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學習的未必是個好老板,好老板卻一定會學習。從哪里學其實不重要,有的從書上學、有的從課堂里學、有的跟自己的員工學、有的跟自己的對手學,還有的從失敗和教訓中學——各自招數不同,可有一樣不會改變:學習,已經貫穿了現代企業家的一生。商海人生,不進則退,不學則廢。
《滬港經濟》記者:你認為對于一個企業領導人來說,學習應該包含哪幾個方面的內容?就你個人而言,最重視的是對哪一門類的學習?
谷慶:一般來說,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強化自己的學習。如果缺乏站在宏觀角度所進行的思考,就容易迷失在自己所埋首的事務性工作中。至于微觀,強調一個“悟”字,善于從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經歷的案例中不斷反芻、總結經驗教訓。這個“悟”字,很重要。
徐薇:對我來說,學習主要是向智者學習、向經典學習、向大自然學習。
朱永裕:我們一直都要向國外學習最新的設計理念,跟蹤國外設計的新潮流,把適合我們的產品引入中國——對我來說,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學習。

《滬港經濟》記者:學習的方式本來就不拘一格,就你個人而言,你的學習方式包括哪些?
谷慶:學習應該成為一種行為和思維習慣。我們應善于隨時隨地去發現自己陌生的、或者在自己的判斷中尚存在誤區的事物,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去“悟”的過程,因此它不應該受到任何形式的制約。
徐薇:說到學習,我感謝自己所從事的行業,是這樣的一個舞臺造就了我學習的機會,尤其是在經營北京、上海這樣的高端人脈市場時,更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對我而言,每一個會員,只要把他服務好,他坐在我面前的時候,就是一本書,因為他們中很多人都是來自各行各業的精英。我只要懂得跟他們交流,學會“讀”人,就會學到很多東西,幫助別人,成就自己。
朱永裕:其實,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為我們學習的內容。我喜歡和朋友交流,朋友中有一些在大企業負責一些重要的工作,如人力資源管理、市場開發等等,跟他們交流,我能更深入地了解這些具體崗位的特點。
《滬港經濟》記者:當今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信息爆炸”,如何及時、準確獲得有效信息成為一個難題,你怎樣解決這一難題?
谷慶:我固定地看幾份報紙、看幾個人的博客。看的報紙包括上海的《新聞晨報》、香港的《大公報》以及國外的《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看報紙注重其事實部分——事件、數據之類,而不輕信報章中的觀點,更傾向于通過對這些事例、數據的分析來得出自己的結論。
至于一些理論觀點與形勢判斷,我會跟蹤吳敬璉、許小年、謝國忠、陶冬這些人的博客。雖然他們的某些觀點不見得正確,但有助于形成我自己的判斷。建議做企業的人不管多忙,每天要抽出半個小時掃描一下網上的新聞,日積月累下來也會形成自己的判斷。
徐薇:我是蠻幸運的,周圍有很多朋友,他們的事業都很成功,有的是企業CEO,有的是老板,不僅自己會看書,而且也會帶企業,他們知道什么樣的書有利于帶企業,從而推薦給我。
朱永裕:我訂了很多刊物,也跟蹤一些網站,那些網站會定期發一些信息給我。信息爆炸的大環境下,我覺得每個人應該根據自己的專業崗位搜索信息,這是最直接、最實用的。
《滬港經濟》記者:學習的廣博與精深似乎是一對矛盾,你困惑過嗎?你會向專業度高于你的下屬學習嗎?
谷慶:知識結構的更新應該按工作的實際需要進行調整,說到困惑,我想大部分人都有,這正是我們不斷去學習和感悟的動力。至于公司內部,我們公司的那些項目經理來自不同的行業,有的在美國的銀行、基金做過,有的操作過規模很大的并購項目。所以我們會經常召集一些會議,請這些項目經理把自己職業經歷中的重要案例拿出來分享。
徐薇:一個老板做自己的企業,需要有自己的經營頭腦、自己的創新方式,但最重要的是找到優秀的人才幫你做事,自己才會有更多的時間來做戰略思考。
朱永裕:東方國家的企業往往有一種理念上的誤區:老板應該是最強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覺得作為一個老板,他的心態應該比任何一個員工都開放,善于傾聽和接納專業人員提出的建議。老板聘請員工,不僅僅是人力資源的簡單累積,而是要吸收他們的專業知識和經驗。
《滬港經濟》記者:目前很多企業高管熱衷于讀EMBA,你怎么看?
