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旅客來說,走出去,在某種程度上就代表國家的形象,自然就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也給美國人留下一個良好的中國人印象。
幾天前乘美聯航飛機回華盛頓,在北京機場。辦理登機業務的機場客服小姐再三提醒:你的隨身行李比較多。最好早點登機擱好行李,不然可能就找不到放你行李的地方了。
“為什么?”我感到很詫異,我隨機行李雖多了點,但也完全符合航空公司的規定啊。
客服小姐笑了:“因為今天到華盛頓的航班滿員。”
難道奧運航運旺季已提前到來?到了飛機上才發現,情況不是如此。機艙里滿當當400多乘客中,絕大多數都是咱中國人,原來現在開通了赴美團隊旅游。這趟航班上就至少有3個旅游團隊,游客接近百人。自然,赴美機票也真有點一票難求了。
中國普通游客殺向美國,也就是最近幾天的事情。幾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談下來,美國取得的一項最實在的成果,就是中國同意開放對美公民旅游。美國人自然樂不可支。美國商務部的數據就估測,到2011年,中國赴美旅游的游客將會增至57.9萬人,有望為美國帶來幾十億美元的收入。但我認為,這還是相當保守的估計,前景可能不可限量。
因此,當幾天前中國旅客首發團抵美時,就享受了“上賓”的待遇。美國國會山為他們開辟單獨通道參觀;美國財政部請他們參觀印鈔廠;商務部長古鐵雷斯還在一艘游輪上為他們接風。我的一位同事說,這種“部長級”接待水平的外國旅游團,在美國還真是從未見到過。
美國官員如此殷勤,看準的是中國游客的腰包,但即使真是腰纏萬貫,中國人赴美也并非就真是“一路綠燈”,至少在過機場海關時,麻煩就不小。
就以我這次航班為例,美國海關人員就應接不暇,加上他們根本不懂中文,麻煩事自然少不了。面對“你來美國干什么?”“你打算在美國待多長時間?”這些例行英文問題,同樣不通英文的中國游客是目瞪口呆,許多老年人更是被折騰得煩惱異常,美國海關人員最后也是抓耳撓腮無可奈何,由于過關進度實在太慢,過關處擁擠不堪。
咳!興沖沖的赴美游客,剛踏上美國領土,就遇到了過不了關的下馬威。或許,這正所謂“萬事開頭難”,中國游客赴美畢竟是新鮮事,難免會出現一些不和諧。但如果真要追究點責任,這也要怪中方旅行團和美方準備太不周。
比如,一些旅行團的導游可能根本沒有經驗,對美國海關過關程序也不甚了解,導致許多中國游客過關登記表都沒填,在海關人員面前急得干瞪眼。美國海關也是官僚習氣,明明知道這二三十人都是一個旅行團,許多人根本不會英文,還硬要他們單獨過關接受質詢。這不是自己找麻煩嗎?
當然,在有些細節問題上,中國游客的“國內習慣”也讓外國人為之側目。比如就在過關時,中國人是看到哪個入關口人少,不用別人招呼,就趕趟似的趕忙排到前面。但在美國,這是不遵守秩序的行為,一般情況下,人們都得等在等待線后,按照工作人員的提示,按序前往各通關口。中國游客不管三七二十一往前擠,搞得美方工作人員大叫“后退后退”。其他國家旅客則搖頭嘆息。
美國商務部長古鐵雷斯在會見中國游客時曾說,希望中國首發團游客在美國感到賓至如歸,同時把在美國的文化體驗、精彩照片以及美國人民的友誼和祝愿帶回家。對中國旅客來說,走出去,在某種程度上就代表國家的形象,自然就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也給美國人留下一個良好的中國人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