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人往往對職業評價摸不著頭腦。
超過七成的上班族想當記者,但記者們卻把自己描繪成“新聞民工”,身心疲憊、四處奔波、天天熬夜、收入微薄,就差爬塔吊了。公務員說自己是壓力最大的職業,但報考公務員的人數和報考比例年年創新高。國企CEO很郁悶,都是管理人員,為何比外企要差上一大截?外企CEO也不痛快,為何壟斷行業的中航油沒啥競爭,CEO年薪卻可以拿到2350萬元?
在這種情況下,有一份報告你不得不讀,那就是中國社科院在2001年做的《職業聲望調查》。雖然已經過去7年,但其中仍有不少耐人尋味的東西值得今天參考。80個職業分門別類,基本上囊括了當時人們的所有想象。這項評定由教育程度、職業收入、勞動技能、支配能力等等復雜因素所決定。
下面我們試圖給出這樣一些標準:
法則一:當然是錢。
當曬工資成為最熱炒的網絡現象,當壟斷行業的工資構成成為人們討論的焦點,當通脹讓你每月拿到的錢都會短一截,那么,錢就成為職業的第一標準了。何況,工作或者職業的原始目的就是賺錢。
問題在于,工資是錢,獎金是錢,福利收入和隱性收入也是錢。國企員工的工資單名目繁多,上市企業的員工們在計算著自己的期權,大多數企業員工則在納悶:為何國家統計局總是說全國城鎮職工平均工資不斷在漲,而自己的工資單數字卻紋絲不動?
法則二:美譽度。
美譽度對于職業的作用就像緋聞對于明星的作用,沒有的時候想要,有了又不想。大學教授顯然比中學教師更有美譽度,而工程師自然比技術員聽起來更好聽,影星比電視劇明星高級,CEO要比廠長更現代。
職業的美譽度還受著當時一些社會環境的影響,同樣一項職業很有可能在短時間內經歷美譽度的幾起幾落。
比如,醫生。白衣天使、救死扶傷……你盡可以舉出很多的贊譽之詞,可同樣,簡單的一起事件也可以讓這些詞改換成:紅包、黑幕、回扣、醫療事故等等負面評價。
職業的美譽度就是這樣模糊并善變。
法則三:可持續性。
很多女孩子去當空姐是因為想張揚自己的青春,很多二三流明星最終發現幾年出不了頭就意味著一輩子出不了頭。一個職業能不能擁有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能干多久。雖然,我們看到模特最終成為了模特經紀公司老板,空姐變成了地勤,記者都當了主編,服務員自己開了小飯館,明星都開始寫回憶錄了,但這也只能認為是他們利用了職業資源成功轉行,而不能說是原來的職業本身具有可持續性。趁年輕撈上一筆固然是一種走法,但更多的人喜歡可以一直撈。
法則四:權力和影響力。
簡單地說,就是能不能影響別人的生活。
一個大學教授可以決定一個學生未來的3年是在格子間朝九晚五還是讀研究生。一個明星可以讓500個粉絲甘愿到機場出口去等上一天,而一個狗仔隊則可以讓這個明星張皇失措地擋住自己的臉。
在改變別人生活的力量中,以不被人察覺的方式出現的是影響力,以顯而易見的方式出現的就是權力。比如,無論是不是“史上最牛”,釘子戶和媒體都不可能真正影響到別人的生活,真正的主角是政府的拆遷主管部門和房地產開放商,盡管他們一度被弄得灰頭土臉,但是別忘了,讓你成為“釘子戶”的是他們,讓你成為“史上最牛”的也是他們,讓你最后消失的還是他們。
法則五:技術含量。
雖然職業不分貴賤,但人們總還是懷著一點點技術崇拜的心態。能夠成為工程師自然以為你擁有著較高的教育背景和技術水平,這些都代表著你在這項職業上的前期投入足夠多,自然也就引起對這項職業的產出預期。
判斷技術含量的一個簡單標準就是準入門檻。人人都可以當小商販,所以小商販比百貨公司經理的技術含量低;很多人都可以當IT工程師,但能進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只有800多個。
另一判斷標準則是職業的名字,英文比中文高級,中文里字數多的比字數少的高級,新詞匯比舊詞匯高級。所以人們便開玩笑將小偷改叫做“夜間物流工程師”。
和技術壁壘相對應,還有一些非技術壁壘的標準。同樣是做職員,打打報表、發發傳真,在普通公司做和在中國移動做顯然不同;同樣是考公務員,監獄管理局和煙草專賣局可是兩回事。可以總結的規律是:如果你的單位擁有人所皆知的簡稱,那么它基本上就是份好職業了。
(摘自《新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