谷慶:在商學院的好處是,大家除了資源的共享以外,還可以成為一種精神、靈魂上的朋友——這也許是最重要的。
徐薇:對我而言,之前的舞臺已經給我提供了積累人脈的機會,很多行業的精英都已經是我的朋友了,學習對我來說就是找對人,有針對性地對我進行輔導。假如要我去讀那些課程,我現在寧愿把錢拿去旅游,向大自然學習。
朱永裕:我認為如果做到管理層,都應該去學MBA或者EMBA。管理一個企業有方方面面的問題——生產、銷售、市場、人力資源等等,通過系統地進修,能有效地提升自己的經營管理水平。但我不太認同沒有工作經驗的人從大學校門出來后直接讀MBA。沒有足夠的工作經歷作為基礎,就不可能“有準備地”吸收和理解那些管理理論,容易“紙上談兵”。
從不堪回首的失敗中開悟
文 / 劉 欣

《滬港經濟》記者:在我們的交流中,常聽你說起“悟”,你怎么理解“悟”的含義呢?
谷慶:“悟”是人在提升自己認知水平的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一個人的生活和事業,都是由大大小小的細節、事件和得失結果構成,而“悟”就是對自己的得失、成敗的反芻、歸納,最后上升到理性認識的一個過程。
簡單地說,任何人在做一個決策的時候,肯定會認為自己選擇的是一個最優方案,但時過境遷之后,事實往往會證明當初的決策是錯誤的——判斷與結果,就這樣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人生的很多錯誤和失敗,其實就是這么來的。而且我們也常常發現歷史在不斷地重演著類似的失敗,“在同一塊石頭上絆倒N次”,絕不是一句笑話。
我原來有個同事,曾經是魯冠球的手下。他講魯先生有個特點——萬向集團在發展過程中曾經有過很多失誤,每次失誤過后,他都會把自己關在屋子里一個人沉思,等他自己初步想明白了,就會從房間里走出來,邀請一些專家教授和同行來探討。上世紀80年代開始創業的那一批企業家中,魯冠球或許可以被認作是碩果僅存的一個。悟,首先就是從不堪回首的失敗中去學習。
《滬港經濟》記者:“悟”是需要學習的,有沒有捷徑呢?
谷慶:在我們企業中,收購兼并的項目很多。所謂收購成功,并不簡單指“買入”這個動作成功,收購是否成功,要看若干年后它的實際效應和當初的假設判斷是否吻合。因此,對于每個操作過的項目,我們都會花時間回顧。當初項目啟動的時候,我們是立足當時的條件、資源來判斷未來,而回顧,則是從現今的事實看當初的一系列假設判斷的正確與否。
我在海外讀書,受那里的影響,非常重視假設條件是否成立。比如,假設條件是蓋樓的根基,假設錯了樓必然要塌。而我們對項目進行的回溯,就是檢驗當初的假設是否正確,無論對錯,對將來所要進行的項目都是一種借鑒。我們說學習,從自己的成功和失敗中去學習,是一條捷徑。
《滬港經濟》記者:你一直對在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的這段EMBA經歷念念不忘,它是否是你另一種極富成效的學習經歷?
