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壓力源泉
龍哥的個人主張就是不要給自己找太多的壓力,知足常樂就好。“人生天地之間,猶如白馬過隙,我的格言就是為自己活好每一天,開心每一天。所以我一直努力往這方面走,作為男人要學會放下,可能有些人閑下來就會覺得沒有壓力輕飄飄的,我個人認為機會總會有的,當沒有機會的時候就好好的修身養性,所以基本上就是去健身館,參加一些戶外活動。現代人的壓力有些是自給的,有些則是外界強加的。像我一些朋友在現在如此好的經濟環境下,我倒覺得他們過得挺累的,寧愿陷身于日復一日的瑣事和發展壓力中不能自拔。”在龍哥看來,他們沒有時間去排遣這些壓力。偶爾泡吧,甚至連泡吧的時間都沒有,都在想著下一步應該怎么走。
很多叫累的人經常把壓力牢牢抱住不放手,甚至美其名曰自我實現。所以王石被很多老板羨慕,既做房地產的同時能玩滑翔和登山。但如果學王石那樣做甩手掌柜(其實是只管大的決策),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旅行、運動、聊八卦、瘋狂購物做運動、找地方大喊、暴飲暴食,這些流行的解壓方式可以說治標不治本,僅僅是滿足了人的物欲。就好像給人一針針麻醉劑,卻忽視了心靈的培養,壓力堆在那里并不見減。龍哥覺得改變自己的觀念比流行的解壓方式更有效。不做人上人了,所以也不用吃苦中苦了。人應該追求幸福感,累了有的休息,餓了有的吃,就是一種幸福。但這些一般人的境界做不到,這就好像勸人把錢從錢包里掏出來扔在街上,把跑車送人換騎自行車。
身份焦慮更可怕
在龍哥看來,現代社會中的隱性壓力是很多人覺察不到的,而這種壓力可能恰好是最大的,比如身份焦慮。阿蘭·德波頓在《身份的焦慮》這樣寫到:“只要不覺得羞辱,人完全可以長期過著艱苦的生活而毫無怨言。生活就是用一種焦慮代替另一種焦慮,用一種欲望代替另一種欲望的過程。職業身份的切換也是如此,用下一個職業取代上一個職業,用下一種聲望取代上一種聲望,用下一輪薪水取代上一輪薪水。”他在這里加了一個偉大的定語,在決定前途和命運的職業面前,人人都力爭上游,用物質語言對話是避免羞辱的唯一辦法。
在古代,淡泊名利是一種生活取向,是智者能人的一種向往。諸葛亮隱居在隆中,他不愿意當官,劉備還得三顧茅廬,他被感動了才出來。但是現在的社會,不主張淡泊名利。而主張成功學,這就造成很多本來愿意過一個平常生活的人,不得不去追逐名利。一個大都市。幾代人居住在這兒,每個人對自由和人性的理解與主流文化是有差異的,不同價值觀的思想要沖突,這些又構成一個精神的壓力。浮躁是必由之路
“我們的社會正停留在一個浮躁的物質追求,精神追求自然而然地被忽視與弱化了。這種社會的浮躁和它的經濟發展本身是有關系的,”龍哥引用了一個美國經濟學家曾說話, “任何一個國家都要經歷這樣一個文化躁動和經濟躁動的過程,這個過程看起來不好,但它又是必由之路。很多心理醫生認同這一觀點,現在我們不認為“浮躁”全是壞的”。雖然,心理學所支持的那種來自于靈性的東西會被弱化但是這時候要有聲音讓大家意識到,其實我們可以導致雙向的生活,在工作中我們可以按照成功學去追求,但是還有另外一種生活我們有權去享受。
在工作之余,我們要放棄欲望,我們要去享受返璞歸真的生活。現在很多有錢人跑到農村去追求原生態的生活,這就使得本來是原生態的人覺得差別沒有那么大了:你跟我的生活是一樣的,你吃的東西和我吃的東西是一樣的,只是你在城市里面擁有一些房產而我沒有,但是我并不需要享受這些東西,所以你有和我沒有差別并不是太大。當差別縮小的時候,社會也就開始在和諧了,我們現在正處在付出代價的過程中。
古人的心態與自我定位
在龍哥看來,人生的壓力與困境也許每個人都會遇到,他采取一種什么樣的人生態度,這能夠體現出一個人的價值取向。得意與失意對一個人而言都是很平常的事情,所以大可不必為這份身份上的壓力而自我糾結。比如說蘇東坡,他這個人就擁有一種貧窮,甚至死亡,都不能剝奪的驕傲。他有一種天地跟他自己融通一氣,就是道家所謂“獨與天地精神往來”那樣的一種精神氣質。他曾經在政治上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人,但他又曾遭受過多次的貶官,蘇東坡這個人呈現出的氣質,就是在可以享福的時候就去享福,就去兼濟天下,在落寞失意的時候就去獨善其身,不失他的快樂。陶淵明也是一個有意思的人。他一輩子是沒有做成過什么官的,但是他是一個很坦率、很天真的人,保持著現代人所稀缺的樸素與真純。雖然說李白的浪漫是比陶淵明要張揚很多,但李白永遠是那個杜甫筆下“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的李白,為名利所累。
幸福感的定義
