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劉浩在離婚協議書上簽字時,我仿佛覺得自己做了一個美好的夢,一睜眼全都幻滅了。我曾把自己心頭所有的愛都堆放在劉浩這艘船上,可現在這只船卻被最愛我的母親擊得傷痕累累,最終沉到水底。
在10歲之前我是幸福的,可10歲那年父親喪身車禍,之后我和媽媽陷入了萬劫不復傷痛之中。尤其是對媽媽——他們的結合是與我的外公外婆抗爭了幾年才修成正果,甜美的日子隨著父親的逝去而成昨日舊夢。
父親去世后不久的一天夜里,我在房間里睡覺,迷迷糊糊中,我聽到客廳里母親壓抑的哭訴聲:“你放心去吧!我將終生不再婚嫁,把蕓兒帶大,以慰藉你的在天之靈……”
母親一直信守她在父親靈前許下的諾言。自那以后,我與母親就過起了相依為命的生活。母親的性格原來是溫婉的,可自從父親去世后,她變得剛強了,不但擔起了以前做母親的責任,還擔起了父親的責任,供養公婆,輔導我的學業。日子一天天過著,母親的滿頭黑發也漸漸染上了銀絲。我與母親一直在封閉的空間里過著。她除了上班,平時的時間都在家里,輔導我做功課,做家務,單調而平淡。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到我考上大學。
離開母親單獨生活,我一直封閉的心靈第一次感受到自由的快樂。大學三年級那年,我在劉浩的熱烈追求下,步入了美好的戀愛季節。在電話中,當我告訴母親有了男朋友,母親的態度卻不冷不熱,非常平淡。
大學畢業后,我在母親的默許下與劉浩攜手踏進婚姻的殿堂。開始劉浩打算與我另外買房單獨生活,可這卻遭到了母親的強烈反對。我則左右為難,一來確實想與丈夫擁有一個自己的小世界,過著無憂無慮的二人世界;另一方面卻難以丟下我的母親,她的年歲大了,需要我們照顧。最終我們還是與母親住在了一起。
可我沒有想到的是,母親拼命挽留我與劉浩在她的身邊,她卻對劉浩表現出極不歡迎的冷淡態度,劉浩與我稍有親密的舉動,母親的臉上就出現極度反感,還有掩飾不了的落寞神色。我以為劉浩的到來將會給這個家帶來勃勃生機,可是生活并未如我所預料的那般發展。相反,母親與劉浩的關系卻因為我與她一次拌嘴而開始交惡起來。
那天,我與劉浩為了新買回的電腦放在哪里,小吵了幾句,正當劉浩斗不過我的“耍賴”,同意我的想法時,母親卻突然從她的房間里沖出來,顯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憤怒與不平,她大聲斥責劉浩,指責他為了這么件小事還和我爭。劉浩笑瞇瞇地咧了咧嘴,正想解釋,可母親不等解釋,“一串子彈”又掃了過來:“以前,我和蕓兒在一起相安無事,我把她愛護得很好,就是你來以后,我們這個家才不得安寧?!?/p>
丈夫的臉瞬間變得煞白,他不明白自己在母親的眼中竟是這樣,自尊心大受傷害,一聲不吭地進了房間。夜里,我緊緊擁住了丈夫,愧疚地說:“對不起,媽不是故意的!”丈夫輕嘆了一口氣回過頭來對我說:“蕓兒,咱們搬出去住吧!”我慌忙說:“不行,媽媽辛苦了一輩子,我可不能在這時扔下她不管?!闭煞蚪忉尩溃骸罢l說扔下你母親,我們只是搬出去住,平時可以經常回來看她呀!”我知道母親的脾氣,她不會同意的,可回頭看看丈夫滿眼的祈求神色,無奈之下,我只得答應:“明天我和媽說說看?!?/p>
第二天早晨丈夫上班后,我對母親提出準備出去住時,母親愣了,良久,她輕輕地抽泣了起來,我的心仿佛被針刺了一下,好痛!我立即放棄了搬出去住的這個想法。
可當我晚上下班回家時,卻又看見母親與我丈夫正大聲爭吵,母親指責劉浩奪去她的女兒,并讓女兒離開她,她絕不讓劉浩得逞。一向素養非常好的丈夫也被激怒了,回到房間收拾東西準備離開,望著丈夫滿眼委屈的淚花,我哭了,拉著正欲沖出門的丈夫,懇求他留下來,最終丈夫還是舍不得我留了下來。
從此以后,我們這個家再也沒有安寧過。母親總是對我丈夫百般挑剔,甚至要我與他離婚。隨著丈夫和母親之間的交惡日益加深,我夾在母親與丈夫之間,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雖然我也知道每次的事端都是母親挑起的,但當我責備母親一兩句時,她卻淚水漣漣,尋死覓活,稱她所做的這一切全都是為了我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劉浩向我做出了最后通牒,要我在他與母親之間選擇其一,要么留在家里與母親生活,要么和他一起搬出去。我處于兩難之中,因為我知道,如果我搬出去,母親不知道會做出什么過激的事來,可如果不搬,劉浩又將與我分手……
最終我的猶豫不決徹底激怒了劉浩,他向我提出了離婚,態度堅決。
就這樣,我的婚姻毀了,我愛的丈夫離我而去。可我對致使我失去丈夫的母親卻絲毫提不起恨意,只是不明白,母親你既然愛我,為什么還摧毀女兒幸福的婚姻。
醫生點評:蕓兒的母親拼命想拆散女兒的婚姻。這是為什么呢?無可否認,其主觀愿望是為了女兒長久以往的幸福,可結果卻適得其反,非但沒有令女兒幸福,還令女兒陷入了婚姻破裂的心理困惑之中,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悲劇。
只要我們認真地關注一下我們周圍的生活,會發現許多早年寡居或離婚帶孩子獨過并未再結婚的婦女,含辛茹苦地把孩子拉扯大,孩子成家后,她往往會與女婿或媳婦產生難以調和的心理矛盾,這里面其實有著深刻的心理背景。
早年喪夫的寡婦或離婚獨身的婦女,往往對孩子傾注了雙重的愛,一種是女性特有的舐犢之情,一是變形了的父愛樣的愛。年長日久。這種雙重的愛便會形成一種保護者的心理,即她必須永遠充當孩子保護者的角色,她的主觀意念是只有這樣孩子才會安全。另外,由于寡婦特有的社會處境,自然地會形成一種防御心理,即不易相信別人,對每個人都存在一定的戒心。這種保護者的角色與防御心理的結合,便產生了寡居者的一個鮮明特點——不喜歡,不歡迎闖進她生活圈子的人。在她看來,兒媳婦或女婿,都是聞進了她一貫閉鎖的生活圈子,在不同程度上讓她感到失去了兒子或女兒的愛,使她的保護者地位受到威脅的人。她潛意識會起來反抗,結果使出現了婆媳不和,丈母娘與女婿不睦的局面了。有心理學家稱這種現象為“寡婦綜合癥”。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獨身者或寡婦都會出現類似于阿蕓母親那樣與女婿的僵局關系,實際上,這種現象的出現還有其他好多的社會因素。假如一位喪偶者在其一生中得到領導與集體無私的幫助,親戚朋友的關懷以及本身受過良好的教育,自然地,其對社會的防御心理會降到很低的程度,保護者的角色也因他人的溫暖而不明顯,這當然不會形成與女婿與媳婦的惡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