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物莊園》這本書里,我最喜歡的動物是那只陰陽怪氣,可內(nèi)心充滿熱忱的驢子。我也犯了大多數(shù)人會犯的毛病——把動物擬人化。然后根據(jù)對這些人的喜好來決定對這些動物的喜好。比如說,豹子很性感,所以我們愛它,還有人為它寫詩。大猩猩聰明又憂郁。熊貓則老實憨厚,更是人見人愛了。豬懶惰,雞濫交,所以殺而吃之不必內(nèi)疚。
可還有一些動物,它們代表的道德品質(zhì)很好,也很有魅力,但結(jié)局仍然難稱完美。比如馬。在《格列佛游記》里,馬可是神的化身,比人更嚴肅、高貴、理性,而且散發(fā)出青草的芳香氣味。我曾經(jīng)去一家著名的馬會參觀,那些專業(yè)賽馬的確漂亮,身材絕佳,一身腱子肉,皮毛油光水滑。馬主們不惜血本,給它們吃最好的定制草料,偶爾還有太妃糖供應(yīng),不過后來我卻聽說,馬是社會性很強的動物。在獨立馬廄里被單獨養(yǎng)大的賽馬一般性格都已經(jīng)扭曲了——就跟人得了孤獨癥一樣。為了緩和這種癥狀,就需要把賽馬們從小騸掉。這樣它們才能在比賽中取得好成績。
再比如牛,雖然勤懇老實,命運卻更加叵測。肉牛天生就是為了圈養(yǎng)被吃,所以一些動物福利法對它們?nèi)蚀扔屑樱?guī)定每天屠宰的牛必須有95%能夠做到一針斃命。這樣一來,屠宰行為幾乎有了點宗教儀式感。而斗牛的宗教意味就更濃了——斗牛士們想盡一切辦法殺死它,并且公開展示殺死的過程,把它變成一場比賽、一個儀式,向?qū)κ值膹姶蠛陀赂冶硎揪匆狻⑺盁o所畏懼地注視它,殺它之后則為它唱起贊歌,表示感謝。這像是原始部落的狂歡。殘忍但是引人入勝。所以難怪有人說,吃肉是一種返祖的享受。
把動物擬人化,這等于認為它們也有靈魂。我老是拿不定主意到底要不要少吃肉或者干脆不吃肉,因為我老是拿不定主意動物到底有沒有靈魂或者有多少靈魂。大多數(shù)人都有我這種糾結(jié),因為關(guān)于這個問題向來莫衰一是。笛卡兒說動物是一種生物學意義上的機械裝置。如果說動物有靈魂,那也只是相當于機械裝置里有電池而已。貓喜歡魚只是因為它餓了,而不是因為它對魚有感情。貓和主人的關(guān)系也一樣。
這語讓所有養(yǎng)貓之人難以接受——咱們可都是把自己的寶貝當作四條腿的人來看待的。如果說我的蘇格蘭折耳貓?zhí)K菲對我沒有感情,她又怎么會每天黃昏時候準時在家門口迎接我下班呢?如果說蘇菲沒有靈魂,她又怎么會死死守著她的3只小貓,唯恐他們受到傷害呢?我和蘇菲已經(jīng)共同生活了3年。我每次看著她蹲在沙發(fā)上發(fā)呆,都會想,她到底在想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