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是一門經驗學科,所以,便有了“久病成醫”的俗語,或者是“老經驗”之稱。但是,醫學也是一門嚴謹的科學,來不得半點差錯。憑借老經驗買藥,老方子抓藥,其實是對自己身體的一種傷害。因為同一疾病在不同時期會表現出不同的癥狀,而有些很小但很重要的癥狀,容易被患者本人忽略,如果不能及時更換治療方法,也會危害患者的健康。還有許多疾病在不同時期的治療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如不及時去醫院和醫生溝通,并進行檢查,很可能導致病情長期不愈或惡化。
“老經驗”用藥致肝損傷
一位55歲的女性患者,因尿路感染到醫院就診。經尿液細菌培養,醫生發現她是真菌感染,給她開了藥。兩周后,她的病好了。過了兩個月,她又出現了尿路感染癥狀,于是到藥房買這種藥來吃。誰知服藥三周,癥狀不見好轉,還出現了惡心、腹脹。檢查發現轉氨酶升高,醫生診斷為藥物性肝損傷。
藥師提醒:尿路感染雖然癥狀大體相同,但每次感染的病原菌未必一樣。應根據尿液細菌培養和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針對性地用藥。即使菌種相同,也不宜反復使用同一種抗生素,這樣容易產生抗藥性。長期使用同一種藥物容易導致肝損傷。
“老經驗”用藥損腎臟
一位58歲的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醫生給他開的是一種含朱砂的中成藥,并讓他服藥3個月。3個月后,他的癥狀大為減輕。他想著反正中藥沒啥毒性,不如多吃幾個月讓疾病徹底治愈。于是,他按“老經驗”又服了3個月。直到他感到腰痛乏力,才到醫院檢查,被診斷為重金屬中毒引起腎損傷。
藥師提醒:中藥的腎毒性不可忽視,朱砂、雄黃等含重金屬的中藥,因服藥后排泄慢,可在肝、腎沉積。如長期服用,可導致肝和腎的損傷,抗風濕藥不良反應多,即使西藥非甾體類消炎藥,導致腎損傷的病例也很常見。原因是這類藥會抑制前列腺素的產生,造成腎缺血。上了年紀的人本身存在血管硬化,用藥后更容易導致腎臟缺血壞死。因此,服用抗風濕藥一定要遵醫囑,把握好劑量和用藥時間,還要定期檢查腎功能。
“老經驗”用藥險要命
有個76歲的老漢,因嘔吐、腹瀉、腹脹,醫生診斷為低鉀血癥,開了補鉀藥,三天后老漢的病癥基本消除。過了一段時間,老漢又出現腹脹,于是拿著“老方子”直接到藥店買藥。服藥五天后,老漢突然出現胸悶氣短,才讓兒子送自己到醫院。驗血結果發現老漢血鉀高達6.8毫摩爾/升(正常值為3.5-5.5毫摩爾/升)。醫生說,幸虧來了,不然就可能死于高血鉀導致的心臟驟停。
藥師提醒:鉀離子的高低直接影響神經肌肉的興奮性和心臟的跳動。低血鉀和高血鉀都會出現腹脹、乏力。能不能補鉀,要經檢查,醫生說了算。像氯化鉀、激素、免疫抑制劑這類很“厲害”的藥,要嚴遵醫囑,不能自作主張常用“老方子”。
“老經驗”服藥損神經
張大娘四年前查出糖尿病,當時醫生給她開的藥方是美吡達,每次一片,一天三次,最初復查血糖控制得不錯。此后數年,張大娘一直照方吃藥,且沒再去復查。最近半年多年,張大娘自覺全身乏力,手腳麻木,視力減退,到醫院檢查才發現,血糖明顯升高,而且神經、眼底都有了問題。原來,口服降糖藥(尤其是磺脲類)普遍存在繼發性失效的問題,表現為開始階段有效,服用一段時間后藥效減退甚至無效。張大娘不了解這一點,認為只要規律用藥就萬事大吉了,不注意定期復查,最終造成了上述不良后果。
藥師提醒:任何藥物都有其作用的特點,也就都有其適應癥和禁忌癥,患者自己對這些情況不一定都掌握,如果用得不合適,非但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而且可能導致一些不良反應發生,有些不良反應甚至是致命的。所以口服降糖藥最好在專科醫師的指導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