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問題的發起
舍侄送我一套茶具,外包裝金碧輝煌。器皿潔白如玉,足顯這套茶具的雍容華貴??墒窃谕獍b和器皿上都堂而皇之地寫上“大茗坊”3個字。我端詳“大茗坊”啞然失笑。舍侄問我笑什么,我不假思索地說:“這套茶具只供喝粗茶用,不許喝毫、尖、槍、旗一類的早茶是嗎?”舍侄狐疑滿臉。
2 兒時的回憶
御前賢劉玉軒的力著《茶話》一書殺青后,二哥(德和)句“茶話一書傾岳峙”。因讀這首詩。向老父提出疑問:“什么是茶話?”為了對茶話的釋疑。老父教我點讀唐·陸羽《茶經》。當時對《茶經》的內容很多不懂,可是記住了茶的名稱: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月荈。其中“茗”指的是晚茶。俗稱粗茶婆。這是刻骨銘心的記憶。
3 舍侄的執著
幾天后。舍侄來家閑聊。在品茶之余,話題涉及“大茗坊”。他大膽地指出我的記憶值得懷疑,列舉了許多實例:廣州有皇茗茶樓、南昌有茗茶寮、杭州有茗茶萬司、福建有大紅袍茗絲等。說明“茗”就是“茶”的理解不限于福州。可能遍及江南諸省,甚至于全國。他直言不諱地說:難道經營茶活動的大小老板都錯了,只有我老叔的記憶才是對的?
我的意見是:目前經營茶葉生意的老板,可能只注重商業的經營效益,對中國茶文化缺乏深層次的了解,可以武斷地說,欠缺儒商的味道。
舍侄的意見是:經營茶生意的老板分布地域之廣,動用的人手之多,再加上擁有的智囊團,難道他們都不了解茶文化?是以訛傳訛還是約定俗成,很難捉摸。
我的意見是:文字的使用問題,自古以來就有“不怕千人看,只怕一人知”的說法??磥砦抑挥泄路甲再p了。
‘
經過一番唇槍舌劍的較量,舍侄不慌不忙從錢包里抽出一張紙條,上寫:“茗,茶的通稱。如香茗、品茗。錄自《辭?!?合訂本)P580?!边@一舉措說明舍侄有備而來,用辭書的權威來說明我的記憶出了差錯。
4 考證“茗”字
我讀了紙條的字句,并不是即刻噤若寒蟬。我說: “香茗,是用‘香’修飾‘茗’;品茗中的‘品’,是判斷好壞的意思,是對好茗壞茗的判斷。《辭海》中的例句
,沒有錯,不過‘茗’不等于茶?!?/p>
,
舍侄說:“《辭?!穼慕忉屖牵翰璧耐ǚQ。這個‘通’是‘全、遍、徹里徹外徹頭徹尾之謂也’。說白了‘茗’涵蓋了所有茶?!?/p>
這一回是我犯了狐疑。不敢說《辭?!房赡苡谐鋈搿V荒苷f:你是不是抄錄錯了?
為了較真,于是搬來工具書,考證一番:
《辭海》:茗(ming,舊讀ming)①茶芽。見《玉篇·艸部》。一說是晚收的茶。②茶的通稱。如香茗、品茗。
《辭源》:茗(ming)①茶芽。一說是晚收的茶?!稜栄拧め屇尽罚骸皹?,苦茶?!睍x·郭璞注: “今呼早采者為茶,晚取者為茗?!碧啤り懹稹恫杞洝ひ恢础罚骸耙辉徊?。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因采取的早晚而不同名。今茶茗互用。故品茶也稱品茗。
《康熙字典》:茗《唐韻》、《正韻》音“酩”?!队衿罚骸安柩恳?。”《韻會》:“茶晚取者?!薄稜栄拧め尣荨罚骸败??!鼻F:茶葉老者。《颣篇》:“茶晚取者多蘚?!?/p>
《現代漢語詞典》:茗(ming)原指某種茶葉,今泛指喝茶:香茗,品茗。
經過一番查證,《辭?!罚孩凇安璧耐ǚQ。”成了孤證。
另外《茶與茶文化》(科學出版社出版·盧祥之主編):“早采者為茶,晚采者為茗,是指采得早的茶葉嬌嫩。采得晚的茶葉較老??梢娷m然是茶的通稱,但在古時一度偶有老茶之意?!贝竽懙叵颉掇o?!返慕忉屘岢鲑|疑。
5 給陸羽《茶經》作注
經過—番查證。可以為陸羽《茶經·一之源》作注解了:
一、茶:早采者。
二、槚:苦茶。
三、蔎:香茶,也作茶的別稱。
四、茗:晚采的茶芽。
五、荈:晚采的老茶。
上述林林總總,既不敢向《辭?!诽岢鲑|疑,也沒有詆毀商家用字的惡意。只是以純學術的探討。為《茶經》作條注解而已。這些內容,只是叔侄茶余飯后瑣談,沒有廓清社會孝茗惡茶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