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流動性聚集在銀行系統,使得以美國為首的全球商業銀行先后放棄原先審慎經營的原則,轉而采取風險較高的投資方式,以便在流動性泛濫的壓力下獲取較高的收益。

美國的次貸危機給國際金融與世界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由于美國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全球經濟增長隨之出現危機。對于這場本世紀以來沖擊最大的經濟危機,我們可以從中汲取什么樣的教訓呢?
對美國次貸危機發生的原因加以分析,大致有以下幾點認識:第一,不能輕易地讓次級信用貸款人利用杠桿進入房地產市場從事投機活動;第二,銀行不能過多地持有風險資產;第三,中央銀行不能采取貨幣政策來調節和控制價格,否則就有可能導致泡沫捅破的嚴重后果。對于以上各點,我們可以進一步分析如下。
2000年美國納斯達克股票市場暴跌,這意味著美國納斯達克高科技股票市場的高額收益率趨于消失,有投資者會產生將存量的高科技股票變現的動機,從而導致大量證券化資產(存量)轉變成為現金流量,結果造成了全球性流動性過剩。
大量的流動性聚集在銀行系統,使得以美國為首的全球商業銀行先后放棄原先審慎經營的原則,轉而采取風險較高的投資方式,以便在流動性泛濫的壓力中獲取較高的收益。全球商業銀行經營模式的變化,為大量的資金進入房地產市場提供了可能性。目前商業銀行的資產結構的普遍現象是:第一,銀行開始為信用度較低的居民大量提供房屋;第二,銀行開始大規模參與風險投資,包括參與次級債券衍生金融市場的投資與交易。
當然,僅有商業銀行經營方式的變化,并不足以導致波及全球的房地產泡沫,事實上,緣起于美國的房地產經濟泡沫,在很大程度上還與宏觀經濟管理當局與居民行為的變化有關。在納斯達克股票市場出現暴跌、新經濟部門(IT產業和互聯網)由高速增長逐步走向衰退時,美聯儲為防止總量經濟增長的下滑,不得不采取貨幣擴張的政策,這又進一步造成了流動性的泛濫,并因此導致居民盈利模式的變化,即當美國聯邦儲備的基準利率下降到1%時,居民們突然發現,面對如此低的銀行利率,到銀行存款還不如向商業銀行貸款,投資類似于房地產這樣的不動產。伴隨著流入房地產市場和與之相關的金融衍生市場的資金總量不斷增加,美國乃至全球的房地產價格也就開始快速上漲,終于導致房地產泡沫的形成。
為了防止房價持續上漲對于經濟的沖擊,從2004年開始,美聯儲開始改變其擴張性的貨幣政策,轉而采取緊縮性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的這一轉變,導致了美國房產價格的暴跌,隨著房產市場的泡沫破滅,美國次級債危機終于爆發。在此次次級債危機中,受損最為嚴重的是美國和世界上具有重大影響的商業銀行。這些商業銀行至少做錯了以下兩件事:第一,這些商業銀行在流動性過剩的壓力之下,放棄審慎經營的原則,開始隨意向那些信用等級較差的購房者提供購房信貸,結果導致信用評級很差的債權持有量大幅增加;第二,商業銀行直接參與次級債衍生市場的交易,大量持有與次級信用房貸相關的風險資產。商業銀行的以上兩個錯誤做法,簡直就是引火上身,所以,只要房價開始下跌,商業銀行就必定會招致大量的壞賬而陷入危機。因此說,商業銀行的這種做法可謂是自食其果。
至此,我們大致可以對開始于美國的次級債危機帶給我們的教訓做以下的總結:美國次級債危機的爆發表明再發達的金融體系,只要疏于金融風險的控制,那么最終總是會產生危機的;美國次級債危機是在全球性流動性過剩的環境下逐漸生成的;危機的根源是商業銀行背離了其基本的經營原則,大規模地參與風險資產的經營與投資;危機的觸發機制是在房產泡沫已經形成的情況下,宏觀經濟管理當局錯誤地運用了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從而輕易地捅破了已經不可持續的泡沫,可謂是錯上加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