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棲居是城市文明的最佳境界
拿到第8期《當代人》,“特別關注”首先吸引了我。這期的“特別關注”主要談城市環境。設計師俞孔堅為秦皇島市設計的“紅飄帶”,與湯河乃至整個秦皇島的環境相和諧,這種和諧是在不破壞自然的前提下,讓市民充分享受到城市化的成果。《把握21世紀城市環境設計新理念》從理論高度系統講述了城市環境與城市的文化品位問題。這期“特別關注”吸引我思考我們的城市,聯想到報紙上有關深圳綠地建設的報道,我想詩意棲居是城市文明的最佳境界。
在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的當代社會,一些城市中連一塊詩意的綠地都很難找到,更別說能夠詩意棲居的城市了。然而,在經濟高度發達、寸土寸金的深圳特區,竟有550個各具特色的公園,滿城葉綠花香,這不能不說是當代社會的一個奇跡。
詩意棲居是深圳的刻意追求。深圳的中心區有一個中心公園,南北長約2.5公里,東西寬800米,從北部山體一直延續到皇崗口岸。這塊綠地如果拿去賣錢,至少能賺上百億元,20多年來不少人打過這塊地的主意,但都沒能如愿。因為在城市管理者的眼里,最好的、最方便老百姓休閑和觀賞風光的土地,應該建成公園,留給市民。
深圳不僅是綠色之城公園之城,還是文化之城。深圳在建市之初,就建設了國內一流的大劇院、博物館、圖書館等八大文化設施。近幾年來,又興建了少年宮、博物館新館、圖書館新館、音樂廳等一系列大型文化設施并全部免費向市民開放,這在國內是前所未有的。一流的公共文化設施,便利的公共文化服務,讓深圳市民充分享受到了文化成果帶來的種種好處。
在我看來,詩意棲居是城市文明的最佳境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評價一個城市不僅要看物質文明程度,更要看精神文明程度。詩意深圳啟示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必須同步建設文化設施,并讓人民充分享受文化成果,這是城市文明的充分必要條件。
河北張魁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