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凱藝術檔案

劉金凱,1957年生,編審,研究生學歷。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編輯出版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書協會員、河北省書協主席團委員、河北省書協創作委員會副主任、河北省省直書協副主席。
書法作品曾入展第七屆全國書法篆刻展、第八屆全國中青展、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展,榮獲全國首屆大字展三等獎、中日韓三國書法展金獎。先后出版《河北當代書法名家劉金凱書法集》《河北當代書法家劉金凱》《劉金凱行草書桃花源記》。2005年在石家莊舉辦聯展,2006年在北京榮寶齋舉辦聯展,2007年在石家莊等五城市舉辦“燕趙風骨”九人草書巡回展,2007年在無錫舉辦個人書法展。
學書隨筆十二則
(一)
學習書法,重在研究。應在三個方面下功夫,即:悟性、功力和知識。悟性是對書法靈魂的感悟。學習書法,一個人除了天生對書法有靈感之外,關鍵之處就是對書法真諦的感應。習書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世間萬物都是機械地存在著。悟通之后,也就是人和書法能對話的時候,那么,看山就不是山了,是雄偉、威嚴的象征;看水也不是水了,是深沉,是力量,是大自然生命的流動。正如孫過庭所說“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能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兩個“平正”是有區別的,第一個“平正”是在悟通之前,后一個“平正”是在悟通之后,也就是書法要達到的至高境界。有了悟性,不下苦功也是練不好書法的。所說的書法“功力”,就是指按照古人的書寫標準和規范進行書寫的程度。不像古帖,不能和古人對話,線條質量上不去,章法、布局不講究,其表現就是功力未達到。社會文化知識的支撐,是決定著一個人書法道路能否走遠的重要方面。有時候所學的文化知識和從事的社會實踐,不一定馬上用得上,但它往往是潛移默化的一種應用,是不知不覺的一種自然補充。
(二)
王羲之云:“夫欲書者,先于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先,然后作字?!边@里所提到的“意在筆先”,是千百年來學書者所遵守的格言。后人對此意又有諸多論述。盡管當今書法處在一個多元化發展的時代,我們仍需要全面理解“意在筆先”的時代含義。
所謂“意在筆先”,是欲作書之前,應對書寫內容爛熟于胸,在“先散懷抱”之中,對字的間架結構、字形大小已經順暢無礙,書寫起來得心應手。我理解,“意在筆先”的過程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但需把握“自然”的一個“度”,不能不考慮,也不能過分依賴,過之則有提前安排的意思了。王澍《論書剩語》云:“作字不可欲立間架,有意整齊與有意變化,皆是死法?!庇纱丝磥?,那種作書之前過分安排字形、結構的做法是違背書法創作理念的。顏真卿云:“豈不謂欲書先預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穩,或意外生體,令有異勢。”這里隱藏著“意在筆先”的真正含義,即“意外生體”,是謂未有刻意安排之意。米芾云:“學書貴弄翰,迅速天真,出于意外?!薄俺鲇谝馔狻焙汀耙馔馍w”是一致的,在于平日強化筆法、結構、章法的錘煉,爛熟無礙,在“靈感和沖動”中,達到自然天成。

(三)
什么是好線條?有人說書寫快的是好線條,慢的是壞線條;也有人說書寫粗的是好線條,細的是壞線條;還有人認為,反之是好線條和壞線條。其實,歷史上的書法大家,所創作的名碑名帖,書寫快、慢、粗、細線條皆有,除個別線條質量稍差外,均稱得上好線條,其實,好線條均是符合宇宙本體和諧規律的線條,是心靈和情感的展現。古人云,“書為心畫”,即是如此。
書法創作是心靈的聲音。一個人創作時的心境,是平靜還是煩躁,通過作品都能反映出來。所以說,書法所體現的線條是有生命的,是有靈感的,是人把情感通過腕、指運作到筆尖,體現到紙上的線條,是人神經末稍的延續。
(四)
無論哪一位書家,所創作的作品是給人看的。既然給人看,就應當給人以美的享受。所以經常聽人講,某某書家的作品就是好看,某某書家的字我看不懂,不知好在哪里。是的,人們對書法藝術欣賞水平深淺不一。那么,評價一個書家水平的基本標準,就是看社會上大多數人能否接受,是否越看越愛看,愈看愈耐看,也可稱為“雅俗共賞”?!把拧钡臇|西固然是好的,“俗”的東西也不一定不好。大多數人都說好,肯定有好的道理;書法創作是為大眾欣賞的,不是給少數人看的。如果只為少數人所欣賞,再“雅”的藝術也是沒有前途的藝術。
(五)

