再畫道路、公交線路及公用設施。怎么突顯出各家菜肴的特色呢?看來,私房菜地圖只能介紹經典菜和招牌菜,讓讀者過目難忘,又能激發他們的品嘗欲就足夠了。
為此,她對一家家私房菜館的特色進行提煉和概括,“譚家菜館”只有一句話:“百年老店,需提前訂座,這里的招牌菜都很有名,每晚華燈初上,胡同深處,香氣正濃……”“東北一家人”的廣告詞是:“經營東北風味菜肴。餐館窗戶上貼著‘喝高粱酒,聽二人轉’;店主說:東北菜實,東北人直,東北酒醇,東北餅香。”“那家小館”主營滿洲官府私家菜,這里的密制酥皮蝦、燕北炒合菜和皇壇子堪稱“那家三絕”,在北京沒吃過那家小館,比沒吃到烤鴨還遺憾!
張雪晴帶著自己的創意和構想,找到了測繪局基礎地理信息中心。負責人認真看了她畫出的草圖后,說創意很好,但不夠規范。他說國內還沒有專門的“菜館地圖”,只要能做成,肯定能一炮打響。并表示全力支持。
沒想到,聽說張雪晴要和測繪局聯合印制“北京私房菜地圖”,幾家新開業的私房菜館老板竟主動與她取得聯系,想出錢在上面做廣告提高知名度,或花高價買個“醒目地標”把飯館名稱用大號彩字標出。女孩意外收獲了幾分驚喜。
面對一個個“送錢上門”的電話,雪晴卻陷入了沉思。她覺得自己不能亂接廣告,如果把那些做出的菜肴味同嚼蠟、毫無經營特色的私房菜館也搬上地圖,就會降低這份地圖的質量和權威性,繼而影響銷量。于是,女孩就對這些私房菜館進行了一番暗中調查,并親口品嘗了他們的招牌菜。經過反復篩選,菜味兒符合“私密、傳承、經典、獨創”標準的,才收錄進她的《京城私房菜地圖》。
幾個月后,她就把178家頗具特色的私房菜館的信息摸得一清二楚,并將它們一一收錄。很快,測繪局精心設計的“私房菜地圖”校樣出來了,女孩拿到手里一看,覺得比自己想象的效果都好,她的信心更足了。
雪晴以最快的速度將“地圖”打進各大書店、車站碼頭和書報亭。20多天后,試印的l萬份《京城私房菜地圖》就銷售一空。雪晴特別開心,她給自己算了一筆賬:每份地圖售價6元。扣除設計、排版、印刷等費用,這1萬份就賺到3.5萬,而廣告收入卻高達13萬元,共計盈利16.5萬元!而這只是試印,面對1000多萬常住人口和游客眾多的首都,l萬份顯然是杯水車薪。
很快,第一批正式版的私房菜地圖開始發行。由于事先接受了市民們的建議,這個版本的《京城私房菜地圖》繪制了更加精確的經緯坐標和餐館標志,便于“好吃者”輕松便捷地鎖定目標,直奔主題,大飽口福。有了前面1萬份的宣傳鋪墊,這次5萬份的銷售勢頭很“火”,3個月后就全部售罄!
為讓讀者掌握最新最準確的美食信息,每隔半年,張雪晴就把自己的“私房菜地圖”滾動更新一次。如此一來,她既從賣地圖中獲利不菲,還可以重新吸收幾十家餐館在地圖上做廣告,大賺一筆宣傳費。這樣良性循環地發展了一年多時間,女孩就斬獲了120多萬元財富。
下一步,張雪晴還準備成立一家專業公司,逐步為全國每一座大中城市繪制出“私房菜地圖”。
編輯: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