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大腦,猶如一座礦山,而“礦藏”便是那種已知或未知的潛能。只是這“礦藏”深藏于大腦之中,往往需要我們自己去發現,并且作深入持久地開掘,才能使其顯露于世,否則“礦藏”便會隨生命的終結而消失。古今中外,雖時運不濟,無依無助,卻能發現自身的潛能并進行深入持久地開掘而終有大成者,數不勝數。現舉二例:

愛迪生小時只上了三個月的學,便被老師以“這孩子太笨,留在學校里會妨礙別人”為由,讓他母親把他領回家。年齡稍大,他便跟父親學木工,但他靠著跟母親學得的一點文化,竟對科學試驗發生興趣,并將其作為終生為之奮斗的事業,克服重重困難搞發明創造,終于成為偉大的發明家,為人類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齊白石出身貧苦,僅上過半年學,他只有利用放牛、砍柴之余,識字讀書,后來又愛上了畫畫。15歲時,父親看他身體單薄,干不了莊稼活,讓他拜師學藝,當了木匠,且一干十幾年。他于一個偶然的機會借得一本《芥子園畫譜》,這本書引發了他極大的興趣。雖已年近30歲,他卻從此立志學畫,經過長期勤學苦練,終于在藝術上取得了極高的成就,成為國畫一代宗師。如果愛迪生與齊白石不能發現自己的潛能,仍然從事原來的職業,他們終其一生,充其量只能是手藝出眾的木匠。
然而,世間許多人忽視了自我潛能的開掘,讓寶貴的“礦藏”深埋于大腦之中,終其一生也未能讓其顯露于世。有的人“順天應命”,或聽從他人的安排,或滿足于眼前的位置,循規蹈距、按部就班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旅;有的人為迫于生計,把一生絕大部分精力和時間用于掙錢養家糊口;有的人只知孜孜追求眼前的利益,為了實現種種小愿望、小目標而費盡心機,不知不覺便白了少年頭;有的人把自己的前程寄托在他人的恩賜施舍上,為得到一官半職不惜拋棄尊嚴與人格……上述人等,有的是懵懂死板,有的是生活所迫,有的是被小名小利障目,有的是被權欲塞胸,故難以有開掘自我潛能之意識。
我觀古今中外凡能開掘自我潛能,終獲成功者,雖然專業有區別,成就有大小,其經歷也各不相同,但是其精神品質卻大抵相似。他們都是敢于“扼住命運的咽喉”的人,故不愿聽從他人的安排,不甘心在聊以謀生的位置上了此一生;他們都是胸懷大志的人,故能夠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舍棄種種既得利益,不為虛名小利所累;他們都是有頭腦、有主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故能夠不被世俗的價值觀所左右,不被種種潮流所動搖,堅定不移向既定的奮斗目標邁進;他們都是不畏艱難困苦的人,故能夠堅韌不拔,在逆境中奮發進取、百折不撓;他們都是胸襟開闊、眼光獨到的人,故能夠兼收并蓄,博采眾長,而后獨樹一幟,在事業上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如此一說,我們會以為開掘自我潛能者都是天才,是人杰,令我們仰之彌高,而他們在事業上所取得的成就,也令我等凡夫俗子不可企及。其實他們所取得的成就,乃是長期堅持不懈地開掘自我潛能的結果。他們起初也是和大眾一樣的凡夫俗子,愛迪生當初跟父親學木工時,誰會認為他是個科學發明的天才?齊白石當木匠時,誰會認為他是個國畫大師?可以說,每一個杰出的人物,當他們尚未開掘自我潛能時,都是和大眾一樣的凡人,并且大多身處逆境,經歷坎坷。這就使我們每個平凡的人有了開掘自我潛能的理由和信心,有了可以效仿的榜樣。開掘自我潛能,是一條自我提升之路,可以使我們的命運不為他人所左右,不需從他人手里討前程。盡管人的天資有別,深藏于大腦中的“礦藏”,或為“鉆石”、或為“金銀”、或為“銅鐵”,只要我們持之以恒,生命不息,開掘不止,就一定會有所收獲,從而使我們生命的價值得到充分的體現。他人的賜予皆身外之物,惟自身的潛能才是誰也無法剝奪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