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到了,市老干部局組織部分離退休的老干部到黃山游玩。氣象局的高級工程師何工也在其中。為了確保老干部的絕對安全。老干局借用了一輛豪華中巴,還配備了一名年輕醫生。這名醫生姓劉,30來歲,是市人民醫院心內科的大夫。
在車里。大家都愿意和劉大夫談些老年保健和衣食住行方面的問題。地稅局的原局長老金突然來了一陣感嘆:“都說秋天是豐收的季節,我卻每逢秋季,身體都有些不適。”劉大夫笑著說:“不錯,秋天是大自然的收獲季節,但也是人體的多事之秋,很多慢性疾病都容易在秋天加重和復發……”劉大夫正要列舉疾病種類,卻被老金打住:“我倒沒什么慢性病,就是感覺到秋天,身體有點不太對勁,但說又說不清楚。”
劉大夫樂了:“今天會有人給您說清楚了。”說著指向氣象局的何工,“何老師早年是醫學工作者,后來改行從事氣象工作,他對氣象與保健有較深的研究。”
在大家的掌聲和期盼中,何工的“知識庫”打開了:“氣象條件的變化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周期性的緩慢變化,另一種是非周期性的劇烈變化。人體對這兩種變化均需經過一定時間才能完全適應。當然,人體這種適應能力是有一定限度和差別的。氣象變化超過了人體的適應能力。就會導致人體不舒適,現代醫學把這種病癥稱為‘氣象過敏癥’。據調查,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程度不同地患有氣象過敏癥,其中一半為老年人,青少年所占的比例較少;性別也有差異,女性比男性略多。氣象過敏癥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困倦乏力、抑郁焦慮、頭痛暈眩、惡心、失眠、多汗、心跳加快、血壓升高等。”
劉大夫疑惑地問何工:“氣象變化年年有,季季有,月月有,為何秋季氣象過敏癥更為嚴重、更為普遍呢?這個問題我這個當醫生的都有點弄不明白。”
何工思考了一會兒,提出自己的觀點:“一方面,和夏季相比,秋天溫度和濕度有所降低,氣壓則有所升高,這就勢必影響人體細胞的攝氧量,對一部分人來說,抑郁、失眠、頭痛等氣象過敏癥狀就是機體適應氣候變化的反應。這類過敏癥較難預防,但癥狀一般較輕;另一方面,秋季也是天氣變化比較活躍的季節,冷暖空氣時常交替入侵,氣象要素變化比較劇烈和頻繁,最易引發較為嚴重的氣象過敏癥,但這類過敏癥容易預防。”
劉大夫又拍起了手:“說得真精彩,不愧是老醫生和老氣象!”
談及具體的預防措施,何工也承認有點難度,他先概括地說:“所謂氣象過敏癥,歸根到底都是人體對氣象變化的不適應。”接著便細細道來:“所以必須了解秋季氣象變化的特征,比如氣溫的日變化較大(即通常說的‘早晚涼,中午熱’),比如冷空氣活動比較頻繁,并時常伴有降水和降溫(所謂‘一場秋雨一場寒’),從而有計劃地開展一些適應秋季變化的活動,比如在早晨外出鍛煉,傍晚戶外散步,不僅鍛煉了身體,也與古人倡導的‘秋凍’養生理念不謀而合。當然,‘秋凍’也不能太過分。入秋以后,要經常收看、收聽天氣預報,當有冷空氣入侵(一般日平均氣溫降幅在5℃以上)時,還是要及時增添衣服,睡眠時也要注意保暖。同時還要增強營養,從而保持天氣變化前后的體能平衡。做了這些,就可能避免或減輕氣象過敏癥的發生。”
劉大夫禮貌地對何工做了個插話的手勢,問:“氣象過敏癥也時常表現在心理方面,比如抑郁、焦慮、心煩意亂等,您能在這方面給大家支支招嗎?”何工鼓掌說:“這個問題提得好!”思考片刻,他的招數就出來了:“秋風秋雨引秋愁,這類氣象過敏確實是一種‘心病’,心理調節就顯得非常重要。秋日里,要少看一些感情纏綿、充滿失意情緒的小說和電視劇;老年人多喜歡懷舊,但秋季這方面的情緒應該少一點,要多想想美好的生活和家庭的未來;不要單獨外出游玩,也不要去一些草木枯黃的荒涼曠野,而應該與家人一起登高遠眺,‘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飽覽秋日美景和累累果實,定會心曠神怡,百愁皆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