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7年3月20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正式掛牌成立,其多年“只存不貸”的經營模式隨之被徹底打破。在成立初期,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依托網絡優勢,面向“三農”開展業務,資產業務以小額信貸業務為主。這一定位有利于郵儲資金回流農村,化解農村日益嚴重的融資矛盾。本文結合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自身的優劣勢,對其開展農村小額信貸進行SWOT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重點從制度、產品、服務等方面對完善農村小額信貸業務提出了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小額信貸;中國郵政儲蓄銀行;SWOT
中圖分類號:F8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8)10-0077-03
小額信貸是由英文microcredit翻譯而來的,國際上的定義是指專向中低收入階層提供小額度的持續的信貸服務活動。我國的小額信貸是在1993年由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的專家引入的,仿照孟加拉“鄉村銀行”模式成立了“扶貧經濟合作社”。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小額信貸在我國取得了一定成效。
2005年12月,中國銀監會批準在福建、湖北、陜西三省開辦郵政儲蓄定期存單小額質押貸款業務試點。2006年3月19日,福建省率先開辦了郵政儲蓄定期存單小額質押貸款業務,結束了郵政儲蓄機構“只存不貸”的歷史。截至2008年6月,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小額貸款業務累計發放貸款1.49萬筆,金額9.3億元,[1]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農村日益嚴重的融資矛盾。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開展農村小額信貸業務剛剛起步,因此必須充分認識到自身內部的優勢和劣勢及來自于外部的機會和威脅,并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
一、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開展農村小額信貸的內部優勢(Strength)
1.網點優勢。1986年中國郵政恢復開辦儲蓄業務,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現已建成覆蓋全國城鄉網點面最廣、交易額最多的個人金融服務網絡。目前,郵儲銀行擁有儲蓄營業網點3.7萬多個,匯兌營業網點4.5萬個,居全國金融機構之首,而且最具特點的是縣及縣以下的農村地區網點占到總數的2/3以上。眾多的農村網點拉近了郵儲與農戶的距離,使其容易得到農民的認可,在此基礎上形成大量和穩固的用戶群,為業務開展提供了很大的渠道便利。
2.資金優勢。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的資金優勢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郵儲銀行在資金來源的數量上具有優勢。截至2008年6月,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存款余額達到1.8萬億元,存款規模居銀行業第五位,市場占有率達10%左右,其中農村地區市場份額據估計在15%左右。而這種優勢在充分利用廣泛的農村網點的前提下,郵儲銀行的資金來源仍存在巨大的增長空間。第二,郵儲銀行在資金運用的質量上具有優勢。目前,與其他商業銀行或農村信用社具有明顯區別的是,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沒有任何壞賬之憂。由于郵政儲蓄長期以來“只存不貸”,儲蓄存款全額轉存央行,其資金周轉靈活,變現能力強,幾乎不存在資產風險或支付風險。[2]
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開展農村小額信貸的內部劣勢(Weakness)
1.體制劣勢。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由長期“只存不貸”的經營模式轉向存貸均有的商業銀行模式后,相應的經營管理、運行方式、風險防控等存在很多問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還未建立起完善的內部控制、風險防范、激勵約束等制度體系。尤其是在基層網點,業務員工風險意識淡薄,單純追求業績,卻忽視了風險;內部控制失效,違規員工行為不能被遏制;激勵約束機制落后,員工開展業務積極性低等嚴重制約小額信貸業務的健康發展。
2.人員劣勢。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小額信貸人員業務水平有限,業務發展受到限制。對農村基層郵儲網點來說,絕大部分網點員工共5-6人,經辦信貸的工作人員很多都在兼職。且很多員工以前長期從事傳統郵政業務或僅能進行儲蓄業務操作,具有專業信貸相關知識的人員極少,雖開辦業務之初對其進行短期培訓,但這些人員對郵儲銀行資產業務的認識有限,尤其是對于信貸風險的識別、管理等方面知識極為欠缺。
3.產品劣勢。郵儲銀行針對農戶推出的貸款產品主要有農戶聯保貸款、農戶保證貸款以及小額質押貸款,這些產品中最高額度為10萬元,最長期限12個月。但是,隨著傳統農業的逐步退出和農業多種經營模式的逐步形成,貸款限額的設置難以滿足農戶多元化生產和擴大再生產之需,且期限不得超過一年的規定,不能適應農業發展的需求,以薯芋等經濟作物為例,其生產期限一般在2-3年,貸款期限結構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農戶的信貸需求。[3]另外,郵儲質押貸款業務僅能以本行的定期存單做質押,它行存單、保單和國庫券均不能作質押物,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業務的服務人群,無法全方位的滿足客戶臨時用款需求。
