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宋仁宗時的名相富弼年輕時,一次平白無故遭人謾罵。有人告訴他說,誰誰在罵你。富弼聽后回答說:“大概是罵別人吧。”那人繼續說:“是指名道姓地罵,怎么是罵別人呢?”富弼想了想回答:“恐怕有人跟我同名同姓吧。”事后,因誤解而罵富弼的人聞之大慚,趕緊找機會向富弼道了歉。從這個故事里,我們不難看出寬容是一種大智慧。
古人云:“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現代科學研究顯示:寬容有益身心健康。白居易有詩寫得好:“蝸牛角內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富隨貧且歡喜,不開口笑是癡人。”胸有大志,就不會計較小事,不爭一日之短長,不爭一言之褒貶,就能體諒別人,就能容忍別人的缺點,正如馮夢龍在《增廣智囊記》中所言:“智不足,量不大。”古之成大器者,都是有氣度的。
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那樣的過錯,如果在日常的相處中,對別人的過錯能以寬容對待,就等于給對方提供了改過的機會。同樣,一旦我們有了過錯,也會得到別人的寬容與諒解。唐人韓愈在《原毀》中說:“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強調的就是做人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寬容是什么?馬克·吐溫說得很幽默:“紫羅蘭把它的香氣留在那踩扁它的腳踝上,這就是寬容。”生活中為什么有人被誤解還能寬宏大量、泰然處之?而有人卻為一句話、一件小事而耿耿于懷?沒有洋溢著愛的博大情懷,寬容就喪失了存在的可能。寬容包含著理解、諒解與同情,為人寬容,就能解人之難,補人之過,揚人之長,諒人之短;為人寬容,就能消除隔閡,化解誤會,贏得友誼,廣交朋友。
山寬恕了水在自己軀體上的拍打而更加俊秀,水寬恕了山阻擋自己的去路而更加靈動。古往今來,多少有識之士、大度之人用寬容之心,換來了和諧美好的人際關系和如日中天的事業。
唐太宗李世民諒解、重用魏征的故事被傳為佳話:在李建成與李世民的皇位之爭中,魏征為李建成出謀劃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玄武門之變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階下囚。這時,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殺他的頭。但是李世民十分欣賞魏征的才干和人品,于是諒解并重用了他,讓他做了宰相,幫助自己成就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這雖然有李世民作為一代名君尊賢愛才的一面,但我們不能不認識到,這也與他寬宏大度、善于諒解他人分不開。縱觀歷史,如果沒有“海納百川”的寬宏氣度,不具備寬容的美德與大智慧,開創一番事業只能是一句空話。相反那些小肚雞腸、斤斤計較的人,又有哪一個能做出一番事業呢?莫泊桑有句名言:“不謙恭、不和睦的人,不但會遭到物質的損失,且將失去生活的情趣。”
寬容無疑是一種美德,這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然而寬容更是一種人生智慧。寬容是一種良好的心態,是一種處世的境界,是飽含自信的微笑,是面對他人的從容。原諒別人才能釋放自己,寬容是快樂之本!多一些寬容,人們的生命就會多一份空間;多一份愛心,人們的生活就會多一份溫暖,多一份陽光!