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壓力生活?
“不在痛苦中麻木,就在痛苦中發瘋。”有人這樣形容中國迅速崛起的中產階層。他們是社會的上升階層,需要始終保持一個精英姿態:最好的,最好的,永遠都是最好的。不肯放棄,不肯降低標準是他們擁有的特質,M型社會里的身份焦慮和強大的社會關注度既是他們的推動力也成為一種無形的壓力。因為在很多人眼里,你獲得什么樣的地位,就獲得什么樣的壓力,獲得什么樣的焦慮。于是,社會新聞的頭條正越來越多地被英年早逝、猝死、過勞死、因抑郁而自殺等字眼所占據。
美國《財富》雜志曾針對中國1576位高級經理人做過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個人的壓力狀態(包括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心理衰竭水平、壓力來源、壓力應對方式以及對心理調適的看法等等。結果是70%的接受調查者感覺到壓力的困擾。心理衰竭(burn-out)被描述成身體、情緒和心理上消耗殆盡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將體驗到持續的身心疲憊不堪、厭倦沮喪、悲觀失望、失去創造力和生命活力,是身心健康的最嚴重后果。這項調查顯示,中國高級經理人有27%較高的心理衰竭水平。精英分子被看作是社會上最具責任感的一群人,這種責任感成為精英們行動的內驅力,成為自己審視自己的一個標桿,當理想和現實發生碰撞的時候,直接受到傷害的是高知高薪分子的身心。而美國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抑郁、焦慮、失眠、強迫等癥襲擊的往往都是有抱負、有創意、做事情非常認真的人。這樣的特質描述,與城市精英層是不謀而合的。無壓力生活對他們而言難道真的就是鏡花水月嗎?
德國精神治療專家麥克·蒂茲說:“我們似乎創造了這樣一個社會,人人都拼命地表現,期望獲得成功,達不到這些標準心里便不痛快,便產生恥辱感。”有個心理咨詢師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在給某家通訊公司的高管做心理幫助的時候,她要求在場的所有人把手機關掉,安心地放松8小時,但整個培訓場不停地有人出出進進接手機,都說是重要客戶的來電。他們隨時處于工作狀態,焦慮度極高。
成功漸漸背離了幸福與快樂,人們都急著尋找精神寄托,特別是當物欲已經讓他們提不起興趣的時候。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反諷的社會圖景,在我們的少林寺方丈將自己塑造成CEO,將佛教遺產轉變成市場價值時,那些一直掙扎在金錢世界的人開始思考信仰和心靈問題。這的確是因為集體性的精神資源的匱乏。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國的商業世界的發展力量更多的是來自于對物質的饑渴感。中國式的內斂含蓄讓國人更樂于在深夜撥打電臺的情感熱線,聆聽幾句勵志真言,而不是找身邊的朋友訴說。
而財富與幸福感也并不是永遠成正比的。以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心理學家卡尼曼的“前景理論”為代表的人士給出了有異于傳統經濟學的答案:人們是否幸福。事實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很多和絕對財富無關的因素。例如時間性的比較或社會的比較——你周圍的人現在已經都住在更好的地方了,即便你住在別墅里感覺舒服,也不會非常開心:還有“脈沖式”的快樂——長期過著優越的生活而沒有什么變化并不意味著你比一般人幸福,如果不時有一些像旅游、探險這樣的起伏變化,就會有另一番洞天。
人無壓力輕飄飄。但適度的壓力才是前行的動力。當你感覺到有壓力的時候,不妨放下所有的事,讓自己睡個好覺,聽段喜歡的音樂,與好友交談,做一項力所能及的運動,來一次無所牽掛的旅行,或者再簡單不過的就是全身心地享受熱水澡的樂趣。
最根本的解壓之道存在于生活方式之中,即回歸簡單生活。米蘭·昆德拉在新作《緩慢》一書中就這樣感嘆道:“為什么緩慢的樂趣消失了呢?以前那些閑逛的人們到哪里去了?在我們的世界里,悠閑被扭曲為無所事事,其實兩者完全不同,無所事事的心情郁悶,覺得無聊,并且不斷尋找他所缺少的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