三、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開展農村小額信貸的外部機會(Opportunity)
1.政策機會。黨中央和國務院從2005年開始連續四年在中央一號文件中都明確提出郵儲資金要返還農村、回流農村,特別是在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還重點提出“引導郵政儲蓄等資金返還農村,大力發展農村小額貸款”的要求。通過大力開辦小額貸款業務,以切實實現郵儲資金“取之于農村,用之于農村”,已經成為包括銀監會等國家金融調控部門的共識。從郵政儲蓄銀行自身來講,開發農村信貸市場,不僅是支持國家“建設新農村”偉大號召,也是擴大資金運用規模,求得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4]
2.市場機會。據統計,我國現約有2.4億左右農戶,其中實際有貸款需求的農戶至少在1.2億戶左右,云南省社科院研究表明,“三農”資金缺口每年在1萬億元左右。隨著國有商業銀行機構改革的完成,縣及縣以下的分支機構大量撤并,在農村迫切需要金融支持的今天,滿足農村貸款需求的責任自然就落在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和農村信用社肩上(雖然近年來在一些地區出現了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的試點,但其貸款覆蓋面極小)。而農村信用社資金有限,數據顯示,農村信用社提供的農戶貸款需求的滿足率約為60%左右,較大的資金需求缺口給郵儲銀行農村小額信貸提供了廣闊的市場。[5]
四、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開展農村小額信貸的外部威脅(Threat)
1.信用環境。我國整體社會信用大環境欠佳,目前我國銀行體系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農村個人征信體系,農村信用環境十分令人擔憂。主要表現在借款農戶信用觀念淡薄,沒有還款意識,更有甚者是惡意偷逃債務,農村信用社大量不良貸款的發生就是很好的例證。
2.市場競爭。目前,郵儲銀行農村小額信貸市場上最有競爭力的對手應是農村信用社。2000年開始,在中國人民銀行的推動下,農村信用社作為正規金融機構全面推廣農村小額信貸業務,經過多年的發展,占領了農村信貸的絕大部分市場。另外,一些地區由于小額信貸業務宣傳不到位,很多農戶不知道郵儲銀行還能辦理貸款業務。除此之外,個別地區新近成立的小額貸款公司也滿足了農戶的一部分貸款需求。
五、結論和相關建議
經過上述分析可以了解到,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應憑借國家政策的支持,充分發揮網點和資金優勢,揚長抑短,逐漸成為農村信貸市場上的生力軍。
1.轉變經營機制,完善制度建設。借鑒其他商業銀行經驗,盡快建立完善的信貸管理機制。完善與農村信貸相關的內部控制制度、風險管理制度、績效考核制度,建立整體的信貸信息管理系統,包括對農戶貸款的發放、考核、績效評估等。強化信貸業務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切實將規章制度落在實處,稽核部門定期進行業務檢查,對違規行為嚴肅處理,逐步建立規范發展的信貸制度和信貸文化。
2.加強業務創新,擴展業務品種。郵儲銀行可以在上級監管部門批準的情況下,適當放寬貸款的限制條件。各級郵政儲蓄機構可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結合農戶的貸款需求和資信狀況,將貸款期限適當放寬;對于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貸款額度應適度提高,貸款發放時候必須充分考慮借款人的現金流,保證借款人有足夠的現金流入,以便在貸款到期時償還貸款。[6]另一方面,小額質押貸款應考慮試點銀行定期存單、憑證式國債、保單質押等信貸業務,盡量避免質物過于單一,借款人資金需求得不到滿足,郵儲資金運用不出去的尷尬。
3.加強業務培訓,提高隊伍素質。加強對從事信貸業務人員的上崗前培訓,培訓重點應放在信貸基礎理論、風險管理、信貸法律制度等方面,并進行嚴格的業務考核,只有考核合格者才能上崗;對已經上崗人員進行定期再培訓,對新的業務規定和辦法以及改進措施、營銷手段、服務禮儀等進行重點培訓,不斷提高業務人員的業務能力和服務水平。
4.加大宣傳力度,樹立企業形象。郵儲銀行是“綠色銀行”觀念已經深入農民心中,但郵儲銀行可以從事信貸業務的知名度還有待提高。因此,郵儲銀行必須廣泛開展業務宣傳,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新聞媒體召開新聞發布會、印制宣傳小冊、刷寫墻體廣告等方式進行宣傳。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還應充分利用網點優勢,結合當地的地域特點和經濟特色,細分借款客戶群體,對不同的客戶群體實施有針對性的宣傳和營銷,實現一對一的服務。[7]
參考文獻:
[1] 周瓊.小額信貸理論、歷史、現狀[M].郵儲小額信貸培訓教材,2008,(6).
[2] 黎江毅.小額信貸由郵政儲蓄銀行提供更為合適[J].新金融,2007,(4).
[3] 任蓉.對于我國農戶小額信貸問題的探討[J].特區經濟,2007,(2).
[4] 盛永志.談郵政儲蓄銀行開發農村信貸市場的策略[J].哈爾濱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12).
[5] 焦瑾璞.探索發展小額信貸的有效模式[J].中國金融,2007,(2).
[6] 唐敏.我國郵政儲蓄小額信貸業務發展探析[J].河北金融,2007,(2).
[7] 裴國勛.河北郵儲質押貸款業務運行情況思考[J].河北金融,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