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發現過駕駛摩托車時戴的頭盔不很合適?眼鏡常常從鼻梁上滑下來?
原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頭部配飾,大多是依據歐美人的尺碼制造的。為了全球16億顆華人頭部及五官的舒適健康,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的一班“現代獵頭族”實行了“中國尺碼”項目,他們用了兩年時間,在全國6個省市搜集了逾2000名中國人的頭部資料,建立了全球首個以中國人為對象的頭部數據庫。根據這個數據庫,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造出了五個“標準中國頭”及“中國眼”“中國口”等示范模型,并且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應用到實際的商品生產中。
不適合華人的產品
中國尺碼項目總監,香港理工大學助理教授羅杰·鮑爾說:“掌握人體的尺碼和形狀是設計成功產品的最重要基礎,準確地量體裁制對各種消費品都很重要,無論設計師、工程師還是建筑師都需要詳盡的頭部和臉形數據,用以設計暢銷的新產品。簡而言之,能夠切合消費者體形的產品是任何成功設計的致勝關鍵。”回想當年,他為外國運動品牌設計頭盔時,發現頭盔尺碼不適合亞洲人使用,令他產生了建立中國人頭部數據庫的念頭。

項目技術主任陳偉賢補充道:“現在我們生產產品時用的頭部數據,多是在20多年前美國人從軍隊中采集的數據,最初的目的是生產戰斗機駕駛員的頭盔。后來被英國等歐洲國家廣泛應用,成為了國際標準。針對亞洲人的生理特征,目前韓國人與日本人都正在做相關的數據搜集,例如韓國便有研究機構在搜集配合內衣設計的人體數據。但是,這些尺碼資料都未必適合中國人。”
收集中國人頭部數據
為了搜集中國人的頭部數據,從2007年開始,理工大學開展了這項名為“中國尺碼”的計劃,參與計劃的研究人員花了約兩年時間,帶著一臺價值90萬港元的“三維頭形掃描儀”走遍內地六省市,采樣地點包括廣州、杭州、蘭州、重慶、北京及沈陽,利用掃描儀及傳統測量方法,他們搜集了超過2000名華人頭形和臉形的三維數據。整項計劃共花費超過600萬港元,其中獲香港政府的“設計資優計劃”資助450萬港元,同時得到多家香港工業機構的資助及支持。
香港理工大學在項目所及的六個省市都有合作機構,由這些機構幫忙尋找樣本,盡量追求數據中男女比例的平衡,樣本年齡介于18~70歲之間,分成18~30歲、31~50歲、51~70歲三組,每組男女各半,還會收集被采樣者的職業、教育程度、出生地、父母出生地、祖父母出生地等數據,方便將來做更深入的研究,例如職業與學歷是否影響頭形等。
首先,“獵頭”小組會將三維頭形掃描儀運往檢測地,再由當地工作人員協助安裝。為研究對象登記數據后,“獵頭”小組會先向他們播放短片,介紹掃描過程及計劃目的。替研究對象拍攝照片做記錄后,“獵頭”小組會為研究對象度量頭部基本尺寸,然后為他們戴上頭套(用來壓平頭發,避免頭發影響激光反射),及在他們臉上貼上14個圓點貼紙,令掃描儀能更準確地探測研究對象的面部特征。
做好準備工作后,“獵頭”小組便會開動三維頭形掃描儀,攝取坐在椅子上的研究對象的頭形資料,最后將數據傳往計算機儲存,整個掃描過程需要約17秒。

科研調查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搜集華人頭部數據是一項創舉,其中所遇到的挫折更是難免。一直參與此項目的陳偉賢回憶說,所遇到的困難主要有兩方面:其一是要向被采樣者解釋,為什么我們要做這個計劃,以及為什么要向他們采樣等。“有些教育程度低的參與者,不太清楚我們在做什么,因而產生顧忌,再加上中國人對隱私方面向來特別警惕,使部分參與者來到現場后又決定退出。”
“就算是面對具備較高知識水平的合作伙伴,也難免發生一些誤會。例如在項目的第一站廣州,合作伙伴是一家醫院。開始時,院內的醫護人員十分擔心X光對人體造成危害,對計劃感到反感,甚至反對我們采集數據。后來經過我們不斷向他們解釋激光機不會釋放出X光,更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又向他們出示了掃描儀制造商簽發的證明書等,才過了他們這一關。”
其二是場地安排上的困難,因為激光機對光線敏感,在大江南北的奔波中,想找一個適合采樣的環境絕不容易。“比如在北京時,我們便動用了六名‘壯男’,才將這部激光機抬上三樓!”
另一名“獵頭”小組成員黃淑琪則認為,居住在城市的人,比如廣州人,可能因為較敏感,對激光機會較抗拒,擔心會傷害自己的身體;反而那些來自鄉村的人,卻沒有太大的抗拒,令她感到意外。
華人的頭部特征
這個項目的結果表明,中國人頭部的長寬比例約為1:0.86,比西方人的1:0.74要闊。約95%的中國人口,額頭頭圍介于510~600毫米之間,平均頭圍約560毫米,比西方人的570~580毫米小,中國人的頭圍又比西方人圓,俗稱“后尾枕”的后腦位置較扁平。
從地域角度看,各地中國人的頭形各有不同,北方人的頭部比南方人大,生活在較富裕城市的研究對象,頭的體積明顯較大,有些落后的農業地區,如蘭州附近地區,研究對象的頭則較小,可能和城市人食物營養較豐富有關。此外,蘭州人的臉形又比另外五個城市的方。

