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食品安全問題已經引起了國內外的高度關注。今年的“三鹿奶粉事件”禍首在于向奶中加入了三聚氰胺,改變了牛奶的“天然”組成。業內專家指出,在糧食生產及加工、包裝和經營過程中,會產生多種形式的食品安全問題,如細菌、寄生蟲、病毒和真菌及其產生的毒素所造成的微生物性危害,環境中自身有毒物質砷、氰化物等產生的危害,有毒化學工業品或放射性廢棄物或其他潛在的污染源對食品造成的污染等等。從農業生產來說,過量或不正確使用肥料、化學合成的農藥和獸藥,以及在動物飼養中使用了污染的飼料等等,都會在食品生產鏈中產生食品安全問題。
食品安全問題的根源
目前,在我國農業自然資源相對貧乏、人口眾多的歷史局限之下,我國農業發展的基本目標是高產。過量施用化肥農藥不僅是食品安全問題的始作俑者,而且是我國生態惡化和環境污染的元兇之一。在追求高產的常規思路指引之下,農民大量采用化肥、農藥、農用薄膜和飼料添加劑,有毒有害物質污染農產品。而根據物質不滅定律(物質不滅定律是指物質不會消失,只會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或者說,只會從一種存在形式轉換成另一種存在形式),這些化肥農藥不僅會殘留在耕地中,最終還會順著能量鏈和食品鏈進入人體,危害人類健康。我國耕地化肥平均施用量是國際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1.93倍。

中科院院士朱兆良指出:我國農業中使用化肥的強度居世界之首。據農業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施用在農作物、果樹、花卉等方面的化學有毒農藥約占95%以上,我國農藥使用中以甲胺磷、敵敵畏等高毒農藥用量最大。有許多農戶為降低成本,偷偷使用國家禁止、但價格低廉、高毒、高殘留農藥的違規現象時有發生。我國耕地農藥殘留率達60%#12316;70%。農藥對兒童和青少年健康影響尤其大,據我國學者調查:兒童和青少年最易受農藥毒害,因為未成年人的神經系統和免疫功能不完善,更易受致癌農藥的毒害。2005年新華社報道,每年我國消費者因食物殘留農藥和化學添加劑中毒的人數超過10萬人。目前為止,我國仍是世界上第一大化肥的生產國和消費國,第二大殺蟲劑的生產國和消費國。
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
所謂有機農業,是指在生產中不采取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任何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生產技術的關鍵是依靠有機肥料和生物肥料來滿足作物生長對養分的需求,同時必須利用生物防治措施。有機食品則是根據有機農業生產要求和相應的標準生產加工,并通過獨立的有機認證機構認證的農副產品,包括糧食、蔬菜、水果等。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營養衛生知識的普及,人們不斷更新食品質量需求觀念,從而更加關注食品安全質量。有機食品逐漸在人們日常消費中占據越來越高的比例。生產有機食品的有機農業作為新的生產方式而成為世界環保農業發展的關注點,在近70年的發展過程中,從生產技術、認證體系、監管和跟蹤體系、市場化運作和綜合效益等方面逐漸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市場運作模式,為有機農業持續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2007年,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大興區建立了全國最大的有機農業生產基地。該基地集有機農業觀光采摘、有機畜禽養殖、農業廢棄物處理、有機農業生物能源轉換、有機農業體驗和技術輻射為一體,為有機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典型示范。
近年來,北京市延慶縣以北京舉辦奧運會為契機,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態優勢,積極倡導發展有機農業。目前,延慶縣已經建成有機農業基地和有機轉化基地10余個,遍及山前平原和盆地等不同地形區,成為首都重要的蔬菜、果品、牛奶等有機農產品的產地。更為重要的是,在這些有機農產品基地的輻射帶動下,附近更多的農戶開始從事有機生產。依照現有發展趨勢,至“十一五”末期,全縣有望形成萬畝有機菜田和萬畝有機果園,有機青飼料和有機奶的生產能力也將極大提高。
據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的統計,目前全世界用于有機農業生產的總面積達到3040萬公頃,其中,中國達到230萬公頃,僅次于澳大利亞、阿根廷,排名世界第三。取代以往以增加資本投入和大量使用化學投入物增加糧食產量的做法,采用促進資源保護和再生的有機農業生產方式,是可持續提高農業生產、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一條可以實踐的途徑。
作為中國唯一獲得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合會認可的有機認證機構的總工程師,國家環保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周澤江表示,積極發展有機農業,不僅有利于實現我國有限資源的持續利用,有助于解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有益于實現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有效結合,提高人們的食品安全和健康意識,而且有利于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推進農業產業化與市場國際化進程,有效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能力,突破國際貿易綠色壁壘的限制,加速我國農業產業的戰略性結構調整,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