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人樂此不疲地評論中國經濟,不僅評論中國的房市,呼吁政府救市,他們還對包括貨幣政策在內的宏觀經濟政策指手畫腳、評頭論足。

經濟評論作為一項重要的信息,嚴重地影響著我們的決策、制度、利益和行為。評論中國經濟,雖然大家都有興趣,產生興趣的具體原因卻未見得完全一樣。
中國的經濟學者評論中國經濟原本就是其工作內容的一部分,必須為之。不過,學者們對中國經濟進行評論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職業性的研究和評論應該是主流的原因,當然,也不能排除基于某種利益動機而進行的“商業性評論”;中國百姓們對中國經濟的評論當然基于自身的利益,因為是中國百姓說自家的事,水平高低、正確與否,無關緊要,出發點是良好的;商人們對經濟評論感興趣的原因非常復雜。商人的本性是追求利潤,好好做生意,賺自己的錢就是了,何以對經濟評論如此感興趣?雖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不客氣地說,商人們不懂經濟學。言下之意,商人們沒有能力評論經濟,至少是沒有資格評論宏觀經濟。然而,中國商人卻樂此不疲地評論中國經濟,不僅評論中國的房市,呼吁政府救市,他們還對包括貨幣政策在內的宏觀經濟政策指手畫腳、評頭論足。
作為職業性原因研究與評論的經濟學者當然有其發表言論的平臺,媒體通常也歡迎著名學者們發表言論,以提高媒體的影響力。普通百姓通常缺乏專業知識,加之人微言輕,他們的評論通常很難發表。說來,還是商人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大商人本來具有明星效應,在這個追逐金錢的社會中,商人頭上的金色光環耀人眼目,當然有影響力。商人們習慣用金錢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用金錢雇傭一些學者幫其說話,開個論壇,發布個什么研究報告,都是輕而易舉的事。前些年就有個資本大鱷特別喜歡花錢請著名經濟學家參加他主辦的各種論壇,幫其在資本市場上的活動套上合法的外衣,現在這條大鱷終于落入法網。而當年搖旗吶喊的著名經濟學家們,今天依然在幫其他商人吶喊。
外國人對中國經濟進行評論者也日益增多,動機也是各有不同。排除那些對理論研究感興趣的外國經濟學家,喜歡對中國經濟進行評論的大都是西方金融機構的所謂經濟學家。拿著外國資本家給的上百萬年薪,每日喋喋不休地對中國經濟說三道四,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幫自己的公司賺錢。他們對中國經濟評論的影響不可小看。這其中有不少是當年從中國出去的留學生,現在供職外國金融機構,與洋人相比,他們更了解中國,在中國也有些人脈,因此,從商業利益出發,這些人對中國經濟的評論,
更具有殺傷力。現在有個新名詞:唱衰。唱衰是常用武器,通過唱衰中國經濟的某個方面,廉價買入某些資源而牟利。前些年,外國金融機構集體唱衰中國銀行業,果然他們如愿以償地以極其低廉的價格購入中國的銀行股份,獲利之豐,連他們的主子都深感震驚!通過唱衰,影響管理層,有時候也是里應外合,戰術上講是合唱。有一年中國一家上司公司勾結注冊會計師造假帳,于是,中國注冊會計師全部會造假的合唱影響了領導,管理層馬上一紙命令:今后凡中國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報告均必須由外國注冊會計師公司見證。一周后,世界著名會計公司安達信因造假倒閉,管理層的那張必須由外國會計師見證的文件成了一個笑話。真的要感謝安達信的造假和破產,否則,管理層的外國迷信會更上層樓,中國的會計業將遭受滅頂之災。
經濟學家原來有一頂美麗的桂冠,太多的利益牽涉,使染上太多污垢的桂冠不再美麗。一些人不是從學理出發而是唯利是圖、指鹿為馬,從而混淆視聽、混水摸魚。中國經濟評論,要看誰寫的,看看出于什么動機。不能因為名頭大,就相信他;更不能因為是世界著名金融機構的什么報告,就盲目敬仰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