一幅好字,如同大自然的和諧美,各方面的要素均達到協調。字美體現的是人的心靈美。不同時代書法的特征體現出不同時代人對美的追求。不同時代和不同的書體,或如村姑、農夫,或如城市俊男靚女,都有他們自然美的一面。現在經濟發展了,社會進步了,焗油、化妝,甚至戴假發的人也越來越多了,但是,過分地裝扮,反而顯得不自然了,也就沒有了人的真實面目,結果,心靈也就不真實了。書法藝術也是一樣,我們強調繼承傳統,真正學到古人的精髓,學到書法傳統藝術的本質,這是核心環節。如果對古人的技法和書論理解不夠,就一味強調體現個性,也就失去了書法本源的真實美感了。
(六)
書法是中國傳統藝術的核心?!皶嬐础笔菚嬎囆g共同發展的經典論斷。漢字的產生就是伴隨著繪畫而發展起來的。發展到了今天,一些大專院校和研究機構,把書法、繪畫專業分得越來越細,雖然對書法、繪畫某些領域深層次研究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我還是不贊成把書、畫割裂開來研究。當前社會上和藝術領域出現了一些現象,如有些畫得不錯的畫家寫不好書法,甚至寫不好題款,以至于影響了繪畫的整體效果??v觀歷史,像祝允明、徐渭、鄭板橋、黃賓虹、石濤、張大千、齊白石等很多人都是在詩、書、畫諸方面皆有很深造詣的藝術大師,他們為我國書畫藝術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
當今文化呈現多元化發展的態勢,無論學習哪一門藝術,都應該像古人那樣,涉獵廣泛一些。在學習書法的同時,應當學習繪畫;學習繪畫的同時,也應學習書法,以求全面發展,相互影響,更好地體現藝術的廣泛性和厚
重感。
(七)
多年的學書體會是,在學書過程中,要強化“研究”意識,也就是研究書法。不能整天單一練習書寫,更重要的是放在“研究”上。在研究的同時,使得書法線條、結構、章法、布局得到提高。一幅書法作品擺在你面前的時候,專家一看,就知道你悟了沒悟,讀了沒讀,思了沒思,也就是研究了沒研究。如果沒有深入“研究”,你就會越寫越麻煩,越寫越煩躁。寫得多了,固然會產生熟練的效果,但如果沒有“研究”作支撐,那只是熟中生俗,或是熟中生死,這是非??膳碌慕Y局。
(八)
我喜歡京劇。在多年演唱中體會到,會唱是初級階段,能唱能演是中級階段,情景入戲才是高級階段。京劇的一板一眼,一招一式都是很講究的,也是不能怠慢的。寫書法和唱京劇有很多相同之處,都是勝在細微上。凡是不注意細節的人,書法是寫不好的,戲也不會演好。整出戲是個整體,人物與人物之間是相關聯的,互相配合才能演出好的效果,如一個人在演唱時,另外的人要用肢體語言與之配合,使整出戲渾然一體。書法創作也是一樣,一筆一畫,字與字之間都有關聯銜接的問題,通篇只有貫氣才能產生良好效果。所以,我們在書法創作過程中,細節決定成敗,應多看看梅蘭芳、裘盛榮等京劇大師的表演藝術,或許能夠從中得到某些啟示。
(九)
《翰林禁經九生法》云:“書法有九生不可廢忘:生筆、生紙、生硯、生水、生墨、生手、生神、生目、生景?!惫P紙硯墨為書法的基本材料。很多人在習書過程中,習慣了用一定特質的材料,材料變化后就用得不順手了,甚至寫出來的字完全不是原來的效果。除去硯和墨以外,應該養成不擇筆、紙的好習慣。達到這樣一種要求,就要多適應不同類型的筆和紙,基本上掌握它們的特性,用起來也就順暢了。用墨是書法創作中的關鍵因素。古人講,墨分五色,就是講的用墨要豐富,不應呆滯。在習書和創作過程中,墨的干濕、濃淡等都應表現充分,避免單調。書法用墨和繪畫一樣,整幅作品表現出的是墨色的豐富感、立體感。像一幅畫一樣,書法創作的立體效應是和吸收大自然的靈性,形成“天清氣爽,人心舒悅”的環境有很大關系的。
書法的創作是通過手完成的。手通過大腦的支配,由大臂帶動小臂,再通過腕,到手指作用毛筆進行書寫。關鍵之處是達到心手雙暢,即心里所想的能和手協調一致,不出現大的偏差?!吧瘛焙汀吧俊保恰澳耢o思,不急不躁”和“多看多讀,光朗分明”?!熬派毕嗷ブg都有聯系,哪一方面都很重要,不可偏廢。書家應當在這些方面進行深入的實踐和研究,以促進書法創作水平的提高。

