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1828-1905),法國科幻大師。1828年2月8日出生于法國西部海濱城市南特,成年后學習法律。但在巴黎求學期間,凡爾納并不喜歡法律,卻酷愛文學藝術,一直嘗試著創作劇本,可惜始終未能上演。
在創作過程中凡爾納嘗試地理學融入文學創作。于是他便利用一年的時間創作了《氣球上的故事》等作品。他的作品很早就被譯介到我國:《地心游記》、《從地球到月球》、《環繞月球》、《海底兩萬里》、《神秘島》、《八十天環游地球》……全都十分精彩,令人愛不釋手、反復品味。
1866年,一名法國博物學家赴美參加科學考察,想要搞清一個近期經常出沒于海上的怪物。隨后他又應邀登上一艘美國驅逐艦,試圖消滅那個怪物。結果在交戰當中,怪物無恙,驅逐艦反被重創,博物學家和他的隨從等人都成了怪物的俘虜。直到這時,他們才知道所謂怪物原來是一艘不為人知、名為”鸚鵡螺“的潛艇。
潛艇艇長尼摩對博物學家等人熱情款待,但為了保守住自己的秘密,永遠不許他們離開潛艇。博物學家等人只能跟隨潛艇在海洋各處周游,直到10個月后才僥幸逃脫,把這一秘密公諸于世。
這就是法國著名科幻先驅儒勒·凡爾納那部著名的、后來被很多人認定是預言了潛艇的《海底兩萬里》的主要內容。
對于所謂的“潛艇”預測,很多人不但深信不疑,而且熱心協助其以訛傳訛。其實想要搞清這一問題十分簡單:只要查一查潛艇的發明時間,再查一查《海底兩萬里》的創作和出版時間,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首先我們知道,著名的《海底兩萬里》(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問世于1870年。
現在我們不妨再來回顧一下潛艇的發展歷史:
早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美國人D.布什內爾就建成了單人操縱的木殼潛艇“海龜”號。這艘潛艇構造簡單,通過腳踏閥門向水艙注水,僅能潛至水下6米,在水下停留不超過半小時,航速也只有3節左右。1776年9月,“海龜”號偷襲泊于紐約港的英國軍艦“鷹”號,雖未獲成功,但首開潛艇襲擊軍艦之先河——在這一壯舉發生18年后,凡爾納的祖父母才得以成婚。
人力潛艇自然限制了潛艇的發展,而蒸汽機的問世催生了機械動力的現代潛艇。1801年,美國人R.富爾頓建造出了“鸚鵡螺”號潛艇——也許正是這艘潛艇,激發了凡爾納的想象,成為了《海底兩萬里》中“鸚鵡螺”號的最初雛形!
當然,凡爾納的“鸚鵡螺”號與富爾頓的“鸚鵡螺”號有著極大的不同——富爾頓的“鸚鵡螺”號,長僅7米,4人操縱,可攜2枚水雷,在水上以風帆為動力,在水下則通過水手手搖螺旋槳推進器推進;而凡爾納的“鸚鵡螺”號,體態巨大,人員眾多,最深可潛至16000米,同時以電為動力,而電源則來自海洋中取之不盡的鈉!
以蒸汽機作為潛艇的動力依然限制著潛艇技術的發展,設計者們繼續為潛艇尋找著更好的動力裝置。1886年,英國建造出使用蓄電池動力的潛艇,航速6節,續航力約80海里。自此,電動推進裝置為潛艇展現出廣闊的前景。有意思的是,這艘潛艇也被命名為“鸚鵡螺”號——不知道所謂的“潛艇預言說”,是否就是由此產生的靈感?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各國海軍更加重視新型潛艇的研制。核動力和戰略導彈的運用,使潛艇發展進入了新階段。1954年,美國建成的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下水服役,并于1958年成功地首次從冰層下穿越北極。該潛艇長近百米,水下排水量4000噸;采用核動力裝置,功率逾萬千瓦;水面和水下航速分別為18節和20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艘核動力潛艇也被命名為“鸚鵡螺” 號——不過這時,凡爾納已經作古整整半個世紀了。
綜上所述,我們就完全揭開了凡爾納預測潛艇的真相。
事實上,對于科幻小說的意義,許多人有著許多不同的看法。但是,就文學之根本來說,有一點一定要搞清楚:一部優秀的科幻作品,也許能夠起到普及具體科學知識和對未來進行準確預測的功能,但是,這兩點決不是科幻文學必須承擔的義務。
(責任編輯 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