根據上述數據,研究人員建成了全球首個同類型的網上數據庫,并且歸納出最常見的10種華人頭形,制造了五款人頭模型用于展覽,讓市民親眼目睹這五個“標準中國頭”。“在此期間,我們得到了不少參觀者的意見,也有不少廠家問津,啟發我們做了這兩個最新的模型。”陳偉賢興致勃勃地說:“例如以前眼鏡公司做眼鏡架模,所根據的多是文字數據,或由真人重復試戴,既麻煩又未必準確。所以我們做了這個眼部模型,希望對眼鏡廠會有幫助。”
“其后,我們又做了這個口部模型。因為2003年非典肆虐時,曾在香港發生懷疑因醫護人員口罩下滑而染上非典病毒的事件,這引起口罩生產商反思:到底這些根據西方人面形制作的口罩,是否真的適合中國人用?于是,便有了這個‘中國口’模型。”
香港理工大學會免費把分析后的信息供給其他院校研究使用,產品制造商則可以向院方訂購所需模型,模型價格尚未確定,初步擬定頭部模型售2000美元左右。
“除此之外,我們也正在搜集兒童的頭形資料,這是一個領先的研究,就算是在西方人的數據庫中,也沒有這樣的資料。目前,我們已在香港搜集了十幾個‘樣本’,2007年底又去了一次蘭州。要提取兒童的數據有點困難,其一是我們目前用的三維頭形掃描儀是針對成人設計的,收集兒童的數據時,未必精準合用,需要另外訂造新的機器,這里也涉及研究經費的問題。另外,因為涉及到小孩子,家長們在考慮是否讓孩子參加計劃時,會加倍審慎,也會加倍擔心測試對孩子健康的影響。這方面,就要靠我們多做工作了。”陳偉賢說。
冷漠的粗放式生產
項目成果公布后,已有20多家公司與項目組接洽,都是一些想開拓中國內地市場的外國及臺灣地區廠家。也有來自美國的工程公司及歐洲公司希望他們分析中國人的手形與腳形資料。預期將有很多行業的設計師對這些人體測量資料感興趣,因為這些頭臉數據可應用的范圍廣泛,其中包括:
醫療產品業:為患傳染病的兒童設計適合面形的面罩和過濾器;為醫護人員設計保護性器材及頭戴式先進微型外科手術工具等。
光學工業:據理工大學眼科光學學院早前一項研究顯示,超過70%的華裔學童需要佩戴眼鏡。同時,掌握人體工程學資料也有利于設計無須驗配的光學產品如太陽鏡等。
運動業:在設計自行車、摩托車和踏板車頭盔及保護眼罩的過程中,都需要應用人體工程學資料。
娛樂及通訊行業:人體工程學數據有助于設計耳機、虛擬現實游戲機的控制器以及頭戴式顯示器等。
對于香港理工大學這項不惜工本的研究項目,理工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兼太古講座教授洛蘭·賈斯蒂斯說:“‘中國尺碼’數據庫所引起的廣泛關注,顯示全球消費品制造商均看準中國市場,并鎖定這是個不容錯失的大好市場。”
對于內地廠家的冷淡反應,陳偉賢卻難免唏噓:“內地制造業至今仍流于粗放式生產,要求快、要求成本低,很少會用上精確數據,更遑論投放研究。”
“據我所知,有些廠家在生產用品時,甚至會抱著‘我是制造者,又不是使用者,你戴得舒不舒服與我何關’的心態。至于廣大用戶方面,目前對于‘戴得舒服、戴得合適’的要求也較低,造成了國內尺碼標準化進程大幅落后國際的狀況。而一旦商品經濟走入成熟階段,這種心態便要不得了。中國與亞洲是一個很龐大的市場,長遠看必須有自己的數據資料,不可能總跟隨在外國人的標準后面。”
中國商品標準化仍有一段長而艱巨的路,但國人有一種“要做也要自己做”的倔強心態,例如浙江大學,便正在進行一項與“中國尺碼”相類似的身體數據研究。
(摘自《世界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