龍哥認為幸福感沒有客觀的標準,可能是我們內心的感覺,而每個人對待幸福的價值認同也有一定差別,所以真正的幸福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人們對幸福的不同解釋。就像名言“真理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不同的對真理的解釋”一樣。首先人要有感受幸福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前提是有良好的自我認同,對現實的滿足感、對生活不帶過高期待。所以,幸福與否在于我們內心的選擇,我們選擇幸福,那么會有一千個理由讓我們愉悅滿足。我們選擇痛苦,也會有一萬個理由讓我們悲傷失落。那么,我們為什么不選擇幸福?當自己的身體與心靈感覺舒適和諧,你所處的社會經濟地位、他人的肯定與贊同就變得并不是非常重要。
相關鏈接
2008經理人壓力調查
日前易普斯咨詢公司公布了2008年中國經理人的壓力狀況。參與調查者來自北京、上海、廣東等30個省市的高級經理人,迄今為止,這一中國國內規模最大的經理人壓力調查已經持續了四次。2007年的調查顯示,七成中國經理人感覺壓力較大,壓力對經理人的工作!生活和身心幸福感的負面影響逐年惡化。同時,四次調查的結果都顯示,中國經理人的壓力始終居高不下,給經理人造成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由此,我們強烈地感受到,對于經理人來說,必須盡快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從行為上促進對壓力的積極有效應對。
壓力水平下降,但仍處于高水平。受到壓力負面影響的經理人越來越多。
1、壓力水平略有下降,但仍有70%的經理人感覺壓力較大,這一比例五年聞居高不下。2007年,70%的中國經理人感覺自己目前的壓力較大,其中感覺目前壓力很大的達24.2%,壓力極大的達3.8%。這方面的數字略低于2006年,但仍處于相當高的水平。從個人特征來看,男性、26~35歲、未婚、本科學歷、工作時間6~10年的經理人,壓力較其他群體更高,感覺自己目前壓力較大的比例分別為72.3%、73.9%、71.6%、71.4%和75.3%。
2、組織氣氛、職業發展、人際關系:困擾中國經理人的三大壓力源。壓力源是指對個人產生壓力的情境或事件。我們從工作負荷、職業發展、工作責任、日常煩擾、管理角色、角色沖突、角色模糊、組織氣氛、人際關系等方面對經理人的壓力來源進行了考察,發現組織氣氛、職業發展、人際關系是經理人排在前三位的壓力來源。
組織氣氛指的是企業內部環境的一種相對持久的特性,包括組織架構及工作設計的特性、團隊的士氣及工作氣氛、組織內部的溝通風格、工作方式,等等。在本次調查中,61.6%的經理人認為“公司的士氣及工作氣氛”是自己的壓力來源,58.9%認為工作中受到“某些不受自己直接控制的因素”影響。
職業發展對經理人而言,主要是指在職業發展階段的晉升機會。61.7%的經理人認為“個人發展的機會”為自己帶來較大壓力。
人際關系包括圍繞工作展開的人際溝通以及工作以外的社會支持性的人際溝通。54.3%的經理人認為“上司的指導及支持不足”、52.8%的經理人認為“工作表現得不到足夠的反饋或認可”給自己帶來較大壓力。
3、壓力對幸福感、工作和生活的負面影響逐年惡化: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壓力對經理人身心幸福感的影響非常明顯。隨壓力水平的上升,低身心幸福感比例也隨之提高。壓力極大的經理人中,37.3%的經理人心理幸福感較低,34.2%的經理人身體幸福感較低。壓力對個人工作的主要方面的負面影響均高于前三次調查。在壓力的影響下,59%的經理人認為工作效率較低,44.2%的經理人認為對工作缺乏興趣,19%的經理人工作失誤增加,16.6%的經理人與上下級或同事關系不良。而99%的經理人的個人生活不同程度地受到工作的影響:工作生活平衡,長路漫漫。
2007年的調查告訴我們,七成中國經理人都感覺壓力較大,壓力對工作、生活和身心幸福感的負面影響也日趨嚴重:工作效率降低、消極情緒增加、身心幸福感連年下降。更為嚴重的是,長期承受工作壓力將導致抑郁。調查結果顯示,在壓力感受極大的經理人中,已經有5.9%的人具有高抑郁傾向。
種種跡象表明,壓力正在侵蝕中國經理人的身心健康。而且近幾年來,這一狀況始終未得到改善,它給經理人帶來的負面影響有增無減。因此,必須盡快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改善經理人的壓力狀況。由此,易普斯咨詢認為,緩解工作壓力、平衡工作生活,應該引起企業和經理人的高度重視。而且,僅僅思想上的重視已經遠遠不夠,必須立即付諸行動。除了經理人本人應該手制定并切實執行適合自己的壓力管理計劃、工作生活平衡計劃(包括休假制度等)等之外,企業還應盡可能為經理人的壓力管理和工作生活平衡提供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并有計劃地為經理人心理資本的提升提供相應的引導和培訓,使經理人始終保持高效、可持續發展的狀態,為企業和社會創造更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