(十)
書法技巧訓練的關鍵是,訓練手的靈活性和控制筆鋒的能力。訓練手的靈活性要提高手的敏感度,也就是說手對毛筆提按書寫的感知度,重點是感覺毛筆在運行中對紙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這不是一朝一夕能達到的,需要反復揣摩,反復體會。手的敏感度的大小,決定著書寫質量的高低。
真、草、隸、篆、行五種書體各有各的技巧要求。行書和草書的技巧要求最多也最難。按照書法大家的書寫經驗是各種書體同時練習。比如,工行、草的人,要經常練習一下隸書和篆書,這對行、草的書寫有很大幫助,因為隸書書寫速度較行書慢,可以養成控制筆速的良好習慣。把靜態書寫和動態書寫結合起來,用不同的書體,嘗試著表達同一種內容的不同表現狀態。

(十一)
“臨摹”對學習書法來說至關重要,而且,要伴隨人的一生。不臨摹,肯定是寫不好書法的。“臨摹”就要臨得像,也就是追求“形似”。要讓“筆墨”、“氣韻”、“神采”更接近古人,即從一開始,就是無條件地服從古人。“臨摹”臨得越像越好。臨得越像,說明你對古人書法的結構抓住了,手有感覺了,心能和古人對話了?!芭R”得像是很難的事,很多人認為臨古人的字要加上自己的書寫習慣,這就麻煩了,久而久之,形成習慣,加深了自己的偏見,就很難糾正了。
(十二)
孔子云:“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薄暗馈笔恰笆俊苯K生奮斗和追求的目標。除修煉人的德行和講究仁義之外,為達到人生的目標,“士”要通“藝”,以使其能夠及時調節精神狀態,保持旺盛的精力。做人和習書都是如此,要表現出一種平淡、樸素、自然的心態和狀態方能達到更高的境界。
研習書法,心法、技法應一起鍛煉。二者的一致,標志著人的心性修養的深度。心性修養的層次是由智力、實力、人生境界所決定的。心法、技法一起相融于“自然”,也就是老子謂之“道”,也可稱之為“宇宙大道”。所以,書法創作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清人劉大魁云:“文到高處樸淡意多”,“要當于極真、極樸、極淡處求之?!睍▌撟饕非筮@種“樸”“淡”狀態,以期達到一種“自然流露”的精神境界。也就是說,要達到超乎技法之外的、完全超越了技法的自然流露與升華。抵達這種境界,書寫者的胸懷、性情和喜怒哀樂等,就會從內向外不知不覺地流淌出來,達到“知如何用心方能到古人不用心處,不知如何用意乃為寫意”的超然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