谷慶:我很推崇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的EMBA。在商學院不僅是老師講,更多的是同學在一起聊。白天上完課,晚上找一間啤酒屋就開始天馬行空地聊上了。比如有個同學是新加坡上市公司的高管和股東,他就會說一些自己職業生涯中的重要事件。他會講自己職業中的那些華彩樂章——當時怎么謀劃怎么運作的,什么東西幫助了他跨出第一步。
除了說成功,商學院同學之間還沒有忌諱,可以開誠布公地剖析自己的失敗和不足。
我們經常被安排到某個同學所在企業參觀,這種參觀不是走馬觀花,而是要深入調查,為他們出謀劃策。像浙江精工、長電科技這樣的企業。他們在我們去之前做了很多準備,把它現在運行狀況都詳細列出來,我們去了就針對這些檢查報告,提出自己的觀點,找出工業流程中存在的問題。我們還真的對這些企業中的工業設計做了調整,很見成效。
說了那么多有關學習的話題,我還想強調一點: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明白這樣一個事實——無論是作為一個企業,還是一個人,都有一種類似DNA那樣的特質,這不是通過學習可以得來的。成功企業的DNA都是融合了它的理念、對社會生活的認識以及做人的標準等等。這種DNA就是企業文化,而企業文化是學不來、抄不來的,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實踐和感悟,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DNA。
把人當作書來讀
文 / 龔 艷
《滬港經濟》記者:你以前是運動員,曾在亞力山大會館帶領中國區業務團隊,現在又經營起自己的卡瑪生活瑜珈會館,而且一路都很成功,你有什么心得和大家分享呢?

徐薇:我以前是中國皮艇運動員,14歲就拿了全國冠軍。后來從湖北大學國貿專業畢業后,就被臺灣輕艇協會邀請去做教練。人生第一份工作在亞力山大,我應聘的是游泳教練,但主管告訴我,你不要做游泳教練,會館未開,你來做銷售吧。我一聽就想,做銷售,怎么做?第一個口音有問題,第二個沒有人脈,第三個從來沒有做過,打電話手都會發抖。但主管鼓勵我試試看。結果一試,第一個月的業績就做到了60多萬。這樣我就有了信心,走上了做業務的陽光大道,且每個月業績都是第一名,創造臺灣奇跡,成為亞力山大第一個“千萬銷售員”。從銷售員到總經理,我相信這與專業有關,客戶會跟專業的人買不需要的東西,而不會向非專業的人買需要的東西。這更與運動員有一種不服輸的精神有關。
這一路走來,我體會到了很多。一個人的價值觀會決定你的道路,一個人的天賦也會決定你的道路。選擇健身這一行,從剛開始的不會,憑借自己的努力,到后來的精通,有努力,也依靠天賦。同樣,專業也很重要,你選擇的道路,必須是自己的專業。更重要的是人脈的累積、信任度及合作心態。放棄亞力山大到卡瑪生活瑜伽會館經營自己的事業,尋求更多合作伙伴,創造更強贏利模式服務客戶是我的使命。
《滬港經濟》記者:你拓展的都是上海體育健身的高端市場,在和這個市場人群接觸中,你學到了什么?
徐薇:這個市場的人都是社會的精英,他們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學習,像人品、管理、思維。我只要懂得跟他們交流、學會“讀”人、多關心別人,就會學會很多東西,成就自己。這些人都是我生命中的貴人。
比如說,甲骨文的前CEO李紹唐就是我的貴人。他曾經告訴我,帶一個企業一定要有五循環,哪五循環?首先要有學習力,有了學習力才有生命力,有了生命力才有執行力,有了執行力才有競爭力,只有具備了競爭力,你的企業才會增值,當你的企業增值后,你又會回過頭來學習。他的教導,讓我受益匪淺,我現在帶領團隊就用這個方法。這些貴人告訴我的許多經驗,我也都告訴我的員工,讓他們去學習和領悟。
《滬港經濟》記者:把人當作書來讀,需要一種好的心態。
徐薇:是的。一個人的心態很重要,不管你走到什么階段,都應該保持一個良好的、謙卑的心態,惟有這樣,你才可以學到更多。就像一塊海綿一樣,可以吸很多水,有一些,也許你現在用不上,但總有一天會用上。
《滬港經濟》記者:學習是為了更好地運用,這方面,你是怎么做的?
