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文
博士、北京市農業機械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設施農業工程技術與裝備的研究。2003年入選北京市農口百名專家名錄,同年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北京高級專家人才庫、中國當代農業高級專家,2006年入選“北京市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并被推薦為國家級候選人。

1999年從北京林業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后,張曉文來到了北京市農業機械研究所,開始從事設施農業方面工程技術與裝備的研究。從過去簡易的塑料大棚到如今的智能溫室,10年間,張曉文見證了我國設施農業的快速發展。對于設施農業在現代化農業發展中的作用,張曉文有著深刻的認識。
記者:能不能簡單介紹一下您目前主要從事哪方面的研究?
張曉文:我目前主要從事智能溫室的研究。作為設施農業的主要載體,智能溫室具有優良的綜合性能和極強的生產性能,使一年中各季節、各時期都能實現菜、花、果或苗木等優質農產品的生產。
記者:那么,怎樣才能使智能溫室滿足作物生長的各種條件呢?
張曉文:這主要通過智能溫室環境調控系統來實現。智能溫室環境調控主要是根據外界環境的溫度、濕度、光照以及風速、風向、雨量等氣候因子,結合溫室內所生長植物的特點,基于溫室作物專家系統和用戶參數設定,通過一些控制措施來調節溫室內的溫度、濕度、CO2、光照等環境因子,創造出適合作物生長的溫室生態環境,即根據作物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求制定出相應的調控標準,通過對溫室環境參數的實時檢測,將測得參數與設定參數進行比較后自動調整溫室內各個控制設備的狀態,使各項環境因子達到既定要求。
記者:您的新星項目是不是關于智能溫室的?
張曉文:是的。我的新星項目是“現代化連棟溫室環境智能化控制系統的研究”。該系統是在農業計算機自動控制系統平臺的基礎上,用高性能的可編程控制器設計的農業專業化控制系統,可用于溫室氣候環境控制、大田或果園的灌溉系統控制、畜禽舍養殖環境控制等不同的農業領域。
該系統綜合吸收了當今國內外溫室環境控制系統的優點,針對目前我國大型連棟溫室環境控制水平低、缺乏經濟實用的環境調控系統,而國外產品價格昂貴、不完全適合中國國情的現狀,是結合我國國情和氣候特點自主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設施農業新產品。
記者:這個系統有哪些主要特點呢?
張曉文:該系統集多學科于一體,采用現代傳感器技術、PLC智能控制器及全中文的組態軟件,結合作物專家系統使溫室環境控制水平得到全新的提高,填補了國內該項技術的空白。具有運行費用低、結構合理、調控設施完善等特點。
該系統不僅為植物提供一個理想的生長環境,而且環境控制設備與手段先進,環境調控能力強,機械化程度高,可顯著改善溫室氣候、減少病蟲害、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降低勞動成本,為綠色農產品的工廠化生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目前已在全國各地得到廣泛推廣。
記者:您如何看待設施農業在現代化農業發展中的作用?
張曉文:靠天吃飯、土里刨食,是我國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形象比擬。而設施農業通過現代工程技術,人工創造小氣候環境,打破了傳統農業作物受地域和時季限制的瓶頸,而且通過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了單位面積的產量和效益,是引導農民走上致富路最有效、最持久的途徑。作為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民收入的主渠道,設施農業必將為我國現代化農業的發展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重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