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國家的大型銀行紛紛倒閉之際,唯獨非洲在新興市場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受害較小,可以預見,這必將產生長期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影響。
世界金融危機可能會削弱非洲同西方的聯系,并推動非洲轉向新興市場,尤其是中國。
世界的殷勤和山姆大叔的焦慮
中國和海灣國家一直對非洲青睞有加,目前還看不出他們態度轉變的跡象。事實上,非洲領導人們仍然喜歡將他們的大陸比喻成有著豐厚石油和礦產嫁妝的美麗新娘,享受著世界的殷勤奉承。畢竟,不只是中國一個國家排隊等著購買這些誘人的石油和礦產(銅、鐵和鉆)。
金融危機發生后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一些國家和組織迅速會晤了非洲大陸的政治首腦們,以贏得他們的好感。這幾乎是2006年11月中非首腦會議的翻版。
類似的事情過去還有很多。去年12月份,在里斯本舉行了歐盟與非洲首腦會議,今年3月,在德里舉行了印非首腦會議,5月非洲大陸的首腦們在東京受到了熱情歡迎。
在非洲,中國是最有名的新合作伙伴,但是在肯尼亞和蘇丹等國,印度的影響力也毫不遜色。馬來西亞也一直在非洲進行投資。
這些東方國家在非洲日益上升的影響力和野心已經迫使美國從擔憂轉為實際行動,山姆大叔認為在其勢力范圍——非洲,其影響力不能被超越。
據悉,美國計劃在未來10內從非洲進口的石油至少占其進口總量的四分之一,從而減輕對中東的依賴。美國一直重視幾內亞灣,尤其是尼日利亞,但是也參與了安哥拉的國內事務,因為該國有可能成為非洲最大的石油生產國。
美國在非洲的利益覺醒也源于政府的反恐戰爭,美國政府已經向許多非洲國家提供了金錢和武器,希望他們幫助打擊伊斯蘭武裝分子,他們尤其重視橫跨撒哈拉沙漠和沙漠邊緣的國家。
這筆軍事和外交上的橫財令部分非洲國家安心成為美國反恐戰爭的前線。埃塞俄比亞和肯尼亞就是典型例子,他們是受伊斯蘭恐怖分子威脅的索馬里的鄰國。馬里和尼日利亞也是美國反恐戰爭的受益國,不過他們境內的威脅沒有那么明顯。
轉向中國
《亞非機密》(Afnca-Asia Confidential)的一位責任編輯表示,金融危機將使東方的吸引力超過西方的光環,世界金融重心將逐漸從西方移至東方。“非洲國家的出口貿易將更多地轉到東方國家,因為他們意識到,西方市場每況愈下。非洲國家得重新適應市場環境,因此你會發現,非洲對西方國家的興趣轉移了。”
但有分析人士指出,因非洲也在尋求與俄羅斯、巴西等國的合作,而且中國對非貿易規模已經很大,這些因素都導致中非投資增長空間受到制約。
世界銀行非洲地區首席經濟學家尚塔亞納恩·德瓦拉賈近日表示,金融危機可能導致西方大幅削減在非洲的資本流通,這些投資是近年來非洲大陸發展的重要動力。他指出,由于各國將精力集中到應對本國金融危機,人道主義援助也可能受到擠壓。
中國在此次危機中受到的沖擊不大,經濟發展的勢頭似乎并未減緩。雖然GDP的預期已經下調,但是中國的經濟增長今年仍將達到8.5%至9%,這意味著,北京仍然需要非洲的石油以及其他商品,以滿足快速工業化的需求。除此之外,非洲的食品和農產品出口地位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據中國官員預測,今年中非貿易額將達到110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0%。南非研究機構Frontier Advisory主席Martyn Davies指出:“西方資金正從新興市場撤出,返回到傳統的資本管理投資模式,但是中國的投資力度保持不變。”
雖然很多分析人士指出,中國投資規模不會有太大改變,長期戰略還主要圍繞在保證原材料供應和大型基礎設施建設上,但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中國在非投資空間所剩多少還不好說。
渣打銀行非洲研究部門負責人Razia Khan認為,印度、俄羅斯和巴西會繼續加大投資力度。她表示,部分人提出金融危機為擴大中國同非洲的接觸、排除其他國家的利益提供了有利條件,但是這種說法的準確性值得商榷。
Khan提出,即使西方的資金枯竭了,海灣國家的主權財富基金也將非洲視為投資熱土。
“來自海灣國家的投資者們堅持認為非洲被世界低估了。”標準銀行非洲部門負責人史密斯認為,過去數年,中國的巨額投資已經大量涌入非洲,很難再有比較大的新作為。 “據統計,中國在非洲的投資總額已經超過300億美元,主要用于能源建設和礦產開采項目。”
“在那些中國過去已經取得優勢的項目上,所謂的新機會意義不大。”史密斯表示,“我認為,中國現在也面臨結構性問題,受到工程師數量的制約。”
不僅如此,史密斯提出,中國的金融體系并不是完全與世界隔絕,不可能完全不受金融危機影響。“我們身處一個衰退的連鎖鏈條中,非洲和其他地區都將受到影響。中國現在是一個出口導向的國家,對中國來說,非洲的投資環境不怎么好,他們的需求將減少,我絕不認為新興市場的經濟能與其他市場脫鉤,而且長期看來西方在非洲基礎項目投資減少的說法被過分夸大了。”
中國殖民非洲?
西方國家的大型銀行紛紛倒閉之際,唯獨非洲在新興市場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受害較小,可以預見,中國必將提高在非洲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影響力。
有評論說,西方在非洲的政策不甚成功,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西方喜歡在經濟援助時套上政治條件,比如實行民主化、建立法制國家等等。這在非洲人看來是一種難以接受的傲慢,是殖民主義的翻版。
而中國在非洲政策上喜歡宣稱援助不帶任何條件,這是非洲喜歡同中國合作的原因之一。對于許多非洲人來說,他們有與中國相似的問題,但中國在短期內成功地使大量人口脫離了貧窮,他們希望在中國出現的經濟奇跡也發生在非洲。
《南德意志報》去年就曾經發文指出中國在非洲的心理優勢:“非洲政府向中國人伸出了雙臂,到處都是一片對遠東老大哥的熱情。這使中國在爭取非洲國家的競爭中擁有幾乎不可戰勝的心理優勢,以這樣的優勢,中國在非洲無往不前。”
考慮到中國2007年已經超過了前殖民國家法國,成為繼美國之后的非洲第二大貿易伙伴國,不少人借金融危機之機重新提出了中國是否在非洲實行“新殖民主義”問題。
債務和發展非洲論壇框架(AFRODAD)近期對中國在津巴布韋、安哥拉、馬拉維和贊比亞的存在和作用進行了研究。他們對中國在非洲的影響提出了疑問:中國在非洲的崛起,是利用基于政治互信和相互交流原則的非干涉政策之名而默默地進行實質上的重新殖民化,還是中非雙方的共贏?
AFRODAD的部分人士認為,中國與“布雷頓森林”機構(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樣傳統的借貸者并無不同,中國在非洲力量的增強是源于非洲的需要,中國的投資給非洲人民帶來了經濟福祉。
但另外一部分學者認為,非洲需要援助,但是非洲人必須想清楚援助的目的和援助者的動機,援助必須用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