徐薇:學到別人的東西后,你需要的是更多的創新。臺灣的亞力山大經營的是大眾化市場,而在上海卡瑪生活瑜伽會館經營的是高端市場,這就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那怎么辦?就要求你必須具備很多的創新,要求你多和相同品牌的異業伙伴合作,只有這樣才會提升你的競爭力。現在我經營的卡瑪生活瑜伽會館,是以瑜珈為核心,創造身、心、靈快樂平臺的會館,只要我覺得健康,有價值的項目都會創新研發給客戶,現時老板大多壓力大、心情較浮躁、高爾夫瑜珈、太極瑜珈、雙人瑜伽等課程專為老板量身定做。同時我們會館做了許多活動,像瑜珈哲學、時尚類、理財或者國學講座,讓會館的文化氛圍更濃。在繁華浮躁的都市中提供會員一片寧靜的空間,讓他們放松身體和大腦,放飛心情和心靈,輕輕松松地學習一點對生活有幫助的知識,實現個人身、心、靈的和諧發展。
學習會帶來意外的收獲
文 / 劉 欣
《滬港經濟》記者:你來自新加坡,經歷了從創業到成功的整個過程,你如何與你的員工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朱永裕:我自己站過柜臺,與客戶直接交流和溝通過。正因為有過這種經歷,我才真切地了解到掌握客戶心理和行為特點有多么重要。我們是經營海外高檔文化用品的,賣給顧客的筆、錢包、名片夾等,動輒300多元一套,賣得非常火,其實就因為內在豐富的設計元素。在設計行業中,文化差異往往存在于你的不知不覺當中——比如說某個來自歐洲的設計,在歐洲接受度很高,但到了亞洲卻不行。因此我一直跟員工們強調,要適應當地市場,了解當地客戶的心理特質。從這個角度來說,員工們向我反饋的來自一線的資訊是最直接也是最真實的,經營的過程中,學習是無處不在的。
上海本地員工的銷售技巧針對性很強,不同的市場、不同的客戶群有不同的特點,他們經常能夠歸納得很到位——客戶是否看重打折、是否喜歡附送的小禮品,是否更重視設計理念……因此我每個月來上海,都要召集大家開會,讓每個人都把自己近一段時間的心得談一下,這無論對我還是對大家,都是一種強化式的學習。
《滬港經濟》記者:你有沒有為員工創造學習的機會?
朱永裕:是,無論什么級別的員工,我都盡量鼓勵他們在業余時間進修學習。員工出去進修學習時,我會適當調整他的工作時間,承擔一些費用。最近我們出了一個新舉措:由公司出錢,讓每一個員工去買一種跟自己崗位相關的學習資料——書或者碟片都行。自己學完以后,大家以座談的形式分享。本來每個人都只看了一本書,而通過這種交流,1個人就等于是看了100本書。
《滬港經濟》記者:作為一個在中國內地發展的新加坡公司,你會很自然地對地域間的差異進行比較,這種比較對你經營公司有多大的幫助?
朱永裕:把中國和新加坡兩地之間進行比較,會得出許多有益的結論。兩地之間互相借鑒,能夠形成一種多元化的經營思路。而且,我會利用在世界各地出差的機會,不斷地通過比較來吸收對我有用的經營思路。
最近我去了紐約,就受到了一次啟發。現在全世界CD銷售量在下降,因為網絡下載蠶食了一大塊過去屬于CD的傳統市場。但我去的這家環球音樂公司,他們的銷售量不降反升。因為他們不像其他人那樣通過唱片公司賣CD,而是在咖啡廳、餐館里建銷售網點——根據不同國度、不同風格的餐廳,播放不同的背景音樂——法國、意大利、阿拉伯的民俗音樂。在特定的就餐氛圍下,這些背景音樂能更好地與環境達成共鳴,自然也會吸引就餐的顧客。我們經常說要尋找一個細分市場,細分市場往往就在巧妙的構思中形成。
《滬港經濟》記者:的確,生活中點點滴滴都是學習和積累。
朱永裕:是的,哪怕是跟人聊天,我也常常會有喜出望外的收獲。我有個朋友,還不到40歲。這段不長的人生里她經歷了大起大落。她當初銷售折合人民幣才10多元的日本貨,因為價廉物美,2、3年內擴張到10多家店。10年前的亞洲金融風暴導致她破產。她經常會向我們說起當初她怎么崛起,又因為哪些原因導致失敗,無論講成功還是失敗,她分析得都很透徹,從中我們也領會到認識市場、了解市場、快速擴張等等我們常說的那些商業術語中的深層次含義,這中間也包括對人的欲求的重新認識。不過更有趣的是,她后來把她自己的事業成敗形成文字,居然成為被很多人追捧的商業乃至人生成敗得失的教材。所以我覺得世界蠻奇妙的,只要不放棄,對自己不失去信心,永遠都有重新站起來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