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最忌不用腦子,不去思考。勤
思維,才能將不懂的東西弄懂,增加學識,增長知識,開啟智慧。將書“吃”進肚子之后,要及時“消化”變成自己的東西,這樣讀書,才大有益處。如果只是走馬觀花,敷衍塞責,就是“讀書破萬卷”,又怎能增長知識,開啟智慧呢?
智者讀書,講究“掩卷三思”。吃透書的精神,消化吸收書的營養,為此,有人把讀書叫做“嚼書”,看來是有一定道理的。用腦子讀書,用心讀書,書才有益。為什么說有人智慧高、知識多、會說話?這與他們能夠消化吸收書的營養有關。是思考式的讀書,使他們受益匪淺,使他們夠有品位。一知半解,不求甚解,也是讀書,雖也有用,卻是效果欠佳。
思考,并不是簡單的與書同悲,與書同喜。關鍵是要弄懂這樣一個道理:為什么書可以讓讀者悲,為什么書又能夠讓讀者喜?這樣讀書,也就超出了一般的讀書,與作者站到了同一個高度,甚至可以站到比作者更高的高度,來審視作者,審視作品。初時的讀書,與臨摹很相像,被作者“牽著鼻子走”;思考式的讀書,完全可以“跳出三界外”,在一個更大的背景之下,來“讀作者”、“讀時代”、“讀真理”。于是,說話有邏輯,遇事勤思考,使自己在讀書中收獲超凡脫俗的最佳效果。讀書與讀書效果不同,就在于會不會思維,會不會思考上。思維,是知識、智慧升華的過程;這個過程,也許是漫長的,也許受一種“靈感”啟迪。
如果說讀書,是一種樂趣;那么,思維式的讀書,思考式的讀書,就是一種升華。這是一種理性的升華,也是一種理智的升華。因讀書的方法不同,其獲取的營養,也各不相同。有人把思維式的讀書、思考式的讀書,形象地比作“細嚼慢咽”。細嚼慢咽,是一個“消化過程”,也是一個“吸收過程”,更是一個“升華過程”。《三國演義》,本來是一部文學作品,描寫的是一場戰爭;可是,日本企業界,卻從《三國演義》中思考出了經營之道、管理之道。現今,《三國演義》已作為日本企業家的一本必讀書籍——這是思維的升華、智慧的升華。
最忌讀死書,死讀書。就算把你所讀過的書,都能倒背如流,如果不能與時代相結合,不能與現實相結合,不能觸景生情,不能舉一反三,又有何用?有一種讀書,叫做“學以致用”;從前人那兒、從別人那兒,受到了啟示,受到了啟發,結合現實,結合實際,拿出自己的看法。是一種升華。實際上,這時你的“看法”,已經借鑒了前人的智慧、他人的智慧;換一句話說,就是前人的智慧、別人的智慧,增加了你智慧的“含金量”和“科技含量”。
腦子生來就是用來思維,思考的。在讀書過程中不用,還待何時?有人說:“讀書不動腦,等于瞎胡鬧。”讀書并不是用來給別人看的,誰讀書增長的知識,增加的智慧,別人能拿去?一定程度上,讀書就是自己的事,就是為自己。讀書是自私的事情,然而,書讀多了,知識豐富了,智慧增加了,讀書之人就會服務于社會,貢獻于社會,這時也就是“為公”了。
雖說“書中自有黃金屋”,雖說“書中自有顏如玉”,如果不動腦,不善于思維,不勤于思考,這個“黃金屋”就不會現身。讀書時思維與不思維,讀書時思考與不思考,效果怎能一樣呢?有一個典故,叫做癡人說夢。只有癡人,才會說思維不思維,思考不思考一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