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8日,非洲國家馬拉維與交好41年的臺灣斷交,同中國大陸建交,兩岸外交拉鋸戰再度一觸即發。
馬拉維內閣消息稱,馬國總統莫泰加已同意與臺灣斷交,轉而與在非洲南部已建立有力根據地的大陸建交。與此同時,馬拉維國會事務部長和能源與礦業部長在兩名外交部高官陪同下前往北京與大陸簽署《諒解備忘錄》,為兩國建立全面外交關系鋪路。
2008年1月初,馬拉維拒絕了臺灣“外長”的訪問,聲明“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臺灣島內高層說,馬臺關系破裂的主因是,大陸承諾投下“數十億美元”,除協助馬拉維進行天然資源開發,還投入該國基礎工程建設。
馬拉維是承認臺灣的24國中最大一國。目前,臺灣“邦交國”已減少為23個,主要是非洲、中美洲和太平洋貧困小國。
將馬臺斷交事件放在北京日益增長的政治、經濟和外交影響這一廣泛視野下解讀,美國一家研究機構發表報告稱,中國影響力擴張是通過“外交、貿易和投資援助”實現的。而對東南亞地區等美國歷來“不重視”的地區尤其明顯。此外,海外華人團體的規模和實力不斷壯大,“長期以來,在各國經濟、社會和文化領域中發揮了積極重要的作用”。
長期以來,中國給予緬甸、老撾和柬埔寨貧困國大規模經濟援助,還為越南提供優惠貸款建造鐵路、水電工程、發展造船業。
“9·11”后,美國試圖與世界上最大的伊斯蘭國家印度尼西亞建立良好關系。但中印2005年簽署《戰略合作聲明》。甚至美國歷來的盟友菲律賓,也同北京簽訂了重要經貿協議。
(摘自《海外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