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周期不可抗拒
俗話說:花無常好,月無常圓。經濟發展也是如此。一輪經濟周期通常要包含復蘇、繁榮、調整、蕭條幾個階段。中國經濟也超脫不了這個規律。在經過幾年高速發展之后,在全球經濟萎縮影響之下,中國經濟歷年沉淀下來的弊端集中釋放,面臨嚴峻的困難。誠如溫加寶總理所言:“今年恐怕是中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難在什么地方?難在國際、國內不可測的因素多,因而決策困難。”
中國經濟正處于內憂外患、內外夾擊之中。所謂“內憂”,主要表現為上行一年有余的CPI繼續攀升,今年2月,單月CPI同比增幅高達8.6%。“三駕馬車”中的“兩駕”出口和投資都已放緩,消費拉動又難以大有作為,產能過剩凸現,主要工業品供大于求。同時,公司業績增長減緩可能會影響投資者對股市的信心。目前股市大跌,到3月18日,A股股指距去年的6000點下挫四成多,大有將市場拖至崩潰邊緣之嫌。
令人擔憂的是,在CPI連續上漲如此之久,涉及如此多領域之時,有關方面依然樂觀堅稱是結構型通脹,對整個通脹持僥幸心理,顯然不符合簡單的邏輯,這種對問題視而不見的麻木不仁的態度影響決策的正確性。
而中國的制造業正步入一個嚴寒的冬天。從新勞動法的推出到人民幣的升值,從環保剛性措施到工資普遍性上漲,低成本優勢風光不再,整個行業面臨一個嚴峻的挑戰。
所謂“外憂”,主要表現為國際油價屢攀新高、次貸危機的影響向深度和廣度蔓延,中國經濟難以獨菩其身,人民幣升值壓力增大。中國經濟面臨外部不利因素還有奧運這個敏感問題,某些西方國家把奧運政治化,雞蛋里挑骨頭,所有這些困難。加上春節前意料之外的雪災造成500億的損失,使中國經濟在2008年舉步維艱,面臨嚴峻的考驗。
困難中有機遇
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2008年雖說是中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但仔細觀察、認真分析,困難中也潛藏著發展機遇。
從外部困難來說,美國次貸危機為中國帶來更多的是歷史機遇,眼下正是中國經濟戰略調整的好時機。
一方面,本輪次貸危機中直接受沖擊的是發達國家的金融機構,一個個嗷嗷待哺,急需補血,新興市場資金倒流,恰好是中國高達1.5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重新進行全球配置的絕好機會。
中國投資于發達國家老牌金融機構意義重大,這不僅是因為金融機構的平均投資回報率遠遠高于其他行業,更重要的是,金融業是發達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所在,金融機構在這些國家的政治影響力和話語權極為突出。
管理層似乎已經預見到這種前景,于是盯住大洋彼岸的美國。2007年12月19日,掌握中國主權財富資金的中投公司在北京宣布斥資50億美元購買摩根士丹利發行的到期后須轉為普通股的可轉換股權單位,根據協議,此筆投資轉化為股權之日應為2010年8月7日,在此之前享受9%的年息。按照目前的股權結構,中投將成為大摩的第二大股東。
大摩2007年第三季度的財報顯示,當季巨虧35.9億美元,合每股3.61美元,系其1986年上市以來的首次季度虧損。次貸業務正是此次大摩巨虧的禍首,當季次貸相關損失總計達到94億美元。在摩根士丹利危難之際。中投公司投懷送抱,表現了英雄救美的氣概,是頗有戰略眼光的。選擇投資摩根士丹利,是因為看中摩根士丹利公司長期的增長潛力,特別是其在投資銀行、資產管理等業務上的市場地位。以及在新興市場面臨的業務發展機會。另一方面,次貸危機也為中美經濟軟脫鉤提供了機遇。美國作為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過去十幾年來一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有力拉動者。但是,放眼未來,中國是個新興市場,經濟增長潛力巨大,而美國經濟似乎正在走下坡路,中國不必為其“殉情”,中國遲早必須走上一條以內部大市場為發動機的經濟發展之路。
在次貸危機下,中國可以乘機抽掉美國經濟這個“枕頭”,謹防出口衰退成為中國經濟的死穴。我們要用5年左右時間,全面啟動內需,通過刺激內需提供經濟發展的動力。
從內部困難來說,通貨膨脹的背后是一些產業的振興,比如副食品漲價,糧食的收購價也應當水漲船高,通脹能反哺農業,農民能得到實惠。關鍵是,錢要實實在在地落在農民的口袋里,別讓中間環節給賺走了,別讓亂收費給盤剝了,最后養豬種糧還是賠錢。農民有了錢,就買電視、洗衣機、電冰箱,村村通公路,安有線電視,然后城里的家電企業、公用事業、工程建設就活了,企業有了市場,就業也拓寬了門路。農民樂了,市民就樂了,股民就樂了,因為青島海爾、山東高速、四川長虹、歌華有線也會統統上漲的。
而且以住房、汽車和旅游為代表的消費升級行業將直接受益于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較大的行業供需缺口帶動行業內相關產品價格大幅上漲,促進了該行業的超常發展,并自下而上地引發中上游行業相關產品價格的上漲。
處于中下游的各行業受到成本上升的擠壓,雖然難從通貨膨脹中獲益,但一些市場集中度較高的行業因為具有較強的定價能力,也會將成本轉嫁出去,從而受益于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對于制造業而言。通脹壓力下,生產成本增加,將逼其挖潛改造,走創新之路,提升產品競爭力,在烈火中重生。而嚴格的環保指標又能促使企業“凈身”,提高海外市場競爭力。
把握宏觀調控的節奏、方向和力度
在今年的兩會記者招待會上,溫家寶總理說,“我們必須密切關注經濟局勢的變化和走勢,及時、靈活地采取對策,并且把握宏觀調控的節奏、方向和力度,使經濟既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又能解決大約一千萬的就業人口問題,還能有效地抑制通貨膨脹。”溫總理指出,現在我們提出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是8%,而消費物價上漲指數控制在4.8%左右,就是想找到一個平衡點。要找準經濟發展和抑制通脹的平衡點,掌握宏觀調控的節奏、方向和力度是關鍵。節奏,就是要一張一弛,有收有放。比如從緊的的貨幣政策要有彈性,調整存款準備金率不可“一刀切”,信貸投放可“先緊后松”或“有緊有松”,根據經濟運行實際狀況隨時調節。
方向,就是要緊緊圍繞“兩防”,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采取各種措施撥正航向,不為外界干擾所左右。力度,就是要出拳有力,調控有時候是柄雙刃劍,但兩害相權取其輕,調控的措施要有剛性,吹糠見米,不要左顧右盼,畏首畏尾,以增強老百姓對改革的信心。
而要掌握宏觀調控的節奏、方向和力度,必須在改變經濟增長方式上下苦功夫。要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三個轉變,即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調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技術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政府要放開一些重要資源的配置權力,要釋放資源配置的市場力量。同時不要把GDP的增長作為各級政府政績的主要標志,要把經濟發展后勁、環境保護作為政績主要考核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